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草为什么能跳舞?
跳舞草的传说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关于傣族姑娘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之中,傣族姑娘叫多依,她的的舞蹈跳得特别好,大家看到她的舞蹈都会沉浸其中。 后来有一个可恶的大土司看上了多依,将她抢了回去,让她天天给他跳舞。多依誓死不从,跳了澜沧江。 百姓们把多依的尸体打捞上来,神奇的是,后来人们在多依的坟墓上,发现了一种很美丽的小草,而且这种小草只要一听见音乐,就会随之起舞。 这个传说的真假已经无从求证了,但是这种跳舞草却是真实存在的。 它的学名叫舞草,它是一种直立小灌木,盆栽有70-100厘米高,很喜爱阳光。舞草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等地。 舞草的生长与自然环境中的各项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适宜在20摄氏度到28摄氏度的温度中生长,如果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就需要将种子妥善保存,等到条件适当的时候再使用。 在生长过程中,要让舞草的各个部位充分接触阳光,增加光照时间,否则会发生徒长现象,使得植株细长、瘦弱而易倒。 会跳舞的草 舞草的叶片对声波的感知很强,因为在它的叶片两侧有很多线性小叶。它容易在声波的刺激下连续摆动枝叶,如同跳着舞的曼妙少女一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气温不低于22摄氏度时,特别是在阳光下,受到到70分贝左右的声音刺激,它的叶片会不断地上下摆动。 舞草不同于一般的观赏植物,我们可以欣赏其随着环境变化而自由舞动的美丽身姿。 除了观赏,跳舞草还有药用保健的价值,整株皆可入药。它可以舒筋活络治疗骨折。用它的鲜叶片泡水后再洗脸,可以使皮肤美白细腻,起到美容的效果。
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
跳舞草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直立小灌木,祖籍在印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一带的深山老林之中,已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而受到保护,然而,除了稀有少见之外,它的“跳舞表演”却更令人感兴趣,可是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呢?一起来看看吧 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 跳舞草会跳舞与温度、阳光、声波有关。 在常温强光且无风雨时的环境下,舞草的2片侧小叶会不停地摆动,在半分钟内,每片小叶可完成椭圆形的运动1次,每叶转动达180度之后便又弹回原处,尔后又再行起舞。 如果光照越强或声波振动越大,运动的速度就会越快,直至晚上所有叶片下垂闭合睡眠为止。每当太阳下山,当夜幕降临时,光线变弱,与白天的光线有了差别和变化,海绵体就会收缩,叶子便垂了下来,紧闭而贴于枝干上。 舞草侧小叶不停舞动的原因是由于其小叶柄基部的海绵体组织对光有敏感反应的结果。每当太阳照射,温度上升,植物体内水分加速蒸发,海绵体就会膨胀,小叶便左右摆动起来。此外,舞草还会有声感,当它受到音量35~40分贝的歌声振荡时,海绵体也会收缩,带动小叶片翩翩起舞。 研究表明,当外界气温达到20C以上时,舞草的侧小叶开始转动。气温上升到30度C以上,它的转动最为活跃,速度也加快了许多。 跳舞草的观赏价值 跳舞草的`叶片两侧有许多线性小叶,因而对声波十分敏感,很容易在声波的刺激下连续不断地上下摆动枝叶,宛若翩翩起舞的曼妙少女,因此而得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远不同于一般观赏植物,我们可以欣赏其随着环境变化而自由舞动的美好形态,具有独特的趣味。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园艺设计,同时也是盆景制作的优良选择。 跳舞草的科研价值 跳舞草可是自然界当中唯一一种会对声音产生反应的植物。这种罕见的特性当然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根据科学研究表明,跳舞草起舞受到温度、阳光和一定节奏、节律、强度下的声波感应的影响。不过,跳舞草到底因何而舞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跳舞草的形态特征 跳舞草在气温达跳舞草以上且没有风雨,跳舞草的两片小叶就会闻声而动,左右摆动,上下弹跳,时快时慢,非常新奇,百看不厌。跳舞草的小叶会自行交叉转动,每片叶子转动180°后便又弹回原处,然后又再自行交叉转动,周而复始。 当温度在28℃-34℃之间,上午8-11点和下午3-6点,雨过天晴时,跳舞草跳动更具戏剧性,全株叶片如久别的情人重逢,双双拥抱,又似蜻蜓点水上窜下跳。当夜幕降临时,它又将叶片竖贴在枝干上,紧紧依偎,犹如静静休息,非常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