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那些成长中最微小的杀人事件
青春成长中,杀人事件大约会一直在发生,杀掉过去的我,和我心中的你。
电影的开幕是爱丽丝,或者是彼时还被称作是黑柳的彻子,在芭蕾舞教室里练习的画面,用简单地线条和大片的粉色,渲染出一个轮廓清晰却性格简单的少女形象。
开头曲目结束后,穿着运动服到处吵闹的姑娘的形象就清晰又完全地呈现出来了了。因为父母离婚,彻子也需要改头换面,从黑柳改成了妈妈的姓氏栖川;从城里来到乡下小镇,需要重新准备房子和学校;朋友和自己。
但此时的爱丽丝就和他转校还没准备好的手续,申请还没有制作的校服,以及上课却没被接纳班级一样,爱丽丝还没有准备好成为爱丽丝。
但所幸的是她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扫清成长的阻碍,然后才能在遇见原先芭蕾舞班神神叨叨的风子,充满神秘色彩来自魔界的少女睦,最后遇见花,和花一起告别过去的自己和过去心理的那个“犹大”。
商务公司的老爷爷说:真年轻啊,你们才来到这个世界14年。年轻的岁月,面对陌生和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指引。
爱丽丝的成长故事中家庭的所有角色都是缺失的。妈妈就像是姐姐,完全无法给女儿成长的安全感。爱丽丝完全没办法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妈妈听,终于在收到莫大的惊吓后嚎啕大哭,擦完眼泪之后的自己却只会十分庆幸于“好险”,还好没有把事情告诉妈妈,虽然妈妈已经承诺不会把事情写进书里。真是让人又哭又笑。
爸爸的存在更是虚幻,一个穿着西装套着驼色大衣的男人,在和女儿吃完了一场饭,伴随着一些没有营养的对话一起咽下,而饭后在相处没有两分钟之后就接了电话表示要离开。
而爱丽丝发现妈妈拜托的事情还没有完成,只能用双脚的奔跑去追上载着爸爸离开的的士,所幸,爱丽丝的跑步技能还是很够用的。
这两个本该在爱丽丝成长岁月中的指引之人却双双缺席。
爱丽丝在转学到新学校后,被指令坐在那个尘封许久的座位上。灰尘很厚,没有人打扫,在新教室的第一个喷嚏就是这个学校和班级欢迎他的姿态。不和他说话,值日也没人叫他。正如爱丽丝身上的旧校服一样,从材质到款式都和新学校格格不入,学校中唯一与爱丽丝过去相交的风子也还在叫她黑柳。
爱丽丝的同学们似乎妄图通过可笑又幼稚的手段来不断刷新自己的存在感,就和被爱丽丝揍得鼻青脸肿的尿布君一样。小孩子们的中二病不停地犯,但其实也都很好治,掐住要害一下子就治好了。
于是,擦掉了结界的爱丽丝莫名其妙的被卷入了“犹大之死”的案子里,被指责和鼓励,而且似乎自己的新房间也和“犹大”这个似乎已经死掉的人又莫名的关系,而自己是不是会谁在一个死人的房间也让这个直率的姑娘受到了惊吓。
还好,爱丽丝这决定主动出击搞清楚状况,这一路上也是状况百出,但还好我们都完成了自我击杀成为更好的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 爱丽丝发现案情的关键人物花,居然就大着胆子私自闯入花家里,而和开头描述的不同的和花的名字相称的是他们家的花房和屋里子面满是阳光和花朵的样子。正面相见之后发现花就是一个有高智商坐姿的像男孩子嗓音的女生。
在和花的对话中,爱丽丝知道了确认了犹大就是自己房间的前主人汤田,不能确定他是不是死了,大抵是对汤田怀着一份愧疚和惶恐,花要求爱丽丝帮她证明汤田是否还活着
爱丽丝大概是一路上把那九千万分之一的超级好运路线走了个遍。
老爷爷请他去高级餐厅吃饭。人老了之后总是会感叹年轻的时光,老爷爷带着他去吃饭,碰上聚会,听那医生令人激动的Happy Birthday,在街上散步找车站,在公园荡秋千,爷爷的存在似乎比爱丽丝那虚幻的父亲的形象更加清晰。爱丽丝在这半天的时间里就像个女儿一样撒欢。
告别了老爷爷之后被花指示来到汤田家附近的车站,两个人看着远处亮着灯的大楼猜测汤田的家是哪一间。
电影到达此时,汤田这个犹大的存在似乎变得更加虚弱了,仿佛他的存在就像是一种契机。一种用来串联起花和爱丽丝的连接
因为天气太冷,因为太远两个人像流浪猫一样蜷缩在车子下面取暖,也是在车子下面,爱丽丝第一次正面的了解了犹大和花的故事,年幼的花大概也被自己的幻想和周围人得言论吓得认为,那个曾经疯狂喜欢的犹大被自己冲昏头脑之下,在他的衬衫里丢一只蜜蜂给害死了。
冲动的花向汤田直接递交了结婚申请,似乎直接得把男孩吓到,而男神同时与三个女孩的结婚申请也激怒了被遗漏的花。才会在这冲动之下网男孩的衬衫里塞一个蜜蜂吧。
有些心里的故事都是被自己幻想出来的,就像当年那一场杀人事件一样,当故事最终被花说出口的时候,反倒是爱丽丝哭得更加厉害了。
而后醒来得第二天,叫不醒爱丽丝的花选择独自去汤田家对面的栅栏前继续督查,被移动的卡车吓醒的爱丽丝却傻傻地以为花被车带走了,于是自己的长跑神功又再一次发动,并得到了一路上上学男生们的帮助。
然后再一切乌龙都被摆平后的一个偶然的擦肩而过,就为过去那段被传说和猜想捆绑的时间写下了一个大写的结束。爱丽丝选择叫停这位在想象中已经死亡的男生,拽着花的帽子,掰过她的脸,说两句话,然而似乎过去的一切炙热的感情都消失了,只剩下“好久不见,你过得好么”,还有那些在心里的吐槽,这件校服可真不适合他。
汤田的回答也大大的满足的了花的期待,因为放进衬衫的那只蜜蜂,这种疼痛让我一辈子都记住你了。
然后的然后就是一切都重新开始了,和过去的自己,被黑暗捆绑的自己说再见,爱丽丝拿到了新校服,而花也重新出门上学。
有些成长的粗糙真是令人刚到疼痛,但是有人相互陪伴的日子似乎就没有那么难熬了。
另一主角花从一开始就出场了,和爱丽丝有过短暂的眼神交流有就快速地消失了,他在房间的窗户前拉上窗帘,只留下很小的一部分偷偷注视着对面的新邻居。
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忽然觉得,在花没有出场的那一段时间里,时机和命运都在等待,等待在最合适的是时间相遇,躲避事实的花和努力适应生活的爱丽丝,花在等待爱丽丝的成长和发现,而爱丽丝的命运转动也绕不开当年的“杀人凶手”花。
每一段友情岁月都妙不可言,是命中注定在这段时间彼此认识,相互扶持在这陌生的世界踽踽前行。
在我认识你的那一刻 我杀死了我心底的另一个自己 这是全世界最微小的杀人事件
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青春的荒诞与古怪
“再遇见你的那一刻,我杀死了心里的另一个自己。这便是全世界最微小的杀人事件。”
在青春之旅,葱葱岁月中,有的人爱幻想一些奇异的故事,还将自己代入其中,坚信自己的猫头鹰只是迷路了, 霍格沃兹永不毕业 ;也有的人会应影视角色的一句台词而感动流泪,那一句" I love you three thousand "击碎了多少人的心;还有的人虽蛰居于人与人的银河中却一直 向往着遥不可及远方 ,星辰与大海是他们前进的方向。
而在动漫电影《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中花与爱丽丝的青春却是一次轻松、搞笑的冒险旅程。
“就读国中的女孩有栖川彻子,因父母离婚而转学来到了石之森学园。令她有些气闷的是,同学们皆以诡异的目光看她,甚至对她敬而远之。从同班同学睦美口中得知,彻子现在所坐的桌子,其前主人曾经陷入一起被称为‘犹大及其四位妻子的杀人事件’。而那张桌子后面还有一张桌子,其主人荒井花长期旷课,花也恰恰是彻子现在的邻居。为了弄清杀人事件的真相,给自己起名‘爱丽丝’的彻子壮着胆子进入花的家,进而得知了关于‘犹大’的种种往事。以此为契机,这两个性格有些古怪却灵巧可爱的女孩开始了她们伟大的友谊……”(摘自《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豆瓣电影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节奏慢热、温暖治愈的青春电影。由于电影前半部分内容略散,同时画面流畅度欠缺,加上它独特的画风,可能让部分观众无法接受。
但它就像《情书》让我享受到淡淡的,朦胧的青春之美。一个慵懒的下午,阳光温热,微风拂面,触动神经。电影画面骤然出现在眼前,樱花与芭蕾、音乐与奔跑,老爷爷的关心,陌生人的帮助,这些温暖让影片太过美好以至于深知这不是现实。
彻子与老爷爷一起荡秋千的画面,让人心头一酸,一边是白发苍苍、憔悴消瘦、人生已走过大半的老人,另一边是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处于人生发轫之初的少女。
“多少年没荡秋千了?”
“大概两年了吧。大叔,你多少年呢”
“嗯…四十年了吧”
“四十年,真厉害”
“就在女儿小学的时候,已经四十年了啊,也就这么一小段时间”
“很长了,太长了”
“是啊,或许是吧”
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就是以一种悠闲的口吻将青春的荒唐、古怪定格在一帧帧镜头中,时而搞笑,时而感动,时而忧郁。 由一次简单、微小、被误解的“杀人事件”反应出青春少女细腻的情感,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并且推动故事情节深入发展。
影片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描写的如此波澜壮阔这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电影在友情、爱情、亲情等情感上的含蓄表达,让观众有更多的情感空间去回想起自己青春中的相遇、陪伴、疯狂。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主角的奔跑与她们在夜空下的芭蕾舞。在光与影碰撞下人物的奔跑让观众感到青春的生命力与张力,再交织着动听的音乐,让人想起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离开或者消失的人对自己的美好祝愿。有人说芭蕾舞者是趾尖上的精灵,夜空下两位少女颤动的双臂,立起的脚尖,一支优雅的芭蕾舞完美落幕时,她们的青春已不再是一个人的旅途。
人生滚滚前进,青春依然停留在原地,我们也再无14岁。
花与爱丽丝影评
花与爱丽丝影评 (一) 距离上一次看《花与爱丽丝》,已有近七年之隔,这期间,选片的指尖无数次从DVD盒两个女孩的封面上滑过,始终未曾有重温的心境和勇气,占据七年的印象, 是间或的疯癫,是岩井不擅长的喜剧,还有苍井优一段幽长的独舞。或许回荡在山涧的呼唤与回应,和那充彻冷空气的白色雪地太让我难以释怀;或许在升格而缓落 的细雨中,转动着的破旧红色雨伞给过我太多悸动;再或许是朦朦泛波的泳池池水和那句“hold me like a friend”给过我记忆的共鸣,种种的心结,让我害怕第二次去审度这部影片,提供肯定自己当初感受的机会。 原来是我复杂了,原来《花》与《爱丽丝》本就是两部影片。青春是一种通用的语言,把小的情愫放大到诚惶诚恐是每个人的故事,把诚惶诚恐悄悄掩埋在心底,细 细的把他们分解成快乐,分解成猜忌与争吵,分解成绝交数次之后的开怀大笑,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几天前接到一个儿时玩伴的电话,哪怕数年没有过联络,哪 怕曾经有过种种埋怨,但几句调侃之后,是长达五十分钟的畅谈。电话之后,夫人问我,你们聊什么那么久,我回想,竟然想不起具体都聊过什么内容,我知道,不 是我看懂了《花与爱丽丝》,而是我浅懂了青春与友谊。 岩井的每一处纯美都渗透着淡淡的忧伤,花不是那个神经兮兮哭笑写在脸上的花,是独自一人躲在花屋里被其他孩子视为怪女孩的花,是寂寞着单恋男孩却只能背对 着心爱的人哭泣的花;爱丽丝不是那个充满自信脚踩着纸杯翩翩起舞的爱丽丝,也不是那个捏着鼻子向餐桌对面男孩表达歉意的爱丽丝,而是包裹着厚重的黑衣在风 雨中摇曳的爱丽丝,是躲在车门后对着爸爸刻意用最不擅长的语言方式表达情感的爱丽丝,是经历过种种面试挫折后终获肯定,一人独坐在浴盆中喜泣却无人分享快 乐的爱丽丝。如果不是爱丽丝的苍井优,不是娓娓道来的岩井俊二,不是镜头充满了呼吸感的莜田升,恐怕任何影片中出现长达五分钟的芭蕾独舞,都会显得冗长。 花与爱丽丝影评 (二) 岩井俊二是一位风格独帜的青春片导演。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三部电影,前两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梦旅人>都很深刻,但又都太沉重和压抑。倒是这部花与爱丽丝>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不那么刻意用力,看得人很舒服。岩井俊二是细腻的,这份细腻甚至超过了一些女性导演,慢慢地由表及里渗进你的心里。两个女孩之间的青春故事,如果没有这份细腻支撑,不可能拍出新意。电影的画面很美,构图讲究,有些甚至是岩井俊二一直都喜欢和坚持使用的表现手法,如用大片开阔的蓝天做人物的背景,如总是略带朦胧、微醺的光照处理。 故事讲了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之间的青春爱情故事。花与爱丽丝虽性格各异,却是形影不离的好友,她们同时喜欢上了一位呆板木讷的男孩。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花为了能与男孩接近,编造了一个巨大的谎言(之所以说巨大,是因为谎言有一个,随之而来的就会有一百个),渐渐地,爱丽丝也被纳入了这个谎言体系里。接着就是三角恋情惯有的A爱B,而B却爱C的套路。在这个谎言游戏中,爱丽丝一直在权衡爱情与友情的利害冲突 ,雨中在花家门口与花的闲谈是一种试探。而三个人在海滩上拾扑克牌的那场戏将这种三角关系的冲突推到了顶点。红桃“A”就像是花的那个谎言,当分明是男孩捡到了它,而爱丽丝却学花撒谎说自已捡到了,并说赢了的条件就是要花让出男孩时,夕照中的三人心理微妙而复杂。捡到红桃“A”的男孩彻底明白了真相,此时的爱丽丝选择退出这场三角恋情。花也终于明白男孩真正爱的是爱丽丝,决定放手。最终,两个女孩和好如初。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闲笔不断,如爱丽丝与父亲吃饭逛公园拾手机的戏,如爱丽丝去试镜的戏,还有跳芭蕾拍照的戏,都看起来和故事主干没什么很大关系。不过,除了稍给人散淡感外,倒也不让人生厌,流淌着一种青春期女孩才有的轻盈、懵懂和淡淡愁绪。在这部电影里,岩井俊二编了一个很“新奇”的故事,甚至说“离奇”可能更恰当,而他看似散淡的讲述和演员本色自然的表演很好地冲淡了那份“奇”,只给人留下“新”的印象。唯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临近结尾爱丽丝的那场面试,不停地给广末凉子打电话的镜头,还让苍井优穿着一对纸杯大秀芭蕾。这样的戏如果放在海滩冲突戏之前的话可能会更好,可是岩井俊二将它放在临近结尾处,实在不知道他的真正用意何在。 苍井优的外表是我很喜欢那类,青春可人,清纯淡爽,“薄纱般的气质”(忘了是谁这么形容她的,借用一下)。她的表演很本色,但也不着痕迹,松驰自然,比堀北真希强(日本本色青春女星很多,论表演,堀北真希实在是气场比较弱的,她那么受欢迎,只能说她很有观众缘)。铃木杏的那场大特写的哭戏演得不错,把那种想放手不忍放手却又不得不放手的心理演出来了。相对于两个女孩的表演,男孩过于寡白,不过也是囿于这个角色本身太平面苍白,没有多少可发挥的空间。男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当了一回花瓶,而且是一个不像花瓶的花瓶。 一路看来,觉得岩井俊二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在这部电影里,制片、编剧、导演、音乐他一手独揽,而且都还做得不错,但他离“大师”级别还是差了那么几个台阶。究竟还要走多远呢,那就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花与爱丽丝影评 (三) 说起来我看《花与爱丽丝》的过程,有点可笑,打开上半集看到只有1小时06分,便自顾地以为这个片子只有这么长而已,以为又是岩井俊二的风格,就像《四月物语》。直到我看完上半集,以为看到结束,也没有疑惑怎么少了字幕。就是这样了,我看了半部电影,还很心满意足地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有着不错的结局。 和宿舍人探讨起这部片子,听到“他第二次晕了以后”,我开始疑惑,最初还固执了一下,然后恍然。再隔了一个星期以后,我才又翻出下半集看到真正的结局。这下半集看得我并不很痛快,有点为了看而看的意思,在我看来,真正的结局似乎俗套了。 但似乎又不能说的那么决绝,如果我根本没把之前的“结局”当结局,或许我会认可导演预定给我的结局;但现在,我的确是把它当结局了,那才是我接受了的,而不是别的,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下半集并非下半集,它是另一部电影。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把我局限了,容不得后者,更无法使其居上。 说说我所认可的结局。斑驳,恍惚,晕倒,还有未知,分不清现实与梦境的色彩完全可以充当一个结束。从电影的逻辑上,也有其合理性,第二次晕倒明显是电影的一个逆转,无论是从情节还是情绪上都说得通。真正的故事从第一次晕倒开始,一个身材和性格都略显单薄的男生,被动地生活在两个女孩编造的回忆中。像我们都认为的那样,第二次晕倒会使人的记忆恢复,即使是在这个虚幻的失忆故事中,男生确实恢复了他应有的记忆。但他并未坚决地离开,他留恋,因为他爱上了艾利斯(喜欢这样的译法,让人想起地理老师说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女朋友的名字)。我有一种设想,打一开始他就知道失忆的谎话,但他不愿离开,他愿意成为男主角,无论女主角是汉娜,还是艾利斯,他不是木头,打从一开始,他就有感情,对哪个都有。直到有一天,他们纷纷觉察到其中两个的心逐渐偏离最初,这个谎言便无法再继续。情绪上,上半集因为谎言,一切都美好,是轻盈的,每个都有自己的想幸福;下半集,谎言拆穿了,愁绪开始爬上三个年轻人的脸庞,沉默、谈判、战斗,有一种抹不开化不掉的怨。 当我把第二次晕倒当做结尾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接下来的会是什么,我心里希望这个谎言不要结束,直到它成为真的,不是说,谎话说得多了就成真的了吗?我期待聪明的汉娜和艾利斯给学长一个更美的谎言,将这场恶作剧淋漓尽致,我忽略了男主人公的想法,我认为他完全应该受两个姑娘的摆布,谁让两个姑娘才是真正的主角?(m.taiks.com)导演显然没有像我这般“绝情地”对待那个男孩,所以这结局就俗了。我的理论是,很多事情即使那样真真假假,没什么对不对得起谁,也许我们就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之中,可能是他人的阿谀,可能是自我的逃避,我们便不自己觉得将自己置身于主观认为真实的谎言之中,为什么说主观认为?因为我们无法生活得客观,不管是你看别人,还是别人看你,又或者是自我审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什么是发生过的,什么是你在某个瞬间的臆想,什么又是你听来的故事,没有人记录你的生活,除非你是楚门,但你想那样吗?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就是想表达自己对于“第二次晕倒”作为结局的认可,那么明媚的阳光,那么鬼魅的景象,那么惊异的表情,那么诡异的晕倒,那么妖娆走来的艾利斯,那么惊慌跑来的汉娜……醒来,意味着什么,会发生什么?交给观众。我主张导演不要给我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给我续写的空间,这样我才能对导演想表达的有更深的理解,也才能有超出导演的理解。还是余华那句话:读者看到的东西既有作者意识到的,也有作者没有意识到的,读者便是在这个时后站出来说话的。 我想说话来着! 貌似宿舍有好几个人表达过最近喜欢看日本电影了,我的同感在两年前已经存在。就我看过的里面,我喜欢那种雾气一样的渲染,蒙蒙的,尘封的记忆一样,确实,这些电影里总有回忆里淡淡的忧伤,然而结束却是默默的释然,就像雾气的消散。紧接着,是太阳的洗礼。 愈发对日本这个国家感兴趣,它很多元,可以很迷幻,但又不只是诡秘;可以很纯朴,但又不只是乡土;可以很朴素,但又不只是传统;可以很情色,但又不只是AV。
花与爱丽丝 到底讲的什么啊?
剧情介绍
◆剧情:一场从欺骗开始的伪恋爱◆
少女花与爱丽丝,是一对自小一起长大的亲密好友,日常同在某间舞蹈**学习芭蕾。爱丽丝性格大胆外向,追求恋爱积极主动。而花则天性羞怯,总是投身在隐秘的暗恋之中,甚至鼓不起勇气向喜欢的男生开口讲话,所有的情感活动都藏身于半地下。在每天陪伴好友爱丽丝追逐和尾随她一见钟情的高校男生时,花也偷偷恋上了经常与那男生结伴同行的宫本。
不久,花与爱丽丝齐齐考入了那所二人向往已久的高校,花也设法加入了自己倾心爱慕的学长宫本所在的相声社团。某天,如往常那样,沉迷于相声研究的宫本,手持文库本小册子边走边看,竟一个不留神撞上了一道铁门昏倒在地,醒来时突然脑中一片空白,出现了短暂性的“记忆丧失”。而每日刻意流连在宫本活动范围之内的花,适逢此时此景,急中生智未容细想,对着摔得七荤八素之后刚刚醒转的宫本,便撒了个不大不小又祸害无穷的谎,说:“我是你的女友,你曾经求爱表白过的女生。”自此,故事开始微妙展开。
宫本将信将疑之下,也只好配合花的指引开始了一场从欺骗开始的伪恋爱,与此同时,谎言的雪球却是越滚越大,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在花信口开河的胡编乱造之中,爱丽丝也被卷进了这起虚构爱情事件,变成了宫本的前任女友。人算不如天算。花哪曾想,这出由她负责脚本编写的恋爱故事,情节却并未按照她的铺排而展开,一直在其中扮演前女友角色的爱丽丝,愈演愈入戏,竟慢慢开始被宫本所吸引,而宫本,亦对爱丽丝发生了真正的感情。这由花一手制造的三角恋爱,正渐渐脱离了她的控制,向着有趣的方向一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