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名是什么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原文
1、词牌名是:虞美人。
2、原文: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词牌名是什么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原文
1、词牌名是:虞美人。
2、原文: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
第一次知道这样一个词人,是旧时念书时课本上的三首诗。
第一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二首《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第三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缘如此,这三首词皆是他在山河破碎之后沦为阶下囚时所作。偏爱于悲情的诗人,字字句句皆是过往,读一词吟一句,流一行清泪。
陆游是,宋徽宗赵佶是,陈后主陈叔宝是,清朝的王策也是,生活的磨难赋予诗人更多的才情。
01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彼此制约平衡,倒也相安无事。
李煜生于南唐,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生于皇室,并非嫡出,这样的条件,他似乎醉心于山水,诗词,歌舞,与任何一个逍遥闲散的王爷无异。
男儿志在四方,建功立业也算心中的壮志豪情,李煜并非没有。他的容貌书上这样形容“丰额骈齿、一目双瞳”,与所有宫斗剧的发展一样,因貌有奇表遭长兄太子李弘冀猜忌,李煜为避祸,醉心经籍,不问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无意争位。
不幸太子病逝,因宫斗之争,李煜被推上太子之位。后,李璟病逝,无奈之下,他登基称帝。
02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在帝王之位时,他生命应最重要的两位女子,大周后娥皇,小周后敏嘉。
娥皇是他的妃,从王爷到帝王,一路扶持,举案齐眉,琴瑟修好。
他弹琴,她起舞。他作诗,她谱曲。他写词,她研墨。
吟诗作对,两相唱和,倘若如此缱绻一生该多好。然而,这样的生活穷奢极欲,好景不长,天妒红颜,我见犹怜。
娥皇体弱多病, 生病时,他朝夕陪伴,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直到她去世,他又写了《昭惠周后诔》、《挽辞》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哀思,足以见的情深意重。
第二个女子,敏嘉,娥皇之妹,在娥皇在世时,多次入宫探视,与李煜自然是熟悉的。与娥皇不同的是,敏嘉活泼可爱,多了些许的少女气息,也逐渐消散了李煜心中的悲痛之情。两人的相处,不及与娥皇的那般诗情画意,但满是生趣。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足以见得两人恩爱非常,然,美景易逝,天下归一,北宋势如破,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不断的进贡,城池的割舍,母后钟氏的去世,风雨飘摇,雪上加霜。
南唐亡国后,李煜与小周后一同被俘入北宋汴京。
03
在汴京的日子,是他最屈辱的日子,也是诗词成就最高的日子。
从锦衣玉食的帝王到衣食不给的违命候。
从风花雪月的词人到望天叹气的阶下囚。
从风光霁月的一国之主到身不由已的他乡过客。
一路的颠沛流离,一路的苦难曲折,他极速的成长,却也极度的落寞,还在有小周后的陪伴,倒也不至于孤家寡人,踽踽独行。
违命候之称,不过是因他没有双手奉上城池,负隅顽抗,牺牲了他的使臣,也牺牲了宋朝的诸多军人。
帝王心术,安抚军队的同时,却也让他衣食无忧,不致在囚牢中挣扎,也没有以死儆尤。内外皆安,这心术,他懂,赵匡胤也懂。
可怨这历史长河无奈沧桑,一夜烛影斧声,此后的时光汴京皇宫漆黑长夜,再没有人为他遮蔽寒风。
一杯毒酒,一生皆无。
这一生的两个女子,为他皆是成痴,亦只能出现在他的诗词与史书里。
娥皇给了他年轻时的一段缱绻时光,可天妒红颜,奈何举案齐眉终成妄;
敏嘉给了他最艰难的日子里的无言陪伴,可终是化作史书上平淡一声姐夫,一句手提金缕鞋;
诗人尚且多,亡国之君亦多,只是像他这样的,却是少之又少。
那江南烟雨中的淡然回眸,北国风雪中的清浅风骨,提笔赋诗的孤傲身影,望天而叹的落寞轮廓,大抵一辈子都忘不了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知多少。
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2、了:了结,完结。3、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4、应犹:一作依然。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6、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全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全诗玩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诗的意思是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词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全诗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全诗如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十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出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重点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通俗易懂的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