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养花知识 > 正文
似花还是非花
似花还是非花
提示:

似花还是非花

【原文】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恨杨花已经落尽,恨只恨那西园,百花凋落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眼泪。

【感悟】

苏词。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

杨花即柳絮,它“似花”,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不为人注目爱怜。它“非花”,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它被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无情,实则饱含深情。

柳枝似怀人的柔肠,柳叶似迷离的双眼,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思妇的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明写思妇,暗赋杨花,花人合一。


思妇梦魂随风而去,寻觅心上人,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

杨花飞落,落红无数,无计留春住。暮春风雨,更添愁绪。雨汇成河,汩汩流淌,如思妇的眼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春色三分,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情景交融,与上阕“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余音缭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哪位诗人的词?
提示: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出自哪位诗人的词?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1.李清照2.苏轼3.欧阳修4.李煜

解析: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先看一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下面是关于这首词,朋友的解说和他的观点: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从教坠”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我道:是随风而落。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抛家傍路”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这里用“抛家”带有人的感 *** 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亲人远去,是无情。赶着做事是有情。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落红”有“残红”之意,也可暗指初夜。“落红难缀”,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晓来雨过”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让情感达到升华。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名句鉴赏
提示: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名句鉴赏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名句的诞生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1。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2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完全读懂名句 1﹒从教坠:任凭(杨花)飘坠。2﹒困酣: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作者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落​‍‌‍​‍‌‍‌‍​‍​‍‌‍​‍‌‍​‍​‍‌‍​‍‌​‍​‍​‍‌‍​‍​‍​‍‌‍‌‍‌‍‌‍​‍‌‍​‍​​‍​‍​‍​‍​‍​‍​‍‌‍​‍‌‍​‍‌‍‌‍‌‍​。 看起来既像是花,又不像花,任意飘落飘零,也没有人会加以珍惜。离开了庭院,流落路边,几经思度,看似无情,却是深情。缠结的心思已使柔肠寸断,精神困倦,想睁开眼,却又合上。梦中灵魂随风飘去,即使长途跋涉,也要寻到郎君的所在,结果又还是被黄莺吵醒了。 不恨此花飘飞落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在旧枝重缀。清晨下过阵雨,何处有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做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细看来,那不是杨花,点点飘絮是离人泪盈盈。 名句的故事 “似花非花”如此婉约柔致的词句,竟然是出自于豪迈不羁、曾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词句的大才子苏轼之手。不喜欢玩政治权谋游戏的苏轼,最喜欢有三样:朋友、诗词、好酒。而身为苏轼最爱之一的章质夫,则常常送给苏轼另外两样最爱——文章和酒。 有一次,章质夫又兴之所至,写了一首咏柳絮的《水龙吟》词,寄给苏轼请提意见。章质夫的词是描述似棉絮的柳花,在暮春时随风飘散,悄悄飞进人家,“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欲碎”,衬托出杨花娇柔、被风扶起的美态,“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苏轼读了很是喜欢,因此便忍不住和了这首《水龙吟》寄给章质夫,还叮咛章质夫不要拿给别人看。苏轼是这样描写柳絮的,杨花虽然也是花,但却又长的不像一般的花(杨花就是柳絮),因此就算凋零飘散也无人怜惜。东飘西荡的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其愁思,怀有愁思的柳絮,就像思念丈夫的闺中女子,想见丈夫一面不可得,联想在梦里随风飘荡、万里寻夫,都还会被夜莺打断而梦碎,不能如愿,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结果,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叮咛,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也因此提供好事者嗑牙的题材,评比究竟谁写的杨花词较为优秀。晁叔用就认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却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诗人玉屑》) 历久弥新说名句 去过北京的人,应该体验过春天时节满城满街、漫天飞舞的“毛毛”;这个“毛毛”就是柳絮,也就是杨花。《世说新语》里有个著名的柳絮故事:某日天寒下雪,东晋名臣谢安兴致勃勃地与晚辈们一起谈文学论写作,他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像谢道韫这样的“咏絮”才女,不止一人。唐朝女诗人薛涛,就曾写下感慨身世的《咏柳絮》:“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究竟薛涛拥有一个怎么样的“柳絮人生”? 父亲早逝,从小薛涛由母亲抚养成人。她与母亲生活无依,十分艰难,故只得早早加入乐籍,成为官妓。唐代各地官府及军镇均设有乐官,官妓居于其中。她们专为官府服务,献艺侑觞,甚至私侍寝席。天资聪颖的薛涛不仅外貌出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当时成都的最高地方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特别欣赏薛涛,常命她来侍酒唱和,接应宾客。 若只是吟诗作对的才女,也就罢了,薛涛不甘于只是当一个赔笑脸的官妓。她花了一笔钱替自己赎身之后,就搬到浣花溪畔,开始创立自己的品牌。她发明一种松花纹路的粉红色纸张,专门用来誊写自己的诗作,名为“薛涛笺”,声名远播自不待言。甚至连在京城长安的大诗人元稹,都因仰慕薛涛的名声,而前来相识,也因此陷入热恋。当时薛涛42岁,元稹31岁。 这段才子佳人的恋曲,最后虽然没有终成眷属,但是像薛涛这样的“柳絮人生”其实还颇为精彩,真可谓中国一奇女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