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中国拥有私人飞机的人有哪些

中国拥有私人飞机的人有哪些

我国私人飞机的数量,在民航局登记过的有接近1000架,没登记的外面大概有400多架。 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的人: 这位是湖南长沙远大集团的张跃。1997年,张跃用7000万人民币从美国的飞机生产商“赛纳斯”公司买了两架飞机,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私人公务机和直升机的人。同年,张跃还考取了中国第一个直升机私人驾照。 私人飞机指私人拥有的飞机,飞机用途多为个人及其随行人员自用或商用的出行提供方便,也是机主身份的体现。 1996年湖南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购买了塞斯纳“公务喷气式飞机”及“贝尔206”直升机各1架,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内地购买私人飞机的第一人。

2,中国散文大家

巴金《鸟的天堂》
毕淑敏《提醒幸福》
冰心《病榻呓语》
碧野《天山景物记》
巴金《怀念萧珊》
冰心《一只木屐》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曹靖华《花》
岑桑《残雪断想》
冰心《小橘灯》
杜文和《侏儒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陈早春《家乡的小桥》
方志敏《清贫》
废名《芭茅》
方纪《挥手之间》
丰子恺《渐》
冯骥才《珍珠鸟》
丰子恺《庐山面目》
冯雪峰《发疯》
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亦代《向日葵》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冯至《在赣江上》
高士其《笑》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
郭沫若《芭蕉花》
郭沫若《银杏》
菡子《黄山小记》
何其芳《迟暮的花》
何其芳《雨前》
何为《第二次考试》
胡适《我的母亲》
胡山源《睡》
黄秋耘《丁香花下》
季羡林《幽径悲剧》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贾平凹《丑石》
简媜《水问》
贾平凹《弈人》
蹇先艾《茅店塾师》
简媜《夏之绝句》
瞿秋白《一种云》
峻青《海滨仲夏夜》
翦伯赞《内蒙访古》节选
柯灵《巷》
老舍《济南的冬天》

3,中国散文大家有哪些?

巴金《鸟的天堂》
毕淑敏《提醒幸福》
冰心《病榻呓语》
碧野《天山景物记》
巴金《怀念萧珊》
冰心《一只木屐》
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曹靖华《花》
岑桑《残雪断想》
冰心《小橘灯》
杜文和《侏儒记》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陈早春《家乡的小桥》
方志敏《清贫》
废名《芭茅》
方纪《挥手之间》
丰子恺《渐》
冯骥才《珍珠鸟》
丰子恺《庐山面目》
冯雪峰《发疯》
冯牧《澜沧江边的蝴蝶会》
冯亦代《向日葵》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
冯至《在赣江上》
高士其《笑》
郭风《松坊溪的冬天》
郭沫若《芭蕉花》
郭沫若《银杏》
菡子《黄山小记》
何其芳《迟暮的花》
何其芳《雨前》
何为《第二次考试》
胡适《我的母亲》
胡山源《睡》
黄秋耘《丁香花下》
季羡林《幽径悲剧》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贾平凹《丑石》
简媜《水问》
贾平凹《弈人》
蹇先艾《茅店塾师》
简媜《夏之绝句》
瞿秋白《一种云》
峻青《海滨仲夏夜》
翦伯赞《内蒙访古》节选
柯灵《巷》
老舍《济南的冬天》

4,30年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论争

两个口号的论争(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左翼作家同“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左翼作家与胡秋原、苏汶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涉及到文学语言问题的“大众语文论争”; 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评;左翼作家与朱光潜、沈从文的论争。

5,中国比较著名的散文有哪些?

1、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2、茅盾的《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 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3、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4、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依依惜别的深情》是著名作家魏巍1958年发表的一篇通讯。写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前夕,同朝鲜父老乡亲、人民军战友相互所表达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 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作品既有概括介绍,又有具体描写,情景交融,笔墨传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5、巴金的《鸟的天堂》 《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恋恋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绘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 同时,作者不是孤立地描绘这“鸟的天堂”,而是把它放在南国初夏水乡的夕照、青山、塔影、波光、田畴、朝暾的联系、烘托下加以凸显的。全文虽用语简朴无华,平铺直叙,却到处呈现出如诗似画的美趣,流贯着一种祥和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园牧歌情调。

6,中国著名的经典散文有哪些

优秀经典散文有: 1、《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人生何必自寻苦恼》,这是从林语堂先生的诸多作品集中抽选出来的50多篇经典散文,将作者的人生感悟、生活哲学、思想文化、审美理论等等集中于一体,让我们可以领悟到林语堂的人生哲学。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P9jynAYOUfuUnVeIV75fw ?pwd=ps7f 提取码: ps7f

7,请大家推荐一些大家的经典散文,谢谢大家!

1.《人生的乐趣》。《人生的乐趣》作者林语堂。林语堂的散文往往以一种超脱与悠闲的心境来旁观世情,用平淡的话语去赞扬美文。这样便形成一种庄谐并用如“私房娓语”式的“闲适笔调”。 2.《谈生命》。《谈生命》是现代作家冰心创作的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文章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赞歌,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描写细腻,于含蓄凝炼之中透出酣畅和淋漓,读来耐人寻味,意趣无穷。 3.《想飞》。作者徐志摩,《想飞》充满了自由的气息,语言激昂,感情充沛。作者赋予“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的意义,抓住瞬间的灵感,把心底压抑已久的感情释放出来,从而寻求灵魂深处的解放。 4.《绿》。《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5.《苦雨》。《苦雨》堪称周作人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6.《二月兰》。《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8,请大家给我推荐一本散文集,要一些大家经典名篇,最好注明出版社。谢谢!

十本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优秀散文集力荐书目

1、【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苇岸的第一本散文集意味着一个独特散文家的横空出世。

2、【海男:《身体传》】(安徽文艺出版社)

一种开放的随笔体适宜于对身体的解放的诗意呢喃。

3、【于坚:《人间笔记》】(云南人民出版社)

试图更接近人生世界和生活现实的一种“散宜生”方式令人会心一笑。

4、【一平:《身后的田野》】(作家出版社)

促使心灵悄无声息浸润于美好语言田野般的生气和力量。

5、【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

中国北方的乡村背景成为通透的冥想哲学的痛快表达。

6、【鲍尔吉·原野:《掌心化雪》】(吉林文史出版社)

充分展示了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对汉语痴迷的纯情书写。

7、【钟鸣:《畜界 人界》】(东方出版社)

沉浸于书本对照中思想满溢兴味盎然的文本尝试提升了一种新阅读。

8、【张锐锋:《在地上铭刻》】(鹭江出版社)

发现与表达的有力结合造就散文的开阔风景和独到思维。

9、【刘河山:《动情人》】(中国文联出版社)

逼视一代青年心灵成长元素多重奏交织出冲击力的率真内蕴如此至性至情动人心怀。

10、【庞培:《忧郁之书》】(上海文艺出版社)

对经历对生活对自己对作家对作品的认识与陈述成为一种重要的阅读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