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蛇?
如图 有毒 , 紫沙蛇、茶斑蛇 游蛇科 Colubridae 紫沙蛇属 Psammodynastes 有鳞目爬行动物 下图为 紫沙蛇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俗称 茶斑蛇 毒素类型属于溶血型毒素。为后沟牙类毒蛇,其毒牙长在上颌骨的后端,咬人时不易被毒牙伤及人体,蛇毒相对较轻,被咬伤后较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这是什么蛇?
可能是 , 有毒的 颈槽蛇 游蛇科 Colubridae 颈槽蛇属 Rhabdophis 有鳞目爬行动物 下图为 红脖颈槽蛇 ,俗称 红脖游蛇 体型中等。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 常在河谷坝区的水稻田、缓流及池塘中活动捕食。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主要以蛙类为食。
这是什么蛇啊?
这是乌梢蛇,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乌梢蛇分布范围很广,是中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急需保护。
乌梢蛇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背面呈棕褐色、黑褐色或绿褐色,背脊上有两条黑色纵线贯穿全身,黑线之间有明显的浅黄褐色纵纹,成年个体的黑色纵线在体后部变得逐渐不明显。此蛇头较长,呈扁圆形,与颈有明显区分;眼较大,瞳孔圆形;鼻孔大,呈椭圆形,位于两鼻鳞间,有一较小的眼前下鳞。此蛇躯体较长,背鳞平滑,中央2~4行起棱。腹鳞呈圆形,腹面呈灰白色。尾较细长,故有“乌梢鞭”之称。
你好,请问这是什么蛇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解答如下:您好从您的图片上看有点像福建钝头蛇是游蛇科,钝头蛇属的一种动物,前额鳞入眶,没有眶前鳞,颊鳞入眶甚多。背鳞中央5-7行以上微棱。体略侧扁,全长415~504毫米,小型蛇类。头较大,长椭圆形,颈明显,眼大,瞳孔不明显。上唇鳞7枚或8枚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或2枚,眶上鳞和眶下鳞各1枚颊鳞1枚,入眶前额鳞入眶前颞鳞1枚或2枚,后颞鳞3枚或2枚。背鳞通身15行,中央5~7行微棱腹鳞151~160枚,肛鳞1枚,尾下鳞47~60对。头背面自鼻间鳞后缘至枕部有1个大黑斑,此斑在枕部分叉,分别与来自眼后的细黑线纹会合止于颈后部。体背面黄褐色或棕黄色,自颈部至尾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腹面灰褐色或黄白色,布有黑点。【摘要】 你好,请问这是什么蛇【提问】 【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解答如下:您好从您的图片上看有点像福建钝头蛇是游蛇科,钝头蛇属的一种动物,前额鳞入眶,没有眶前鳞,颊鳞入眶甚多。背鳞中央5-7行以上微棱。体略侧扁,全长415~504毫米,小型蛇类。头较大,长椭圆形,颈明显,眼大,瞳孔不明显。上唇鳞7枚或8枚无眶前鳞,眶后鳞1枚或2枚,眶上鳞和眶下鳞各1枚颊鳞1枚,入眶前额鳞入眶前颞鳞1枚或2枚,后颞鳞3枚或2枚。背鳞通身15行,中央5~7行微棱腹鳞151~160枚,肛鳞1枚,尾下鳞47~60对。头背面自鼻间鳞后缘至枕部有1个大黑斑,此斑在枕部分叉,分别与来自眼后的细黑线纹会合止于颈后部。体背面黄褐色或棕黄色,自颈部至尾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腹面灰褐色或黄白色,布有黑点。【回答】 我这是四川【提问】 您好,是原矛头蝮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原矛头蝮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体重50—250 g。原矛头蝮头背具细鳞,棕褐色,有近倒“V”形的深褐色斑纹,上颌骨着生中空的管牙,头两侧有颊窝,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斑纹,上下唇色浅,头部腹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或灰褐色,在背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边相连而成波状纵纹,在波纹的两侧有不规则的小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1—3块近方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原矛头蝮鼻间鳞较头背其他鳞片略大,彼此相隔2—6枚小鳞;眶上鳞为头背最大鳞片,其宽度为左右眶上鳞间距的1/4—1/3,其间一横排有小鳞11—18枚;头背其余鳞片粒状。鼻鳞较大,一般不分为前后两半,或仅有局部鳞沟,鼻孔直立椭圆形,位于中央略偏后,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间常隔1—5枚小鳞;眼较小,瞳孔直立椭圆形;眶前鳞2,上枚与鼻间鳞相隔2(个别为1)枚小鳞;眶下鳞往往为若干枚小鳞。上唇鳞9或10,个别为8、12或13,第1枚较小,略呈三角形,与鼻鳞以完整鳞沟分开;第2枚高,构成颊窝前鳞;第3枚最大;第4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眼问相隔3—4排小鳞;第4枚及其后的上唇鳞均较低小。下唇鳞以14或15为多,极少数有少至12或多至16的,第1对在颏鳞之后相切,前2—3对切颔片。背鳞较窄长,末端尖出,颈部25—29行,中段一般为25(21)行,极少数有23—29行的,肛前19—21行,少数为17行;中段除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强棱。腹鳞雄性194—222,雌性199—233;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80—100对,雌性70—88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