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法国巴黎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名胜
- 2,巴黎圣母院大概讲的是什么
- 3,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4,巴黎圣母院是哪年建成位于哪里?
- 5,巴黎圣母院的具体位置
- 6,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 7,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沿革
1,法国巴黎的地理位置、人口和名胜
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市中心位于北纬48度52分0秒,东经2度19分59秒。
人口:约220万。
标志性建筑:1.埃菲尔铁塔
简介
【建设地点】:法国巴黎战神广场
【开工时间】:1887年1月28日
【竣工时间】:1889年3月31日
【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324·79米
【建筑总重量】:约为10100吨
【建筑层数】:4层
【结构形式】:钢架镂空结构
【建筑造价】:745万7千法郎
【投资单位】:法国政府
【设计人】:居斯塔夫·埃菲尔
【建设用途】:餐厅,观景
【英文名称】:Eiffel Tower
【法文名称】:La tour Eiffel
2.巴黎圣母院
简介
【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
【法文名称】Notre-Dame de Paris
【英文名称】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所在国家】法国
【所在城市】巴黎
【所在地区】西岱岛的东南端
【建造时间】1163年~1345年
【建筑风格】哥特式
【建筑师】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维(Jean Ravy )
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没看够去百度百科:
埃菲尔铁塔:http://baike.baidu.com/view/29908.html?wtp=tt
巴黎圣母院:http://baike.baidu.com/view/14159.html?wtp=tt)
(我从那复制下的,麻烦加点分,嘿嘿!!)
2,巴黎圣母院大概讲的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诗人格兰瓜尔深夜误人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意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卡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呼号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且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 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菲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獗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 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扩展资料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丰富的想象,怪诞的情节,奇特的结构,就成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 小说艺术地再现了15世纪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菲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著长篇小说)
3,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讲述了美丽迷人的吉卜赛舞者埃斯梅拉达,在巴黎引起的令人震惊的骚动。这本书以15世纪路易十三世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的历史真相,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 故事开始于1482年的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以街头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以精彩的“羔羊加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但她的美貌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劳德·弗洛罗的贪婪欲望。这个虚伪的伪君子派他的养子,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晚上去劫持年轻的女孩,但他最终被英俊的年轻指挥官菲比斯救出,抓住了敲钟人。 于是女孩爱上了弗比斯。第二天,敲钟人被带到广场接受鞭打。弗洛罗经过这里,但为了保护他的身份,他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埃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这使敲钟人感动得流泪。《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美丽迷人的吉卜赛舞者埃斯梅拉达在巴黎的样子和引起的令人震惊的骚动。 这本书以15世纪路易十三世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的历史真相,反映了朝廷和教会如何勾结压迫人民,人民如何勇敢地对抗两股势力的故事。故事开始于1482年的愚人节。在格雷弗广场,以街头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以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但她的美貌也引起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的欲望。 这个虚伪的伪君子派他的养子,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晚上去劫持年轻的女孩,但他最终被英俊的年轻指挥官弗比斯救出,抓住了敲钟人。于是女孩爱上了弗比斯。第二天,敲钟人被带到广场接受鞭打。弗洛罗经过这里,但为了保护他的身份,他漠不关心,另一方面,埃斯梅拉达给他送水喝,这使敲钟人感动得流泪。 巴黎圣母院也是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这是这位作家的第一部小说。此外,作者在书中赞扬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谊和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部壮丽的艺术杰作。
4,巴黎圣母院是哪年建成位于哪里?
巴黎圣母院亦译为“巴黎圣母大堂”,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西岱城岛东端,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集宗教、文学、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6世纪初,巴黎国王柴尔德贝特下令重建。此后,这座教堂就成了纪念殉教者圣•埃蒂安的地方,并在近旁又为圣母玛利亚修建了一座教堂。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圣母院竣工。几个世纪中,圣母院屡遭战火破坏。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修建,工程历时20年。圣母院于1864年重新开放。
5,巴黎圣母院的具体位置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名称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3月24日,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2年,正面双塔高约69米,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 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4·15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尖顶吞噬,尖顶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 2019年4月16日凌晨3时30分左右公布了巴黎圣母院大火救援的最新进展,称火情已“全部得到有效控制,并已部分扑灭”。4月15日晚,马克龙在教堂前广场发表讲话称,“尽管这场战斗还没有完全获得胜利,但是最坏的情况已经得以避免。”马克龙表示,“我们将重建巴黎圣母院”。 法国新任文化部长巴舍洛7月9日表示,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塔尖按原样重建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当地时间2021年3月5日,巴黎圣母院保护工作结束,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
6,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历时约150年,直到1320年才建成。到了19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125米,南北宽47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60米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28个尺度很大的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106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参考资料:http://resource.tengtu.kmedu.net/statics/jspx/czpd/xkjx/c1dl/c1dl24/Unit2/kzzl2.htm
7,巴黎圣母院的历史沿革
圣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们的女士”,这位女士不是指别人,正是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院大教堂并不是在它位址上的第一栋宗教性建筑,根据教堂地底下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物,该地点被作为宗教用途的历史,可以回溯到罗马的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在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可能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殿。至于在此地址上所修筑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则众说纷纭,圣母院的旧址有着曲折的历史,4世纪时是一座用来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又成为一座罗马式教堂,而这座教堂有12块基石取自原先罗马神殿的遗址。也有说法认为大教堂是在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的希尔德贝尔特一世(Childebert I)在528年时,以先前已经存在的教堂为基础进一步改建。到了12世纪路易七世时期,原有的罗马式教堂已经毁损不堪,在1160年被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伟教堂。也有史料显示,在这里曾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丽亚教堂。圣坦尼大教堂早在10世纪时,就已经成为巴黎、或整个法国的宗教中心。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发现原有的圣史蒂芬教堂与其所承担的重任不相符,再加上原本的教堂已经随着时间而老旧,而开始思索重新修筑教堂。现在的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该教堂曾经是全欧洲工匠组织和教育组织集会的地方。因为这些历史渊源,巴黎最著名的索邦大学(Sorbonne),便坐落于此。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此时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了。之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圣母院作过最充满诗意的描绘。这本小说写成于法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时代。1831 年书出版后,引起很大的回响,许多人都希望修建当时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并且发起募捐计划。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当局对圣母院建筑惨状的关注。修复计划于1844年开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现了圣母院久违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1160年时,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发起教堂的重建计划,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在1163年亲自奠基(也有说是主教苏利奠基),开启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建造工程。1182年从唱诗堂开始建设,开工后教堂的修筑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献出了新的祭坛之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一直到这阶段后,工人们才开始将旧的教堂拆除(中古时代,旧教堂并不会在新教堂起建初期就拆除,以延续教堂日常的宗教性运作)。在圣母院的修建计划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东移,以便在教堂前方腾出一个可以作为游行用途的广场。为达到此点,昴熙斯主教将一个原本是孤立在西岱岛东边的小岛与本岛相连,以填土的方式产生出可以建筑教堂的用地。除此之外他也拆建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铺设一条全新的街道“新圣母院路”(Rue Neuve Notre-Dame),这条六米宽的街道是中世纪时巴黎最大的一条街。至于主教宅邸与教堂附设的医院(主宫医院),则因为岛上用地不足之故,被迫迁移到塞纳河南岸。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间,建好了圣母院西侧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间在中殿内陆续增加很多礼拜堂。1250-67年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负责扩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在1296年-1330年,皮耶·德·谢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维(Jean Ravy)完成了半圆形后殿,其中谢耶将门龛改为现今看到的模样,而哈维则完成了唱诗班屏风。教堂双塔造型的正面(Façade)一直到进入13世纪以后、在第三任建筑师尚·哈维的手上才动工,并在1220年代时,由第四位建筑师维优雷·勒·杜克与舱顶部分接合、一同完成。经由法国几代各式各样手工艺师傅们:石匠师、木匠师、铁匠师、雕刻师、玻璃雕切师们等等的前赴后继,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时近两个世纪。 1239年圣路易国王将荆棘花冠放在圣母院。1302年飞利浦-勒柏尔(Philippe le Bel)在圣母院启开首次皇家国家召集大会。接着各式各样的仪式:恩典仪式、婚礼、加冕、受洗、葬礼等等1430年年轻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礼1455年平反圣女贞德诉讼。民族女英雄贞德为法国领兵征战大获全胜,但后来被出卖,遭火刑处死。多年后圣母院教会予以平反昭雪,举行平反仪式,在院内竖立贞德的雕像,从此后人尊称为圣女贞德。1572年瓦卢斯(Valois)的玛格莉特(Margurerite)嫁给那瓦伐(Navarre)的亨利。1687年举行大公爵的葬礼。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亲的心愿修改祭坛,以荣耀圣母。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莅临加冕拿破仑帝王。1811年罗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礼。1944年8月26日在圣母院里举行巴黎解放纪念典礼。1945年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1970年11月12日在此举行戴高乐将军的国葬。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罗二世在此举行非凡的祈祷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