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尉迟迥拥兵十万,能征善战,为何起义两个月就全军覆没?

尉迟迥拥兵十万,能征善战,为何起义两个月就全军覆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的乱世时期,当时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北周皇帝宇文赟暴病身亡,他年仅8岁的儿子继位,但是这小皇帝并没有实权。所以当时的朝廷大权掌握在了杨坚手里,这就是后来的隋文帝,当时北周的宇文泰不甘心大权旁落,所以就让尉迟迥发动起义。 提到尉迟迥这个人是北周文帝非常信任的一员大将,从小就聪明好学,所以在四处征战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时候他的战功显赫,是北周文帝的得力干将,所以为了北周江山,他决定讨伐杨坚,在公元580年的时候集结数十万军队开始针对杨坚。 面对尉迟迥的讨伐,杨坚积极防御,随时准备反攻,他任用韦孝宽为帅讨伐。在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遇到尉迟迥的军队阻拦,双方展开激战。然而韦孝宽早已看穿了尉迟迥的计谋,他趁着对阵敌军稍微后移时,不等全军渡河,即突然纵兵奋击。就在这时尉迟迥根本没有防备,瞬间军队被打的大乱,败退而逃。 最后尉迟迥率领剩余军队逃到了邺城,集结了全部兵力展开了激战。韦孝宽带领部下朝着城上的百姓一顿乱射,百姓惊动四散。百姓的动静让尉迟迥以为城墙被攻破。在没来及反应的时候韦孝宽已经带领军队冲了进来。尉迟迥见大势已去,走上城楼,射杀数人,然后自杀。尉迟迥从起义到最后兵败只用了两个月,原因就在于尉迟迥只懂得勇猛杀敌,却不懂得用谋略取胜。

2,尉迟迥拥兵数十万,将领能征善战,为何起义两个月就全被灭?

南北朝时期的宇文衍没有实权,权力掌握在杨坚手中。宇文泰的外甥尉迟迥发兵起义,尉迟迥拥兵数十万,将领能征善战,为何起义两个月就全被灭? 这个人虽然是非常聪明,但是在用兵打仗方面还是欠缺一些的。杨坚以韦孝宽为元帅,前往讨伐。尉迟迥打算对方的军队渡过黄河的时候发动进攻,但是人家已经看穿他的计划,就派一部分军队突然渡过黄河发动进攻,这让尉迟迥的军队很是惊慌,直接逃跑了,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全军溃败!你说是不是很悲催?你要认为是的话,就是太年轻了。 尉迟迥的军队逃到邺城,尉迟迥集结了全部兵力,共十三万,双方在城南展开了激战。邺城的百姓为了看热闹,纷纷爬上城墙看热闹。你说说这些不怕死的吃瓜群众,对方直接让军人射杀这些人,尉迟迥集结了全部兵力,共十三万,双方在城南展开了激战。尉迟迥以为城墙被攻破。还没有反应过来,人家已经杀过来了。只好自杀了!想想是不是更加悲催! 这个人真的是被坑死的,是被邺城的老百姓坑死的。想想也是,这些吃瓜群众是不是真的很闲?是不是真的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了?看人家打仗!看来古代的人也是愿意凑热闹的!看看吧,凑热闹的下场就是这样的惨!你会不会去凑热闹?反正我不会,担心被杀! 你觉得这个尉迟迥是不是挺悲催的?你要是他的话,你会怎么做?

3,尉迟迥的历史评价

《周书》《北史》:“尉迟迥地则舅甥,职惟台衮,沐恩累叶,荷眷一时,居形胜之地,受藩维之托,颠而不扶,忧责斯在。及主威云谢,鼎业将迁,九服移心,三灵改卜,遂能志存赴蹈,投袂称兵。忠君之勤未宣,违天之祸便及。校其心,翟义、葛诞之俦欤。” 柳庄:“尉迟迥虽曰旧将,昏耄已甚。” 常乐公主:“杨氏篡周,尉迟迥乃周出,犹能连突厥,使天下响震。” “尉迟迥,周之甥也,犹能举兵匡救社稷。功虽不成,威震海内,足为忠烈。” 郭青螺:“尉迟迥,宇文忠臣也,不着其死义,而反以为作乱。” 张燧:“周灭而有王谦、尉迟迥,斯皆破家殉国、视死犹生。” 王夫之:“尉迟迥可以为宇文氏之忠臣乎?宇文阐称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杨氏虽逼,阐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赵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曹操所不敢奉刘虞以叛献帝者,而迥为之不忌,迥之志可知矣。迥可为忠臣,则刘裕之讨刘毅,萧道成之拒沈攸之,使其败而死也,亦晋、宋仗节死义之臣乎?杨坚无功而欲夺人之国,于是乎有兵可拥者,皆欲为坚之为,迥亦一坚也,司马消难亦一迥也,王谦亦一消难也。志相若,事相竞,则以势之疆弱、谋之工拙、所与之多寡分胜败矣。胜者,幸也;败者,其常也。” 蔡东藩:“尉迟迥累世贵戚,地居形胜,愤坚专擅,誓众兴师,不可谓非忠义士。司马消难,亦举兵响应,名正言顺,事若可成。然试思淫暴如赟,宁尚能泽及后嗣耶!天意亡周,人力亦乌能挽之?徒见其倐起倐败而已。然如尉迟迥之为国死义,亦足垂千古矣!”

4,尉迟迥之乱的历史评价

对于尉迟迥之乱,历代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尉迟迥此举是维护北周政权不被杨坚篡夺,也有人说尉迟迥完全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唐朝常乐公主在劝唐宗室举兵反抗武则天篡夺唐室时,曾以尉迟迥为例,评价说:“尉迟迥,周之甥也,犹能举兵匡救社稷。功虽不成,威震海内,足为忠烈。” 明朝学者张燧曾盛赞王谦和尉迟迥,评价道:“周灭而有王谦、尉迟迥,斯皆破家殉国、视死犹生。” 王夫之则认为:“尉迟迥可以为宇文氏之忠臣乎?宇文阐称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杨氏虽逼,阐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赵王招之少子以起兵。曹操所不敢奉刘虞以叛献帝者,而迥为之不忌,迥之志可知矣。迥可为忠臣,则刘裕之讨刘毅,萧道成之拒沈攸之,使其败而死也,亦晋、宋仗节死义之臣乎?杨坚无功而欲夺人之国,于是乎有兵可拥者,皆欲为坚之为,迥亦一坚也,司马消难亦一迥也,王谦亦一消难也。志相若,事相竞,则以势之疆弱、谋之工拙、所与之多寡分胜败矣。胜者,幸也;败者,其常也。”

5,香港的历史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 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 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 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 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位置境域: 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距广州市约200公里。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的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648.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港

6,人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文物、史书、口述资料、图片都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途径。但是,最主要的是史书、文物和口述资料。史书可以了解历史的最系统、最全面的资料;文物可以了解历史的最真实、最直观的材料;口述资料可以对史书中没有记载、漏记的有良好的补充作用。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中华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自黄帝部落的姬轩辕(也称公孙轩辕)时期算起约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40年。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也说公孙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了。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从产生文字之后算起,之前的时期称之为“史前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

7,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目的,大纲上说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四化主义建设人才!
实际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从而在进入社会时能够有立足之地,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变化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育也是培养人,感化人的过程!让人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明辨是非!
总之,从个人,社会发展角度教育的目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从古至今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而发展的!

8,接受所谓的教育有什么好处?

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等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和养育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教育在社会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而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加在一起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相当重要。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仅仅有智力和学习好还是很不够的。家庭教育在大目标上,除开发孩子智力外,还要注意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孩子生活在家庭,父母的无意识教育,能够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实施很好的影响。现代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父母担负着育人的特殊职能,要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才能进行全面教育。父母们不要等待,有的可能想等孩子长大了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这是不正确的观点。有的可能想等到学校去教育吧,父母管养,不管教育,这同样也是不正确的。无数事实证明,人的成长和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2.社会教育的作用:第一,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第二,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第三,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第四,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杂志是以各类院校为重点,探索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思路,研究教育教学各种规律特点为主旨的教育类学术刊物。 第五,社会教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3.学校教育的作用:1、学校五育的教育作用。 2、学校管理的教育作用。 3、教育评价的教育作用。 4、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5、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 6、远程技术的教育作用。 7、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 8、领导与教师的教育作用。 9、学生品德养成的教育作用。 10、教书与育人结合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