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中国四大盐场在哪里,是哪四个
1、长芦盐场: 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盐场规模最大,年产盐119万吨。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包括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盐田在内,全长370公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2、辽东湾盐场: 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1988年原盐产量达205.7万吨,产值达2.8亿元。 3、淮盐产场: 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阴、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苏海岸带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海盐生产。 4、山东莱州湾盐场: 该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的17个盐场,盐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1988年海盐生产量为293.9万吨。 莱州湾盐区从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来看,在国内各盐区中处于先进地位,主要盐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高达 73吨/公顷,列北方各海盐区单产之首。 山东莱州湾盐区是我国及世界上利用该类地下卤水资源最早的地区,已有千年历史莱州湾盐区。 扩展资料:晒盐方法: 1、海滩晒盐 卤水赋存于海陆交互相沉积层中,属滨海相,生存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 卤水来源于海水,生成于海侵期的海退阶段,是经过蒸发浓缩、聚集和海陆变迁埋藏形成。 他们发现:现代海岸潮滩仍在生成卤水,并得到现场模拟试验证实。他们据此提出“海岸潮滩生卤”理论。 又据陆架浅海第四纪古海洋环境演变,及冰期低海面时期陆架平原古环境特征,提出“陆架平原冰冻作用生卤”假说,最终完成《第四纪滨海相地下卤水概论》专著,于1996年出版。 2、井滩晒盐 利用地下卤水的“井滩晒盐”,被认为是海盐生产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革命是由海水煎煮转变为滩晒)。目前,我国地下卤水的开发利用已由莱州湾盐区逐步扩展到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各个盐区,并已向华东、华南沿海诸省市推进。 韩有松研究员和他的课题组在滨海地区地下卤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富集条件和成因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率先提出了“海岸潮滩生卤”理论和“陆架平原冰冻作用生卤”假说, 并从1988年起运用这些理论成功地指导了生产开发,预测圈定了包括青岛在内的全国6个地下卤水远景分布区,查明了13个矿床。 其中在青岛沿海区的135平方公里内查明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2.2亿立方米,折合氯化钠约1000万吨。黄岛盐场在1993年以后全部利用地下卤水生产原盐,产量是以前的两倍以上。山东即墨大桥盐场、胶南黄海盐场改用地下卤水生产原盐后,产量也成倍增加。 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盐生产的发展。这项研究成果获得199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盐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中国四大盐场
2,中国四大盐场是?
(1)长芦盐区:长芦盐区的盐场主要分布在乐亭、滦南、唐海、汉沽、塘沽、黄骅、海兴等县区内。其生产规模(包括盐田面积、原盐生产能力和盐业产值等)占全国海盐的25%~35%。1988年原盐产量为415万吨,占渤海区海盐产量的50.2%。从长芦盐区的开发现状看,天津滨海的塘沽、汉沽等盐场扩大的余地不大,随着城镇、港口工业的发展,还有进一步缩小的可能,但黄骅、南堡、大清河等盐场还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2)辽东湾盐区:辽东湾盐区有复州湾、营口、金州、锦州和旅顺5大盐场,其盐田面积和原盐生产能力占辽宁盐区的70%以上,1988年原盐产量达205.7万吨,产值达2.8亿元。 (3)莱州湾盐区:该区是山东省海盐的主要产地,包括烟台、潍坊、东营、惠民的17个盐场,盐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1988年海盐生产量为293.9万吨。莱州湾盐区从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来看,在国内各盐区中处于先进地位,主要盐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高达 73吨/公顷,列北方各海盐区单产之首。 (4)淮盐产区: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江苏盐场分布在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的海岸带上,跨越连云港、盐城、淮阴、南通4市的13个县、区,占地653平方公里。江苏海岸带有全国最为广阔的沿海滩涂,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海盐生产。
3,海南莺歌海盐场的精神
莺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换来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盐,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当地老百姓说,莺歌海的渔民,是乐东最早接触现代文明的一群人,因为盐场的建设者,带来了渔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东西,比如他们最早地看到了电影,还见到总政歌舞团的演员和演出,见到过董必武、谢觉哉、郭沫若等不同时代一批又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1962年2月,大诗人郭沫若访莺歌海时,不禁为莺歌海数万亩盐田的壮美景观而激动不已,他挥毫写下了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诗篇:“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今天辽阔的盐田在海风中保持着沉默,那些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过去的辉煌已成为一段激情往事珍藏在人们心中。如今耄耋老妪宋淑容,还能愉快地唱起那首献给莺歌海人的歌:“我爱莺歌海,盐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飘着红云彩;草是我们除,路是我们开,汗珠结成满地银,枪不离手志不改……我爱莺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扬的莺啼赞美新时代;场是我们建,花是我们栽,万里东风入胸怀,军装褪色志不改…
4,海南莺歌海盐场的开发情况
莺歌海盐场翻开莺歌海盐场的场志,此前曾有过两次盐场开发的记载:日本人侵华时,发现了莺歌海优良的制盐条件,曾大规模勘探并编制了盐场开发计划,要建“东亚第一大盐场”,但留下的资料不全。国民党统治时期也做过闭门造车的方案。但据那些国民党“大员”们考察后的报告说,“此地尚在原始时代,为蛮荒之区,边疆开发,备极艰辛,且冒危险,治安动荡,无法开发”,于是,最终只是在三亚成立了筹备处,开发计划没有实施,更没有实现。吴坤申说,“我们开发时只拿到零星的资料,发现图纸上的标记也都找不到了,就只好重新来,自己勘测。”军舰送来5600多名军工开发是异常艰难的,也是轰轰烈烈的,那是一段辉煌壮烈的开发历史。1955年,吴坤申23岁。在被抽调参加勘测队之前,他是琼山人民检察院的一名书记员。“到莺歌海没有公路,从三亚来没有,从八所来也没有,只能从崖城花两天时间走过来。我和另四位同志作为前锋队,从三亚坐渔船,走海上,第二天就到莺歌海了。”吴坤申回忆,他们住下后,陆路来的大部队一到,乡政府立刻召集人开动员大会。吴坤申还记得两广盐务局领导在会上做誓言:“我们要在这里建一个大盐城!”会场一下子沸腾了,人人都很激动。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房子都给你们住!”由于人手不够,1956年5月两广盐务局又组织了100人的勘探队。资料记载,1957年3月莺歌海盐场筹建处共有299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勘探队历经一年时间,完成了测定及试验等任务。1957年12月,红沙试验场调来了200多人组成的施工队伍,就此拉开了莺歌海盐场建设的序幕。次年初,为解决人力不足,加快莺歌海盐场的建设,又从各部门抽调干部和招募民工2000多人。何世庸突然接到广东省省长陈郁从海口打来的电话,说已同军区商量,可以调5000人,问要不要。何世庸脱口而出:“要!”1958年,25岁的钟瑞强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219师656团退伍,即被派往莺歌海盐场。大家身上依然穿着军装、带着军帽,每人背着开水一壶、饼干三斤从湛江登上军舰。那一年2月22日,军舰开到莺歌海海上时,水早喝光了,大家带的饼干却因晕船一口都吃不下去。渔民们用渔船接驳搭桥将他们运上岸,老百姓沿路排着队送来煮好的开水、各种食物,夹道欢迎。钟瑞强和战友们一扫海浪颠簸的疲惫,满怀喜悦地踏上了这块土地。海南莺歌海盐场场志记录:施工队伍以1958年3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0951、0952、0957、0965部队转业和退伍的5600多人为主,以当地民工为辅,组成5个施工工程队,总人数9200多人,高峰期达1万多人。这支队伍还肩负着乐东县境内海岸线的防卫任务。3年完成1156万立方米土方令人感叹的是,1958年下半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国家的钢材、粮食、机械“三大元帅升帐”,盐场的部分重型机械被外调,没有挖土机,就用锄头挖,肩膀挑;没有辊压机,就用人挖和牛拖铁石捆压实;夜里没有电灯,就用汽灯、煤油灯、火把照明施工;扁担、簸箕一时供应不上,就上山砍竹、伐木自己造。“小病不下火线,大病不叫苦。若生病躺下了,就会被人抬去工地看大家劳动。看着看着,不爬起来干活才怪!”吴坤申的记忆里,一开始肩膀就磨烂了,很快结痂;吃不饱,晚上去百姓家里买地瓜,中午想办法采野菜。野菜吃得个个发胖,原来是水肿,腿上一按一个坑。可大家第二天还照常上班。小伙子们膀子不觉得痛,腿不觉得软,扁担挑断了,用钢条替代。场办的安司机是莺歌海盐场的第二代子弟。安司机记得父亲曾跟他说,1958年,附近某农场要用一台挖土机换20个人过去,立刻遭到场里的拒绝。“现在来看,多不可思议!”安司机笑说。而当年的机械包括推土机、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等总共才10余台,且大多数是解放前的旧产品,故障频繁,要经常大修方可正常工作,又费油又费事,哪有人工来得实在。1959年,施工队伍人数开始减少,外来工程队转移,大部分民工退场支援农业生产,但自1958年动工到1961年还是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工程浩大的1156万立方米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