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
黄花鱼是海鱼。黄花鱼有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之分,大黄花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 小黄花鱼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黄花鱼一般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 黄花鱼的选购技巧 1、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披有小圆鳞。鱼鳞颜色均匀,黄色自然。 2、新鲜优质的黄花鱼眼睛是黑而光亮的。 3、身体没有伤痕,鱼体呈长椭圆形,头比较大,尾柄较细长,上身为黄褐色,腹部为金黄色,鱼鳍为黄色或灰黄色,嘴唇为橘红色。
黄花鱼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
黄花鱼是属于海水鱼,它是生活在海洋的鱼类。 黄花鱼有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之分,大黄花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 小黄花鱼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黄花鱼一般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 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形体的不同 小黄花鱼体长圆,侧扁,尾柄长2倍。头大,口宽倾斜,上下颌略相等。下颌不需要,下巴有六个细孔。上下颌具有细牙,上颌外侧和下颌内侧齿大,但无犬齿,腭骨和犁骨无齿,头部和身体鳞片大,侧线鳞片大5~6个,背鳍和臀鳍膜有2/3以上的小圆鳞片,臀鳍条小于10,侧管2小分支平行,但不相等。 大黄花鱼身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厘米,尾柄细长,长约3倍,鳞小,从背鳍起点到侧线间有8~9行鳞,头大,发达粘液腔,下颌稍突出,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
黄花鱼和大黄鱼的区别
大黄鱼和黄花鱼的区别:大小不同、外形不同、生活环境不同。 大小不同 黄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其中黄鱼的头部是有两个比较坚硬的石头的,黄花鱼头顶的石头比黄鱼要小一些。黄花鱼的大小总体来说是介于大小黄鱼之间的。黄鱼大的可以比人高,而黄花鱼最多只有大人的手掌那么大。 黄鱼和黄花鱼都属于石首鱼这个科目。大的黄鱼可以比人还高,而黄花鱼最多只有大人的手掌那么大;黄鱼的身体是扁长的,而黄花鱼则是微微拱起的。 外形不同 黄鱼比黄花鱼要肥一些,它的鳞色是金黄的,很好食用。黄鱼的身体是扁长的,而黄花鱼比较小,有点微微拱起的感觉。 生活环境不同 黄鱼主要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它是一种海鱼。而黄花鱼大部分是养殖的,它属于淡水鱼。黄鱼大部分是不会发光的,但是黄花鱼会在夜里发光,黄花鱼的身体携带了一些荧光物质。黄鱼一般在大江河海游动,而黄花鱼仅仅在一些江河和浅水的地方生存。黄鱼和黄花鱼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黄花鱼是黄鱼的一种,头部石头比黄鱼稍小些,身体扁些,属于淡水鱼。
黄花鱼和黄鱼有什么区别?
黄鱼和黄花鱼没有区别,黄鱼是黄花鱼的别称,二者是同一种鱼。 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体形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 小黄鱼形状和大黄鱼相近但比大黄鱼小,体长约20厘米。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灰褐色。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 扩展资料: 黄花鱼营养成分 每100克黄鱼分别含:水分81克、蛋白质17.6克、脂肪0.8克、灰分0.9克、钙33克、磷135克、铁0.9克、硫胺素0.01克、核黄素0.10克、尼克酸0.8克。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淡水黄花鱼的含肉率平均为65.95%,鱼肉水分含量为80.45%,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16.10%,脂肪为0.507%,粗灰份为1.14%。干物质中氨基酸总量为76.93%,其中必须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79%,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34.80%。
大黄鱼是什么鱼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面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下颌齿内列齿较大,外列齿紧贴内列齿;颏孔4或6个,中央4孔呈四方排列在颐缝合周围,前2孔细小。鼻孔2个,长圆形后鼻孔较圆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缘伸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鳃盖具2扁棘。头部除头顶后部外皆被圆鳞,体侧前1/3被圆鳞外,余被栉鳞;鳞片较小。耳石为黄花鱼型,即呈盾形。腹鳍基起点在胸鳍基上缘点垂线之后;尾鳍楔形。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每一个侧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状开展,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下都具金黄色腺体。背鳍浅黄褐色;尾鳍浅黄褐色,末缘黑褐色;臀﹑腹及胸鳍为鲜黄色。口腔内白色,口缘浅红色。鳃腔上部黑色,下部粉红色。
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大多栖息于中底层水域,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则下浮至底层。主要以小鱼及虾蟹等甲壳类为食。鳔能发声,在生殖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的声音则如水沸声或松涛声;生殖季节到来时会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沿海,在中国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 [1]
大黄鱼是什么鱼
大黄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 黄鱼叫作石首鱼,又名黄花鱼,也叫江鱼。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发光,头中有像棋子的石头,所以叫石首鱼。石首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约160种鱼的统称。一般为底栖,肉食性,大部分分布暖海或热带沿海,少数生活于温带或淡水水域。 主要栖息于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质水域,大多栖息于中底层水域,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则下浮至底层。主要以小鱼及虾蟹等甲壳类为食。鳔能发声,在生殖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的声音则如水沸声或松涛声。 生活习性 大黄鱼为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的中下层,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具集群习性,在生殖季节集群由外海游向近岸,形成渔汛。大黄鱼对音响的威吓非常敏感,同时亦具有发出强烈声音的能力。 大黄鱼系捕食性的类,摄食对象有的类、甲壳类、头足类、水螅类、多毛类、毛颚类、腹足类、蔓足类、鳃足类、瓣鳃类、星虫类、尾索类和硅藻类。 渔汛分春秋两汛,春汛一般在4~6月,渔场集中在苏浙、闽各处近海的产卵区,进入长江口及毗邻海区的大黄鱼,主要系在大载洋和岱衢洋产卵和索铒鱼群,产卵亲鱼在附近30~40米海区索饼,10月逐渐转向外海较深水域越冬。秋汛则在9~10月间的浙江北部海区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