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坛经》两则 翻译

《坛经》两则 翻译

译文: 五祖弘忍(方丈)于夜半三更时分叫慧能到方丈室,讲解《金刚经》。慧能一听,当下就大悟。那一夜传授佛法的事,其他人都不知道。 五祖就把佛法和世代相传的衣钵正式传与慧能,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方丈,衣钵将成为信物,以后代代相传,佛法就以心传心,让他自己领悟。”五祖说:“慧能!自古以来,传授佛法,就好象靠一根丝吊着那么危险。如果你住在这里,有人会来害你,你必须快快离开。" 普天下的人都说南惠能北神秀,这是不明白事情的根源。(且: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主持修行,惠能大师在韶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住,禅法虽然同一宗派,传人分为南北,因为这样而有了南北之说。 为什么有了渐顿和顿悟的区别?禅法就是一种,人的悟性有慢有快,悟性慢的就渐顿,悟性快的就顿悟,佛法本身没有渐顿和顿悟的区别,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的区别。 扩展资料:《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2,为何六祖慧能的《坛经》称经

在佛教中,只有佛的言说才能称之为“经”。但是,六祖慧能的言行记录却被称之为《坛经》。严格地说,这是违背了佛教的规矩,但从中也可看出六祖慧能在佛教中地位之高。 慧能,俗姓卢,三岁死去父亲,老母守节抚养他长大,家中很穷,生活困难,慧能靠打柴来养活老母和自己。有一天,一位客人来买柴,令慧能将柴送到他在客店的住处去。慧能将柴送去后,钱货两讫,拿了钱正要离去,忽然听见那位客人在读《金刚经》。慧能听了,心中一动,若有所悟,便问那位客人:“请问贵客尊姓大名,尊驾的这卷经从何处来?怎么会想到诵读这卷经?”那位客人名叫安道城,回答说:“我曾在蕲州黄梅县双峰山东的冯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他门下有千余弟子,称为东山法门。他在那里讲经说法时,说是只要一心诵读《金刚经》就能见性成佛。我听了他说法以后,至今一直诵读《金刚经》。你对《金刚经》这样感兴趣,看来对佛门有缘,为什么不去拜在弘忍和尚的门下呢?”慧能说:“我很想去,可惜家里穷,全靠我砍柴、卖柴谋生。我去出家,谁来养活老母亲呢!”安道城将十两银子送给慧能安家,作为他赡养老母的费用。慧能接过银两,连声道谢。回家辞别老母,束装出发,前往黄梅县去了。 慧能到了黄梅东山,参谒弘忍大师。弘忍说:“你从哪里来?”慧能答:“岭南。”弘忍问:“你来此山礼拜我,对我有什么要求?”慧能答:“别无要求,只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怎么配成佛?”慧能当即回答:“人分南北,佛性可并无南北之分。岭南人与你大和尚相比,从体型来看,当然不同,但从佛性来看,又有什么差别呢!”弘忍认为慧能有慧根,对他很看重,但因为左右有人,就假意订责道:“去,到碓房舂米去!”慧能礼拜而退,在碓房舂米,一连干了八个月。 有一天,弘忍忽然集合全体门人,宣布说:“你们各人回房去,凭自己的智慧,写一首偈呈我看。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我将付法传衣给他,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当时弘忍门下有七百余名僧人,其中以上座神秀最为杰出,经常代替弘忍传授佛法。因此,诸门人回禅房后,议论纷纷,认为只有神秀才能担当传衣受法的重任。我们这些人还是知趣一点,别去呈什么偈了。 大家推崇神秀,神秀也认为自己是弘忍的当然接班人,心中思忖:“诸人不呈心偈,只因为我是教授师,不敢和我来争。我如果不呈上心偈,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当时五祖堂前有三间房廊,廊壁上原来准备令画匠卢珍绘《楞伽变相》。神秀在夜半手执烛台在南廊中间壁上题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一早,弘忍大师喊卢珍来画《榜伽变相》,忽然看见壁上题了一首偈,就打消原意,给了画匠卢珍三十串钱,说是不画《楞伽变相》了,让此偈留在壁上吧!接着,弘忍大师将全部门人喊来,焚香偈前,说:“后代能依此修行,也就不会堕落了。”门下弟子念诵此偈,都说道:“善哉!善哉!”弘忍将神秀喊来问道:“这首偈是你写的吗?”神秀说:“罪过,罪过!偈确是我写的。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小智慧。能够识得佛法大意?”弘忍说:“你作此偈,只到门前,尚未入门。凡夫依此偈修行,不致堕落。但要觅无上菩提,此偈仍还不行。你去思考几天,另呈一偈给我。如果新偈能人得门来,我将衣法付你。”神秀一连思考了几日,仍是不得要领。 当时,慧能在碓房舂米,听见大家在诵偈,就问同学:“你们在念什么啊?”同学说:“你不知道吗?和尚求法嗣,要大家呈上心偈。大家念的是神秀上座所作的偈,和尚深加叹赏,肯定要付法衣给他的了。”慧能说:“念给我听听,行吗?”同学就将神秀的偈念了一遍给他听。慧能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责他:“你懂得什么!别口出狂言了。慧能说:“你不相信吗?我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们相视而笑,不屑答理。这是因为大家认为慧能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只配踏碓舂米,没有资格来谈和偈的问题。 就在这天晚上,慧能手持烛台,来到廊下,请张日用将他口述的偈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天,寺内徒众看见壁上又题了一偈,都很诧异。相互询问的结果,大家知道是慧能所写,都认为他太胆大妄为了,居然想与上座神秀争高低。弘忍看见此偈,认为慧能是传法的根器,但恐怕大家知晓后,要起妒忌心与慧能为难?就假意说道:“此偈是谁所作,毕竟仍未见性。”大家听见弘忍这样说,就不再对此偈引起注意了。到了晚上,弘忍瞒着众人,暗自来到碓坊,问道:“米白了吗?”慧能说:“米白了,但没有筛过。”弘忍用手中杖在石碓上击了三下,回身便走。慧能心领神会,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慧能进了弘忍的禅室。弘忍为慧能说《金刚经》的要旨,慧能听了一遍便领悟了。弘忍将顿法与衣都传付给他,说:“你从今以后是第六代祖师了。衣是信物,代代相传。法须以心传心,当令传人自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在此间,有人害你。你必须赶快离去!”慧能问:“我应当隐避在何处呢?”弘忍说:“逢怀且止,遇会且藏。”慧能向弘忍礼拜毕,捧衣离去,当夜悄悄南行,没有一个人知晓此事。 第二天,弘忍不再上堂讲法了。门下弟子既惊疑又奇怪,便上前询问。弘忍说:“吾道行矣!你们何必再问?”大众又问:“衣法传付给谁了?”弘忍说:“能者得。”弟子相互询问:“谁是能者?”忽然有人发现慧能不见,他的名字中又有一个“能”字,于是断定老和尚将衣法传付给慧能了,就纷出追逐,准备去将传法袈裟抢夺过来。几百人一连往南追了二个月,来到了大庾岭,山高路险,涧深林密,追逐者丧失了继续追逐的勇气,就都中途折回了。只有僧人惠明,原是陈宣帝之孙,曾经当过三品武将,性气粗豪,颇有膂力,独自追到岭上,见到了慧能。慧能眼看逃不走了,就将信衣掷给惠明。惠明说:“我来不是为了争夺衣钵,而是因为和尚传法给你,希望你能对我指点一二。”慧能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慧能的意思是指若能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无念。无念无住,一切皆空。到那个时候,就能体验到佛心,而我的真正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心,即所谓“佛即我心,我心即佛”。因此,惠明听了,当即大彻大悟,向慧能礼拜而退。 慧能继续向南行去,遵照五祖弘忍嘱咐之偈,隐居于怀集与四会两县之间,隐姓埋名十余年。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慧能到南海去。正月十三日,投宿于法性寺,遇见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他晚上在廊庑间休息时,风吹幡动,有两名僧人因此而引起争论,一个说是幡动,另一个说是风动,争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慧能在旁插嘴说:“风和幡都没有动,是你们自己的心在动!”印宗在房中听到了慧能的议论,不禁肃然起敬。第二天,印宗邀请慧能进自己的禅室,具体询问关于风、幡的说法。慧能讲了关于“心动”的道理以后,印宗不觉起立说:“行者定非常人,请问师承是谁?慧能将自己得传五祖弘忍衣法的经过全都告诉了他。印宗当即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他还召集全寺僧众宣布:“我印宗是个凡夫,今天遇到了肉身菩萨。”他请慧能与大众见面,并请慧能出示传法袈裟让大家瞻礼。正月十七日,会齐当地高僧为慧能削发。二月八日,慧能在法性寺由智光律师授具足戒。接着,慧能在该寺开东山法门,弘五祖妙旨。第二年二月八日,慧能表示想归居旧地,印宗与僧俗千余人送他返归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慧能在大梵寺说法,并从他受无相戒。慧能所说之法,由门人法海记录,称为《坛经》盛行于世。

3,《慧能受法》《南能北秀》的译文

慧能,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大兴、宛平一带)人,俗姓庐。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来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女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日生下慧能。慧能三岁时,父亲不幸亡故,母守志鞠养,孤儿寡母,穷苦无依,生活极为艰辛,在如此境遇中长成的慧能,聪颖早慧,事母至孝,日日砍卖柴,奉母度日。不觉光阴荏苒,慧能已长大成人。
慧能二十四岁那年,一日去市上卖柴,忽闻有人诵读佛经,据说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客人告诉他,读的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处来?如何得到此经?客人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有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主持传法,门徒有一千多人,我前往礼拜,总得以听受此经。慧能一听。心生羡慕,萌发了去黄梅跟从弘忍大师学习佛法的念头。客人本是一位热心的信徒,见慧能对佛法如此虔诚,便赠送他十两纹银,让他回去安置好老母的衣食生活,再到黄梅去参见五祖弘忍大师。
慧能辞别母亲后,便来到黄梅求见弘忍。据说,慧能一见弘忍,弘忍便问他:“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此语一出,使弘忍大为震惊,方知慧能是大根器之人,先令慧能在寺内随众作劳役,于碓房踏碓舂米。从此,慧能将劳作与修持相结合,虽然天天干活,可是时时刻刻在静虑修禅,用功修行,所谓“愿竭其力,即安于井臼;素刳其心,获悟于梯稗。”慧能忘身为道,不避艰苦,供养众人,尽心竭力。
慧能就这样在寺中度过了八个月,一天,弘忍想物色继承人,就把众学徒召集起来,让每人写一首偈、写得最好的就被定为继承人。当时弘忍的门徒中,学业最佳、声望最高的是神秀上座,神秀恐负众望,就作了一首偈写在墙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首偈显然表达了神秀渐修成佛的见解。弘忍认为此偈未能见性,只到门外。慧能得知神秀所作偈后,就知其对佛法的理解并不到家,于是也作了一偈,因为不识字。就请别人代写在神秀那首偈的旁边。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说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这首偈表明了慧能顿悟成佛的见解。从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来看,神秀的四句偈是抓住了人的身心两个要素,将它们比喻为“菩提树”、“明镜台”、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里的“尘埃”、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一般认为此“六尘”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由于“六识”的贪着取舍,会造成人心的染污,所以教人要“时时勤拂拭”。此偈给人留下一个精进不懈的修行者的形象。对于引偈,对于此偈,弘忍尽管认为“只到门前,尚未得入”,但又告诉门人“凡夫依上偈修行,即不堕落”。正是有了神秀偈语的未见本性,总引出慧能的得法偈,也就是说慧能的得法偈是有针对性的,四句偈语完全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而发的。因为神秀仍然执着于身心色相,所以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主要在于打破修持中对身心的执著。由于神秀将染净、圣凡绝对地对立起来,把污染看作是外在的因素,因而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在慧能看来,凡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染净圣凡关键在于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为善,心生恶念即为恶,心性自然,本来清净。所以,慧能说:“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可以看出,慧能主要是从本然的心体上来批评神秀的,慧能这短短的四句偈,不仅概括了以后南宗禅对神秀禅法种种批评的精神要旨,而且也确立了慧能在禅门中的地位。
果然五祖弘忍一见此偈,便知慧能已悟彻佛法大意。只是碍于当时众门徒在旁,未作认可,于夜半三更时唤慧能至方丈室,以袈裟遮住灯光,为慧能开示说法,讲解《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弘忍又将衣法传与他,并告诉他“为六代祖。将衣为信禀,代代相传,法即以心传心,当令自悟。”弘忍恐有人知传法事后加害慧能,便连夜亲自送他渡江南下。
慧能走后,弘忍众门徒得知衣法已南下,结夥数百人追来,有一僧名惠明,于大庾岭上追及慧能,慧能把法衣置石头上,惠明不肯取衣,对慧能说非争法衣,只愿求闻佛法。慧能即于岭于为其讲说禅法,令其得悟。慧能为了躲避争夺衣体的追杀,曾一度在岭南一带“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约在弘忍逝世之后两年,即唐仪凤元年(676),慧能觉得夺衣钵的风波渐渐平息,便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当时正值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慧能听到二僧在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问题,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争认不下,慧能来到二僧面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惊四座,也引起印宗法师的注意。印宗久闻黄梅衣法南来,今看到慧能谈吐不凡,便猜想是禀受衣法者,一问果真如此。遂请慧能拿出衣钵,众人礼拜。印宗向慧能请教弘忍禅法,慧能引《涅盘经》讲了一番“佛性是不二之法”的道理。印宗法师闻之,欢喜合掌,自叹弗如,称自己的讲经“犹如瓦砾”,而慧能的说法“犹如真金”,愿拜慧能为师,遂邀佛门大德和德高望重的信众来参加慧能的剃发受戒仪式。印宗自己亲自为慧能落发,并请智光律师为之授戒。这样,慧能总算正式出家为僧。从此,他的嫡传身份也就公之于天下。光孝寺中至今仍有瘗发塔、风幡堂等遗迹。慧能受戒后,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弘扬东山法门,收徒传法,逐渐名振岭南,前来求法学禅的人日益增多,法性寺难以容纳诸多僧众。次年春,慧能辞别印宗法师,离开法性寺,率领弟了来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僧俗相送者有三千余人。
慧能早年在赴黄梅求法途中,便路经曹溪,并与当地村民刘志略结为兄弟,受到村民的礼遇,此次重返故地,在当地官民的支持下,大建寺院,广收门徒,使曹溪法门名播天下,从此,南宗便从岭南兴起,曹溪宝林寺成为岭南禅学中心。时任韶州剌史的韦琚慕慧能之名,特邀慧能下山至韶州城里的大梵寺为众说法,僧尼道俗参加听讲者有上千人,门人法海记录整理当时的开法情况编成了《六祖施法坛经》,此为中国禅宗的主要经典,也是我们今日研究慧能及南宗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慧能在曹溪弘化数十年,门徒众多,被人称为岭南活佛,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唐王朝的关注。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记载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慧能面对王室的征诏,均托病力辞,保持了弘忍以来山林佛教的特色。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慧能回到新州,圆寂于国恩寺,世寿七十四岁,其肉身由新州迁回曹溪宝林寺供养,唐宪宗追赠“大鉴禅师”谥号,塔曰:“元和灵照。”宋太宗加谥“大鉴真空禅师”,诏新师塔曰“太平兴国之塔”。宋仁宗迎慧能真身入大内供养。加谥“大鉴真空普觉禅师”。宋神宗加谥“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此外,许多历史名人如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都为慧能撰写过《碑铭》。
以上我们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慧能生平事迹的记载,大致勾画出其生平的轮廓,尽管这一描述是粗线条的,但至少我们知道,慧能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只是凭着对佛法的天才悟性,总赢得五祖弘忍大师的赏识,将衣法传授给他。慧能经过三十多年的辛苦经营,终于确立了他的曹溪法门,奠定了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
据《坛经》载,慧能门徒很多,弟子“三五千人,说不可尽”,直接受法者有“十弟子”。《景德传灯录》录其有名的法嗣四十三人,立传者十九人。实际后来最为知名的是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曹溪法海等。他们得法后,大多各化一方,其中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二家弘传最盛。南岳一系衍化出临济、沩仰二家。青原一系发展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即禅宗五家法流。禅宗法脉不仅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传海外,远播欧美。直至今天会世界对禅宗的信仰和研究仍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禅宗热”。

4,,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究竟领悟到了什么而成为第六代祖师的?请结合《坛经

阿弥陀佛!
这位善信,你还是不了解禅宗,禅宗为心法,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当时佛陀灵山拈花一笑,一千二百五十多佛弟子没有明白,只有大迦叶破颜欢笑,法喜充满,手舞足蹈。所以,佛陀才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无相实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日傅嘱大迦叶,只有大迦叶,才能继承如来的家业。
六祖慧能大师,为大根器乘愿而来,出生即有二异僧送来名字,家贫失学,少而丧父,自小砍柴赡养母亲,因在东家送柴,听闻念诵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当头雷震,醍醐灌顶,心生智慧涌现,此时,已经开悟!问与东家,这是什么经文,东家一听大喜,指引他去五祖黄梅处学法。慧能去到五祖处,因家居南岭,对五祖说了一句,地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此一句,五祖心中了然,已经登堂入室。至于到碓房踏碓舂米三月,慧能大字不识,也没有念佛修行,神会偈语激发,而道“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而五祖问,米舂好了吗?慧能答,舂好了,只差过筛。这些,都未曾有五祖的指导教授。
佛在金刚经里曾说过“我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我在燃灯佛那里,没有什么方法而能得到正等正觉,正等正觉也不是燃灯佛赐给我送给我的,而是自心灵性,灵明自性妙觉真心如来藏本自具足的,这也是开悟证道的体现。
所以,六祖慧能才说出了那几句;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对你问的问题,我只能回答;六祖慧能于五祖处,无有法,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5,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领悟到了什么

领悟到了骗子的最高奥义,迦叶未成佛,馋宗是骗子,龙树才是真传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从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未得如来道慧藏者,斯等之类,不在圣例。


是时九万二千得道阿罗汉,诸漏已尽,缚结以解,更不受生,如实知之。


时摩诃迦叶,阿若拘邻,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宾头卢,

摩诃迦旃延,离越,须菩提,满愿子,九万二千人等,

即从座起,头面礼如来足,绕佛三匝,各自长跪,前白佛言,

世尊,我等虽得四果,六通清彻,犹尚不如凡夫行人,

所以然者?今闻如来,说道慧深藏,非我等所入境界。


唯愿世尊,得闻斯法,使久寐众生,永无犹豫。


尔时世尊,默然不对。
时大迦叶重白佛言,我等罗汉虽获称为佛子,皆是如来之咎非我等过,

何以故?若使如来誓无三乘者,我等岂非成等正觉乎?何为如来不见听在圣例乎?


时大迦叶及九万二千真人,尽脱袈裟哀号悲泣五体投地。


迦叶成佛了?听佛说他们不能成佛都哭了。

6,惠能大师为什么叫六祖,什么意思?

他的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 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中国禅宗杰出大师。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 扩展资料 思想根源: 惠能继承东山“即心是佛”,树立“见性成佛”。起初达摩的“真性”禅,是《楞伽经》的如来藏说;道信以《楞伽经》的“佛心”,融合《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心是佛”;惠能再融合《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见性成佛”,其内涵就更广了,本质还是一脉相传的如来藏说。 但不同于《楞伽经》的“无我如来藏”,《大般涅槃经》认为“如来藏即是我”,倾向于神我论(常住不变,清净自在,周遍,离相等),所以惠能的“见性成佛”具有更浓厚的“真我”特色,更加通俗简易,也就更加适应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惠能 百度百科—惠能

7,佛教 六祖慧能大师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七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7

讲义【圆照之真智现前,无明之幻惑即灭。】

本经告诉我们,「圆照真智现前」,圆满的觉照,真实的智慧现前,才能照见无明本空,像《般若心经》里面所说「照见五蕴皆空」,这时候「无明幻惑」就消灭了。消灭了,我们要问:这个境界相还有没有?像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试问问,这时候大千世界还有没有?如果说没有,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觉悟,阿弥陀佛有没有觉悟?」不要说那些菩萨祖师,诸佛如来岂不是各个圆照真智现前?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存在,娑婆世界,我们现在所依报的国土,也明明现前,在我们眼前,为什麼要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怎麼讲法?

给诸位说,真如本性是一个理体,既有体当然就有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读了很多,也了解得很详细,有体就有相,有体就有作用,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所谓法尔如是,那怎麼会没有?为什麼又说无大千?这「无」是无虚妄分别,因为你在迷的时候,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分自分他、分彼分此,产生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著。给你讲「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你再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也没有妄念,是说没有这个,不是说这个世界都没有;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晓得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这些相与体、与理不相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说这个,不是说什麼都没有,希望诸位要了解这桩事情。

有些人学佛、读经,依文解义,认为「觉后空空无大千」,什麼都没有,那不要学佛,学了佛,学到最后什麼都没有,世界也没有,人身也没有,这还有什麼意思?你看看华藏世界应有尽有,看看西方净土那样殊胜庄严,哪一个地方能跟它相比!那就叫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境界。其实我们现前的境界,你是没有觉,觉了之后,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无大千,就是在一切境界里能够一念不生,心地清净。「觉后空空无大千」跟六祖所讲「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你们想想对不对?永嘉说「空空无大千」,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一个意思;说的言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是同样的境界。

「无明之幻惑即灭」,换句话说,妄相没有了,实相现前。《般若经》里面常讲「实相般若」。《楞严经》里面所讲「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果入了这个境界,可以说「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你迷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悟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实相跟虚妄是同一个意思,凡夫没有这个智慧,他把它看作两桩事情;觉者了解是一桩事情,所谓一真法界,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给新进的同修 - 初学导引》

「认识佛教」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7

「三皈传授」http://www.amtb.tw/baen/jiangtang.asp?web_choice=17&web_rel_index=204

问:我对佛教还不认识,如何著手?

答:请先於网站上收看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及「三皈传授」的讲演,此能帮忙您先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明白学佛之目的与意义,以提高学佛之兴趣与信心,进而能深入学习。

8,为什么禅宗到了六祖以后就没有了?

宽容法师

为什么衣钵只传到六祖?是不是后面没有前面更有成就呢?

大伟好,难得您看资料这么细心!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和不少朋友常交流这个话题。今天我刚好在寺里,就利用午斋后这点时间,先草草的给您做个回复,供您参考。您若有时间,请来寺里吃茶,我们安徽是产茶大省,天柱山的新茶已采出来了,我们边品茶慢慢交流,禅茶一味。
禅宗在六祖慧能大师以前,由于禅法由初祖达摩带到中国时间不久,禅法的弘扬虽逐年扩大,但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众人皆学修的兴旺高潮。初祖达摩时,人们对禅是“遇而未信”,到二祖慧可大师时已进了一步,人们是“信而未修”,到三祖僧璨大师时,人们已达到“有信有修”的境界了。禅宗从一到六祖,禅法虽然每代都有发展,但还是单传,每代都是以衣钵为信物,单传一个人。到六祖时,禅法经过六代祖师近两百年的努力弘扬,禅法已达到新旺的局面,当时六祖门下就有三十六位达到开大悟,具备接衣钵能力的大德了,在六祖以前,每位祖师门下虽习禅者多人,但能达到接衣钵能力的只有一人。所以,六祖当时就确定不再以以往的祖师选一人为传法的传人的模式,来单传衣钵了。将单传衣钵改为传心法了,这么以改变,带佛传法的人就多了很多,突破了以往一人代佛传法的局限性,因此,在六祖时,禅法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局面,甚至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派,叫禅宗或佛心宗。之所以六祖做出了这个传法模式的改变,这首先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达到传衣钵能力的人才要多,不止一个。二是不再需要信物了。禅法已得到了普遍弘扬,人们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禅法,不用衣钵为信物,“信物”是指用佛祖释迦摩尼的衣钵来证实,传法这个人所传的法,是经过前代祖师的印证,他所传的法是正确的佛的心法,是一代一代经过师承正式传下来的,不是他自己胡编乱造的。那时,大家对禅法的修学都普遍提升了,能不怀疑的接受经过六祖印证过的弟子所传的法。若这两个条件不成熟,那就还是要以衣钵为信物来单传的了。
所以,经过前几代祖师的努力奠基,禅法到六祖以后已经是发扬光大了,比前几代祖师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多,弘法修学的成就也更大了。这也是初祖达摩当年预先说的“吾本来此土,传法度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开示。禅宗到六祖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五家七派的禅风了。
近五十年来,禅宗已迅速的传遍了世界的东西方。在这二十年年来,不但佛教习禅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的提升,大家对国学的重视,禅学已在北大清华等大学和艺术、管理、环保、文学、伦理、养生等各个领域中普遍流行了。

9,六祖慧能是什么人?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10,慧能是什么人

  六祖慧能禅师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惠能(638年2月27日[二月初八][1]-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
  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关于六祖的法号,历来志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据说六祖本人不识字,但据六祖门人法海曾记载“……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体真身的安放地南华禅寺亦以“惠能”为准,可知“慧能”当是讹误。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自幼以卖柴为生。《六祖坛经》中,惠能自述其籍贯为范阳(今北京大兴), 其父为范阳卢氏,后贬于岭南,故惠能为范阳卢氏后裔。
  惠能父亲早亡,家境贫穷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
  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