病虫害种类及特征
(一)为害顶部嫩叶的蔬菜病毒性病害,有三种外部表现: (1)花叶表现为叶片皱缩,有黄绿相间的花斑。黄色的花叶特别鲜艳,绿色的花叶为深绿色。黄色部位都往下凹,绿色部位往上凸。 (2)厥叶表现为叶片细长,叶脉上冲,重者呈线状。 (3)卷叶表现为叶片扭曲,向内弯卷。 (二)为害果实的蔬菜病毒性病害,主要表现在成熟期果实上有条斑。例如番茄条斑型病毒病,在果肩部出现青白色,后渐变成铁锈色。用刀剖开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再如辣椒条斑型病毒病,从果实的尖端向上变黄色,在变黄的部位上有短的褐色条纹,且向内凹陷。 蔬菜病毒性病害有200种左右,常见的有50种左右,约占整个蔬菜病害的5%。其特点有:种类少;危害大,能使蔬菜减产3-5成,重则绝产,为蔬菜的毁灭性病害;分布广,几乎所有植物都有病毒病,甚至一种植物同时有1-4种病毒病;防治难,无特效药。 (三)常见病虫害 (1)螟蛾类 属鳞翅目螟蛾科,该科除少数种类蛀食植物的嫩芽、嫩梢外,大多种类的幼虫常将叶片卷成圆筒状的虫苞,匿居其中取食叶片,轻者使花木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将叶片吃光,造成植物枯萎。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种类有黄杨绢野螟、棉卷叶野螟、黄翅缀叶野螟、草地螟等。 (2)尺蛾类 鳞翅目尺蛾科,是园林植物上的一类大害虫,常暴发成灾,短期内能将树叶食光。幼虫称“尺蠖”,行走时体一屈一伸如同丈布,停息时腹足固定于树体上,体笔直斜伸,拟态如小枝条。大多数种类幼虫蚕食树叶,少数种类蛀食嫩芽,造成叶片空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常见种类有槐尺蠖、丝棉木金星尺蠖、刺槐眉尺蛾、女贞尺蛾等。 (3)刺蛾类 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俗称洋辣子,蛞蝓形,体表具毒刺,触及皮肤,痒痛异常。初孵幼虫群集啃食叶片下表皮、叶肉,残留上表皮及叶脉;稍大时由叶缘向内残食,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少部分叶片和叶柄。常见的种类有黄刺蛾、丽绿刺蛾、桑褐刺蛾、扁刺蛾等。 等等。
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2021年7月5日张曼俞同学第一次且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发起的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三下乡活动,在经历了为期几天的调查走访之后,张曼俞同学了解了她的家乡--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吕店镇的脱贫战略和居民生活状况,引发了她深刻的思考,有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图1.活动正式开展在七月五号乡村振兴病虫害防治小分队在负责人的组织下展开了PPT宣讲,使小分队成员对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止有了一定的了解。图2.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在七月五号下午张曼俞同学在返回家里之后经上网查询资料和向当地村民请教了解了家乡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übner,1808)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烟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葱等170多种植物[1]。以幼虫为害叶片,初孵幼虫先取食卵壳,后陆续从绒毛中爬出,1-2龄常群集在叶背面为害,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窗户纸状。3龄以后的幼虫分散为害,还可取食苞叶,可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龄以后开始大量取食,严重发生时可将叶肉吃光,仅残留叶和叶柄脉。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果穗为害造成烂穗[1]。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虫体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肾形纹与环纹均黄褐色。卵圆馒头形,卵粒重叠,形成1-3层卵块,有白绒毛覆盖。幼虫体色多变,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气门下线黄白色,两侧有黄白色纵带纹,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1个显著白色斑纹。腹足4对。蛹体长1厘米左右,黄褐色[1]。甜菜夜蛾成虫危害特点初孵幼虫结疏松网在叶背群集取食叶肉,受害部位呈网状半透明的窗斑,干枯后纵裂:三龄后幼虫开始分群危害,可将叶片吃成孔洞、缺刻,严重时全部叶片被食尽,整个植株死亡。四龄后幼虫开始大量取食,蚕食叶片,啃食花瓣,蛀食茎秆及果荚[2]。发生规律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少数年份发生7代,越往南方其每年发生代数会随之增加,广东地区一年可发生10~11代。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为害。成虫有强趋光性,但趋化性弱,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叶片背面、草丛和土缝等阴暗场所,傍晚开始活动,夜间活动最盛。卵多产于叶背,苗株下部叶片上的卵块多于上部叶片。平铺一层或多层重叠,卵块上披有白色鳞毛。部或杂草上,卵块1-3层排列,覆白色绒毛。每雌可产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稍受惊吓即卷成“C”状,滚落到地面。幼虫怕强光,多在早、晚为害,阴天可全天为害。虫口密度过大时,幼虫可自相残杀。老熟幼虫入土,吐丝筑室化蛹。长江流域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的时间为:第1代高峰期为5月亡旬至6月下旬,第2代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高峰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6代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7代发生在11月上中旬,该代为不完全世代。一般情况下,从第3代开始会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山东以第3-5代为害较重,江西南昌6月幼虫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0月为全年发生高峰。湖南长沙幼虫也以6月发生较多,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发生最盛。适温(或高温)高湿环境条件有利于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一般7―9月是为害盛期,7―8月,,降水量少,湿度小,有利其大发生[1]。防治方法农业防治在蛹期结合农事需要进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早期虫源滋生、栖息场所,这样有利于恶化其取食、产卵环境[2]。物理防治傍晚人工捕捉大龄幼虫,挤抹卵块,这样能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在成虫始盛期,在大田设置黑光灯、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同时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剂进行防治及保护,利用腹茧蜂、叉角厉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卵的优势天敌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虫优势天敌有绿僵菌[2]。化学防治施药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最佳,在幼虫孵化盛期,于上午8时前或下午6时后喷施25%灭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虫脲可分散液剂500。图3.甜菜夜蛾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1]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区。在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1][2]由于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从这三方面着手。[1]中文名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侵染循环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病原特征玉米大斑病病原为大斑病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凸脐蠕孢属。分生孢子梗从气孔长出,青褐色,单生或2-6根丛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状弯曲,2-6个(多数3-5个)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细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渐浅,顶端或弯曲处有明显孢痕。分生孢子1至数个顶生,初无色,后变褐绿色,纺锤形,直或向一侧弯曲,多数4-7个隔膜,大小(57.7-140.6)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态只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异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椭圆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宽345-497微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个,也有1-6个。成熟的子囊孢子无色,纺锤形,直或弯曲,3个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大小为(42-78)微米×(13-17)微米。[3]1被害叶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大斑病凸脐蠕孢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玉米专化型、高粱专化型、约翰生草专化型、棍合专化型等。玉米专化型区分为1号和2号小种,中国分布的是1号小种。[3]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然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相连成大的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先出现水渍状斑,很快发展为灰绿色的小斑点,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形成长梭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没有典型变色区域的大型病斑。在连雨天的时候,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这主要是由于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难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或极少产生孢子。[4][5]共13张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环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遇适宜温度、湿度条件萌发入侵;经10-14天,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后,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重复侵染。[5]流行规律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对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土壤肥力较低的田地,会导致玉米的生长发育不良,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在生产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测土培肥,补足氮和钾,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减轻发病程度。[4]气候条件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如果遇到温度较低、气候冷凉加上连雨天气,湿度较大则极易发生玉米大斑病,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于病害的传播。[4]品种差异不同的品种对于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实际生长中,要尽可能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不要一味地追求产量而使用不具备抗性的品种,因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种会导致整片田块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积暴发,其损失不可估量。[4]耕作制度由于玉米大斑病的病菌会以菌丝及孢子形式残存在病残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发病,许多农户在玉米收获环节,只把玉米穗收获,植株则弃于田中,有的连秆收获,但是一些玉米残茬及病叶仍会留在田中,这样大量的病残体会成为大斑病的传染源头。另外,玉米连片种植的地区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连作,这也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连片的玉米田,通风性、透光性都较差,一到雨季田间的湿度较大,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气候条件。[4]防治方法测报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2]农业防治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中温高湿是锈发大斑病的主要气候条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气温,阴雨天多,田间大气湿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发成灾。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所以必须选择湿度和温度适宜的地方种植玉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6]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品种抗病性降低是导致病害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间病菌大量积累的情况下,种植抗病品种一般不易大发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差异很大,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发地区,选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6]改善耕作栽培环境。有计划地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玉米收获后,无论平川还是丘陵山区,都要努力杜绝白茬地过冬,施足底肥,优化配方施肥,推广地膜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险的感病期大部分时间都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从而大大减轻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为提高植株抗病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6]化学防治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进行喷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速克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灵水剂25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公顷,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千克/公顷。图4.玉米大斑病 张曼俞同学在当地村民的交谈下和查找资料的情况下了解了甜菜夜蛾的形态防治方法,还有对玉米大斑病的了解。 张曼俞同学在活动结束中最大的感触就是,病虫识别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对于农业的威胁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现在很多人都对病虫的伤害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这个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极大的宣传植物病虫害的危险以及怎样处理.。所以在七月十号张曼俞同学就之前自己了解的在村子里面进行宣传和讲解。
土壤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土壤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问题,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土壤病虫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管理。优化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值,合理施肥,这些都能增强土壤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其次,合理选择作物。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合理轮作和间作,交错生长的作物能互相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第三,定期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危害。
最后,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的前提下,选择效果好、药害小的农药,并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使用。
综上所述,控制土壤病虫害需要综合管理,从土壤、作物、管理和防治四个方面入手,定期进行检查,防患于未然。
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
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 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土壤中的害虫是影响庄稼的一个严重问题,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以下的文章详细讲述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希望对想要了解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的女性有所帮助。 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1 1、苗畦要适当深耕细作,消除杂草,以利花卉生长发育,增强抗虫害能力;另一方面适当深耕,使土中害虫的生活条件恶化,从而抑制害虫的发育和繁殖; 2、施用有机肥料必须充分腐熟,木腐熟的有机肥料,如饼肥或粪肥,能诱使多种害虫发生; 3、用农药敌百虫粉剂处理土壤。用l份敌百虫粉与细土50份拌匀,直接撒布苗畦,然后翻入土中或开条沟撒人;也可以将敌百虫粉与肥料混合,作基肥或追肥施人土中,对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4、人工捕捉幼虫或成虫。清晨在断苗的周围或见残留的`被害茎叶的洞口,将土扒开,可找到黑褐色肉虫,即为金龟子幼虫。还可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于黄昏敲震花卉枝条捕杀; 5、盆养花卉可在培养土中掺敌百虫粉剂防治土中害虫,宜在使用前1周均匀掺入。平时盆土中发现蛴螬、蚯蚓等害虫,也可用敌百虫稀薄溶液点浇除治。 怎样防治土壤里的害虫2 土壤处置 运用剂量为50%辛琉磷乳油每100平方米3.7—4.5公斤,联系灌水施人土中,有杰出的灭虫保访效果。或用50%芒琉磷乳油每100平方米3.0—4.5公斤,加细土每100平方米375—450公斤(将药液加10公斤水稀释,喷洒在纫土亡,伴匀伎药液充沛吸附于纫土上),条施后浅锄,联系洒水效果更作:也叮用2%甲基异硫磷粉剂每100平方米30—45公斤,加纫上每100平方米375—450公斤,条施后覆土,效果杰出月可减不用乳泊处置土壤的糟蹋。 喷撒农药 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演氰菊酌loOo倍液、90%的敌百虫o.5公斤,加水250一380公斤、或50%敌敌医o.25公斤,加水500公斤,在防治期进行地研喷洒,有极好的防治效果;用2.5%敌百虫粉喷撤2次,每公顷每次用药45公斤,对地山君有较好防效;每平方米闻磷化锅l克,对根熔有较强的毒杀效果。 毒饵害草 用90%晶体敌订虫o.5公斤(或2.5%敌百虫粉1.5—2.5公斤),加水2.5—5公斤,喷在50公斤碾碎炒香的梢子饼上或油渣上;用50%千琉磷乳油50克,拌棉饼5公斤或用鲜草替代,铡成碎单;每o.25公斤敌百虫品体拌草30一35公斤*毒饵或害草在黄昏撒到麦苗根际邻近,隔必定间隔撒一小堆,每公顷用量225—300公斤。 运用药剂防治,应注意适期,既节约药剂,药效也比较好 毒饵害草的运用是在错失适期,虫龄已大.或前期没有到达防治目标,后期损害较咎遍的情况下,才运用的弥补方法,此刻若虫口密度较高,必定形成缺硫,则应选用移栽补苗等办法,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