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原文是什么?
《红楼梦》原著黛玉葬花具体章节: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要知端详,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八回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 ……
红楼梦, 」黛玉葬花」点解?
黛玉葬花本义在其最后几句: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一向多愁善感
深感自己父母双亡
即使得贾母宠爱
终是寄人篱下; 与宝玉的情缘
亦未得肯定. 她见到落花
触景伤情
自比如花薄命
终有一天都会衰老枯萎. 到时也不知有没有人为自己安葬. 就是她这种性格
令她的人缘与健康都不佳
结果也应了葬花词
命不久矣. 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细飘春榭 落絮轻粘扑绣窗 闺中女儿惜春暮 愁绪满怀无着处 手把花锄出绣窗 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 哪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 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 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 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 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 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亭外悲歌发 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 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 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 一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空空道人观顽石、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讲述事迹原委 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石头记》是也。空空道人将《石头记》抄录下来,改名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姑苏乡宦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下凡历练,又讲绛珠仙子追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梦醒后,报女儿英莲去看「过会」[2]。甄士隐结交并接济了寄居于隔壁葫芦庙内的胡州人氏贾化(号雨村)。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第二年元霄佳节当晚,甄家仆人霍启在看社火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英莲[3]。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落魄的甄士隐带家人寄居于如州岳丈封肃家中,后遇一僧一道,悟出《好了歌》真谛,随僧道而去。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黛玉进京 贾雨村上京赴考,果然高中,官封如州知府,其寻访甄士隐报恩不得,纳娇杏为妾。贾雨村后因恃才侮上被参,惨遭开革。把家小安顿后,贾雨村游历四海,至淮扬(扬州)病倒,盘缠不继,经朋友推荐,教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年幼独女林黛玉念书。一年后,林黛玉之母贾敏病逝。某日,贾雨村与旧识古董商冷子兴相遇,冷子兴于酒席中向贾雨村讲述了金陵[4]贾府的情况:贾府世袭勋爵,现分两房,长房为宁国府,由贾敬执掌,次房为荣国府,由贾政执掌,贾政之子贾宝玉衔玉而诞,不喜读书,却爱与女孩玩耍;贾政之母史太君健在,人称贾母(亦贾敏之母)。席后,两人正欲离开,一人从后追来并向贾雨村报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王夫人接远亲 报喜之人是贾雨村昔日同僚,告知起复旧员之信。贾雨村遂请林如海转托其妻兄贾政推荐自己复职。林如海为贾雨村写荐信以报教女之因,并托贾雨村护送其女林黛玉远赴都中。林黛玉听从外祖贾母的安排,投居于荣国府。初入荣府,林黛玉相继与贾母、贾政正室王夫人、贾政之儿媳李纨、贾赦之女贾迎春、贾政庶女贾探春、贾珍之幼妹(贾敬之女)贾惜春、贾赦之儿媳妇王熙凤、贾政独子贾宝玉等见面,宝黛二人一见如故,似曾相识,宝玉赠黛玉一字「颦颦」。宝玉见黛玉没有通灵宝玉,就把自己的玉扔掉,吓坏众人。第二天,林黛玉早起请长辈安时,见王夫人与凤姐正查看金陵来信,又有王夫人兄王子腾家人来访,转告王夫人之妹薛夫人之子薛蟠倚财仗势杀人一案。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遭薛蟠杀害之人名叫冯渊。冯渊年十九,本好男风,遇被拐后长大之英莲,愿结良缘,遂于拐贩处把英莲买下,拐贩却又重卖于薛蟠。冯渊与薛蟠相夺英莲,豪强者胜,冯渊遇害。家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由贾政举荐,新任应天府尹的贾雨村恰巧受理此案。最初贾雨村本想明断,却被府中门子(昔日葫芦寺沙弥)劝阻,门子把薛蟠及本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利害关系相告,点名这是为官不败的护管符。贾雨村徇私枉法,依从门子之计不究薛蟠,草草断案为薛家代为掩饰,并在事后致信贾政和王子腾。薛夫人带同其子薛蟠、其女薛宝钗进都中,暂居贾府梨香院。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黛玉入贾府后,与贾宝玉一起于贾母处抚养,深得贾母疼爱。忽然来了一个宝钗,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一日,宝玉随贾母等人赴宁府赏梅,酒后发困,被引入侄妇贾蓉之妻秦可卿内室中歇息,于梦中游太虚幻境并获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和《金陵十二钗正册》(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凤姐、巧姐、李纨、可卿)等判词,听《红楼梦》曲。判词和曲文暗示金陵诸钗命运。梦中,警幻仙子授贾宝玉云雨之事,并许其妹可卿于贾宝玉,于是贾宝玉于梦中初试云雨。梦中次日,宝玉与可卿同游至「迷津」受惊,唤可卿呼救,室外宝玉大丫鬟袭人等忙入内安慰,秦氏十分诧异,因其乳名正是「可卿」。 第六回至第十六回[编辑]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入室安慰宝玉的袭人发现宝玉梦遗。回到荣府后,宝玉把梦中云雨之事相告并与袭人偷试云雨,从此袭人与宝玉更加亲密。一日,王夫人的远亲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拉关系,来到之后方知道现在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管家。开始误以为王熙凤之陪嫁丫鬟平儿是凤姐,后来又见到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时值风光的王熙凤还算慷慨地接济了刘姥姥,于此种下善因。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贾府仆人周瑞之妻送走刘姥姥寻王夫人回复,在梨香院见到宝钗,听冷香丸之说,又见香菱,感觉像秦可卿,后又奉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王熙凤、林黛玉等。周瑞之妻到惜春处,惜春正跟尼姑智能玩,戏称自己要是剃发出家,花往哪里戴。周瑞之妻到王熙凤处时,王熙凤正值与其夫贾琏在房中嬉戏,宫花由平儿代为收下。周瑞之妻继而寻林黛玉,于宝玉房中得见,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表示不屑。次日,宝玉随王熙凤于宁国府会秦氏之弟秦钟,宝玉喜秦钟俊俏,相约同上贾府家塾中念书。回程时,得闻宁府老仆焦大酒后「爬灰」、「养小叔子」等骂语。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庚辰本:「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宝玉携秦钟拜见贾母 宝玉到宝钗处探病,得知宝钗吃的是「冷香丸」,故身有奇香。宝钗要看宝玉降生时口含之玉,一旁宝钗之丫鬟莺儿看后,述宝钗所戴之金项圈与宝玉之玉相似,所刻之字可与玉配对,宝玉察看之后,发现所言不虚。闻宝钗身上奇香,宝玉讨药丸吃。黛玉也来探病,正巧撞见玉、钗二人亲密状。薛夫人留两人吃晚饭。适逢黛玉的小丫鬟雪雁冷天里听大丫鬟紫鹃吩咐送手炉来,黛玉便借此事,奚落宝玉依宝钗只吃暖酒。席毕,黛玉为宝玉整理衣冠后同回荣国府。宝玉酒醉,回去后因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怒砸茶杯。次日,秦钟正式拜会了荣国府众内眷,其父秦业也给塾师贾代儒封了钱礼,秦钟正式随宝玉入塾读书。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准备入塾,袭人为他收拾妥当,叮嘱宝玉功课不必过于操劳。宝玉向家中长辈辞行之后,又独去向黛玉作辞,不辞宝钗。薛蟠听说义学热闹,也来上学。上学期间,宝玉与秦钟形影不离,引发不少风言风语。秦钟又因与「香怜」交好而引发贾家远亲金荣(贾璜之妻的侄儿)争风吃醋,适逢代儒外出,其孙儿贾瑞代课,处理不公,引发学堂内的一场大混战。贾蔷挑拨宝玉小厮茗烟大打出手,最后以金荣被迫磕头道歉而告一段落。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金荣虽然道歉,心里始终不服,回家后向其母抱怨,被其母劝住。金荣的母亲与贾璜之妻金氏(金荣的姑姑)谈及此事,金氏大怒,前去找秦可卿理论,却遇见贾珍之妻尤氏。闲谈中,尤氏先提起秦可卿突然生病,又说及秦钟在学堂里被人欺侮,金氏不敢再多言。贾珍之友冯紫英推荐的大夫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并开出药方让秦氏服用,并说今冬不相干,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
参考: ***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把一些凋落的花..葬埋一起 5好
参考: me
越剧《黛玉葬花》
《红楼梦》之声誉响彻古今中外,而其作为戏曲,亦是百年越剧中的传统保留曲目。全剧缠绵凄长,经典桥段无数,而我以《黛玉葬花》为众曲之最。
无数越剧名家皆演唱过《黛玉葬花》,而我以为以 单仰萍 所唱所演最为贴切传神,她亦是我心目中唯一的林黛玉。我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单仰萍的照片,真是清丽绝俗,不可方物;及后再去看《黛玉葬花》,乐音响起,一位青衣花旦荷锄掩泪,从桃花林中缓缓走出,意境美极。
单姐是王文娟大师的入室弟子,其是天生丽质的古典美人,编剧吴兆芬形容她是“越坛一株素馨花”。当她唱响第一句的时候,又深深地将我惊艳到了。其声音十分具有个性,不仅缠绵委婉,情致浓厚,且声音清澈响亮中含有沙沙的感觉,着实具有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朝听之,终生难忘,即使隔上十年,音声一起,亦能知道便是她。
若是声音能用相貌来形容,那么我脑海中第一词也是“清丽”二字。只觉惟有配上此声方能不负单姐的芳容,而其声音亦只能配此容颜方能不负此声。甚者,我再也不许她人侈有此声、侈有此容。
首句“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穿过”二字其唱调为平声,而“花”字陡然间将音调提了上去,有一跃而上之感。尽管如此,却并不使人感觉突兀,惟觉有无限美感洋溢其中,艺术之力伟大如斯。“径”字为尾调,语音唱得颇长,犹如从高处沿着一条缓长的坡路施施然走下。
“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一句便立刻将伤春的气息烘托了出来。暖春天气,满园桃花盛开,春风吹皱绿水,无限诗情画意。而此刻,却有愁人吹笛,笛声中满是悲哀低沉,被春风隐隐吹来。
黛玉此时别有怀抱,更闻此声,故而当其纵观花柳之际,不禁愁肠百结,遂起了愁城之思。当唱完“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之后,起了一段较长的伴奏,仿佛是专为黛玉掩泪芳菲所留。
舞台上黛玉盘桓一圈,将花锄倚向桃枝,又舞动水袖,轻轻唱出“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看”字唱得极轻,正似微风来也无声,亦正似落红轻颤摇落是静中佳趣。而唱至“落红成阵”时,黛玉已俯下身,手捧落英,神情中满是惜别之意。我记得王文娟老师的版本唱完此句后的伴奏里会有一下重顿,给人以花易飘零,人生易逝的沉重感,与黛玉葬花所表现出来心痛神痴的意境相合,而单版却无此顿,想是其缺陷。
紧接着“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又是一段高潮。女子音调本高,而此句写的又是百花摇落,这里音调之高真有撕心裂肺之痛呼,却又觉其不是在咆哮,音入耳中,无一丝违和感。
“杨柳带愁,桃花含恨”,“愁”字唱得百转千回,尾声几叹,“含恨”二字唱得略带铿锵,仿佛拿小刀一刀一刀地砍藤条。王志萍版本的《黛玉葬花》于“含恨”二字,唱得比单姐更加显著,这也是我最爱听的一句之一。
“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黛玉唱到此句时早已眼含清泪,偎向桃枝,想是起了母亲亡故、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当唱至“受逼凌”三字时,语调明显往下压,“受”字唱得极长极颤抖,为后面“逼凌”二字造势,愈显其沉重。此处一唱三顿,真曲境即是心境也!
偌大一个大观园里,娇花柔弱,东风无情,惟有黛玉一人凄然独对。当此情境,孰能不起心音难诉之感、知音寥落之叹?由不得黛玉唱道:“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
人在伤心泪落的时候,心境最是凄凉柔弱,而此时若是遇到同病相怜之人、之物,必定惺惺相惜,仿佛看见了受伤的自己。故而有了“我只为惜惺惺怜同病,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尤其唱到后面那句,黛玉挺起腰板,以手指地,神情十分坚决,如同人抹干眼泪,要立志重新振作起来一般。
当唱到“收拾起”三个字时,一口气急往上提,仿佛晚一刻收拾起这些桃李之魂,便要多一分心痛。“葬落英”语调极长,一曲《黛玉葬花》至此方毕,余韵绵绵,似断未断。
越剧《红楼梦》中,《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都不失为经典桥段,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一剧之中,经典众多,而要论意境之美、音调之美、歌词之美,又有哪一出能与《黛玉葬花》相比呢?
笔者才学不高,文采平平,而此曲之美,余不能描摹其万一。读者诸君若有兴趣,可自行去网上欣赏。笔锋有所未到之处,还请有识之士见谅。
越剧黛玉葬花原唱
越剧《黛玉葬花》原唱是王文娟。 葬花,是越剧古装戏《红楼梦》中的经典选段,常演剧目。是越剧王派花旦唱腔中的名家名段。是以四大名著《红楼梦》为故事蓝本改编的越剧版本,广大越剧迷中有很大的影响和流行面。 王文娟拜越剧小生竺素娥为师,正式开始舞台生涯,先习小生,后改习花旦。1958年,与徐玉兰合作的剧目《红楼梦》首演。王文娟是越剧“王派”花旦创始人,其表演文武兼备、细腻传神,善于描摹人物神态,在舞台上出色地创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 越剧《黛玉葬花》选段唱词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 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 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 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 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葬落英。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 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淖陷渠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