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养花知识 > 正文
蚯蚓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
蚯蚓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
提示:

蚯蚓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

一、外形特点 环毛蚓体圆而长,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节与节之间有一深槽,称节间沟,在体节上又有较浅的沟称体环。头部因适应土内穴居生活而退化。身体前端有肉质的突起,称口前叶,由于体腔液压力的作用,口前叶饱胀时,有摄食、掘土及感触的功能。口前叶无眼点、触手和触条,腹侧有口,口后第一节称围口节。肛门在身体的末端。除围口节及最后一、二节外,每节有刚毛一圈,故称环毛蚓。每条刚毛形状简单,微呈S形,大部分藏于体壁内,内端有刚毛囊、牵引肌和缩肌刚毛囊内有毛原细胞或称形成细胞,能产生新的刚毛。刚毛为运动器官,在穴内或地面爬行时有支撑的作用。性成熟的标本,在第节之间无节间沟,状如指环,是为生殖带,又称环带。在生殖时期它能分泌粘液形成卵茧,以适宜不良环境。雄性生殖孔一对,位于第XVIII节腹面两侧,其旁常有乳突数个。雌性生殖孔一个,在第XIV节腹面正中央。受精囊孔三对,在6/7、7/8、8/9三个节间沟的腹面两侧,孔的附近也常有乳突。背孔是位于背中央节与节之间的小孔,约自12/13节间起,直到身体的后端都有背孔,平时紧闭,遇干燥或刺激时孔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体表。肛门在身体的末端,成直裂缝状,两侧略隆起。 二、蚯蚓的运动 蚯蚓的运动就是依靠纵、横肌的交互舒缩及体表的刚毛的配合而完成的。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人士内不动,这时横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接着身体前端的刚毛钉入土内不动,这时纵肌收缩、横肌舒张,身体向前缩短而前进。 三、蚯蚓的生活习性(六喜六怕): 六喜有:  1、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天穴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连采食和交配都是在阴暗情况下进行的。 2、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  3、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4、喜温暖: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如环境低于5℃时,就停止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度为15-25℃。  5、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塑料、橡胶、玻璃和金属不吃外,其余如腐殖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都吃。  6、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在高密度情况下,小的蚯蚓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掉、搬家。  六怕有:  1、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和蓝光,但不怕红光,趋向于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就是这个道理。据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后,有66%的蚯蚓死亡,照射20分钟就会100%死亡。  2、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因此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适宜建蚯蚓养殖场。  3、怕水浸泡:  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4、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要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因此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5、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过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  6、怕酸碱:  蚯蚓对酸性物质很敏感。如养殖赤子爱胜蚓和红正蚓,最好把饲料调制成弱酸性,这样有利于蛋白质等物质的消化。

蚯蚓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蚯蚓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一般在10-30厘米深的疏松土壤里。蚯蚓一般会灰色或棕色,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身体分节但不分区,雌雄同体,生殖腺1-2对,喜欢以腐烂的植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蚯蚓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全部过程。生活史包括一个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和受精,到成体的衰老、死亡。人为地一般分为蚓茧形成、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土壤是野生蚯蚓的食物来源,又是它栖息的场所。 土壤包含着蚯蚓生活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各种生态因子对蚯蚓有着错综复杂的影响。从全国来看,蚯蚓的分布、密度随着地区、土壤类型、季节、温度和有机质的数量而有较大的差异。 对环境生态的影响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有三:消费者、分解者和调节者。通常认为,它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并不重要。进入分解子系统的能量一般只有3–6%被蚯蚓消耗;但若加上它在排泄物和蚓茧中所耗的能量,蚯蚓在系统能量传递中的作用会更大。 蚯蚓通过取食、掘穴和排泄等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特性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也反过来影响蚯蚓本身。蚯蚓及其活动在其体内外形成众多的“蚓触圈”,即蚓丘、洞穴、滞育室、地上和地下排泄物,从而对土壤孔隙、团聚体的形成,成土作用和凋落物破碎等过程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