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吉普赛女郎什么意思

吉普赛女郎什么意思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女子——她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 整个画面中各种色彩的搭配,特别是对主要部位的色彩描绘,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画中的色彩过渡自然,渲染和谐,于朴素中尽显精神本质。构图讲究,用笔流畅,人物形象传神、逼真,于肖像画中蕴含着风俗画的风骨。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吉普赛”这个称呼来自15世纪的欧洲人对一群流浪异乡之人的称呼。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群异乡人不太了解,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后来,“埃及人”这个称呼就慢慢变成了“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到处流,依靠城镇和农村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和充当乐师为业,吉普赛妇女们则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独特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吉普赛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开朗洒脱的性格特征。与其他民族的女性相比,吉普赛女郎们更是热情奔放,擅长歌舞。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位吉普赛女郎。 1609年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教育普及和追求思想自由的氛围中,产生了本国新兴的民族美术。它区别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奢华艺术风格。已经摆脱宗教束缚,获得民族独立的荷兰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有了新的艺术要求——希望艺术品表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 另外,工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让荷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和自豪之情。因此,17世纪,荷兰的肖像画发展最为繁荣,不仅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其中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给射击手连队、慈善机构的管理员团队画群像等,哈尔斯正是这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他的肖像画既不呆板,又带有符合市民要求的风俗性特质,因而供不应求。 哈尔斯是一个十分出色并极富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豪放。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1628年—1630年创作完成的肖像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吉普赛女郎

2,吉普赛女郎是什么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女子——她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 该画作通过刻画一个没有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宫廷妇女之矫揉造作且无拘无束富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美好生活的向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609年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教育普及和追求思想自由的氛围中,产生了本国新兴的民族美术。它区别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奢华艺术风格。已经摆脱宗教束缚,获得民族独立的荷兰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有了新的艺术要求——希望艺术品表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 另外,工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让荷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和自豪之情。因此,17世纪,荷兰的肖像画发展最为繁荣,不仅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其中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给射击手连队、慈善机构的管理员团队画群像等,哈尔斯正是这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他的肖像画既不呆板,又带有符合市民要求的风俗性特质,因而供不应求。 哈尔斯是一个十分出色并极富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豪放。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1628年—1630年创作完成的肖像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普赛女郎

3,什么是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人是浪迹在欧洲各地的一个流荡民族。原住在印度的西北部。由于无长期固定居点的生活,使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艺。性格也分外开朗、活泼而且奔放。年轻女子
对于吉普赛人的身世人们还知之甚少。大约在500年前,吉
普赛人移居到了欧洲。他们居住在大篷车之中,靠卖艺或给人占
卜等维持生计。由于他们是流动的,所以往往不受人们的欢迎。
吉普赛(gypsy)这个词的本义是“从埃及来的人”,然而,这
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吉普赛人——严格的说,应该称为罗姆人
(Roma)——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即罗姆语。语言学家注意到,
罗姆语和印度西北部的语言有相似之处。罗姆语在语言学上属于
印欧语系。根据语言学的证据,人们推测出吉普赛人大概起源于
印度北部,在公元11世纪左右踏上了迁徙的旅途。其间,他们的
语言受到了希腊语、波斯语等语言的影响。

全世界一共有大约1200万吉普赛人,其中1000万左右分布在
欧洲。吉普赛人有独特的传统,他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年龄在
12~13岁)。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吉普赛人“部落”。尽管吉普
赛人的人口不少,但是他们居住的比较分散,如同历史上犹太人
的遭遇一样,他们受到了很多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
把50万吉普赛人送进了集中营加以杀害。1979年,联合国正式承
认罗姆人(即吉普赛人)为一个民族。冷战结束之后,中欧和东
欧的吉普赛人又受到了严重的排挤,他们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生
存受到威胁。


吉普赛人靠卖艺为生(摄于20世纪30年代)

吉普赛人得不到承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问题。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吉普赛人是否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个问题
上争执不休,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定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
民族,而不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的,将有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
利。近来,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们选取来自14个不同的吉普赛“部落”的275个人作为研究对
象。这些人相互没有血缘关系。研究者检查了他们的Y染色体和
线粒体DNA(线粒体只能遗传自母亲,因此可以有效的判断人群
祖先的相关性)。它们含有被称为“单倍组”(haplogroups)
的突变类型。结果,科学家发现来自所有14个地区的样本Y染色
体都含有单倍组VI-68,其数量占所有样本的44.8%。对于线粒体
DNA有类似的发现:26.5%的男性都携带有单倍组M。这些人在单
倍组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非常小。


线粒体帮助科学家追踪吉普赛人的身世

这一结论说明,尽管吉普赛人有不同的部落,他们仍然是一
个单一的民族。而且,单倍组VI-68和单倍组M都是亚洲人特有的,
这就支持了语言学上的证据。科学家把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了
2001年12月的《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

Edith Cowan大学的研究者表示将继续研究吉普赛民族的单
一性,这将促使一些国家正视吉普赛人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这一事
实。同时,由于吉普赛民族非常单一(不与外族通婚),科学家
研究这种“封闭”民族的基因可以确定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
吉普赛人不是不祥的象征,而是非常珍贵的样本。 尤擅歌舞。

4,求《巴黎圣母院》中各个人物的名字,性格,及简介?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未遂。刺杀福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令她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面目丑陋、心地善良为救女郎舍身。爱斯美拉达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爱斯美拉达: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5,Gypsin女郎是谁?

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飞儿乐团的LIDIA,后来就一直在琢磨这个”Gypsin”是什么意思,直到有一天在路上走着忽然想起”吉普赛”这个词语.
下面是关于这个民族的一些介绍的,吉普赛民族是流浪者的精神家园:



吉普赛,一个在灾难中成长,在智慧中求生存的传奇的民族。这是一群无根的飘泊者。流浪是他们共同的命运。他们云游四方,行踪飘忽。他们没有家,没有土地,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标志,也没有“国”的概念。在他们所属的语系—— 罗姆语中,你甚至找不到诸如“财产”或“继承”之类的词汇,沧桑的历史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的记载,除了满身的疲惫和心灵的创伤,他们一无所有。

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不屈不挠的民族。一辆辆在乡间颠簸着前行的简陋狭小的大篷车便是他们永恒的家,一管蛇笛、三两只精心雕饰的手鼓,抑或一把吉他,两把如泣如诉的曼陀铃,便是他们谋生的工具。他们算命和贩马,做金属加工匠和歌手乐师,在街道上当清道夫,在公园里扮演舞蛇人,还有当采石工、拳击手,房屋粉刷工……也许一朝醒来,他们脚下踩着的又是另一片土地,看到的又是另一张陌生的面孔,他们又得收拾心情想办法“跳槽”……

吉普赛人没有“铁饭碗”,也没有很多人争相追逐的官职,世俗追求的快乐与他们无缘。然而,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民族,竟可以凭智慧在生活中演绎出浪漫的诗意。他们是天生的歌者,永恒的舞者。每一个曙光初露的黎明,是音乐赐给他们求生的勇气和希望,每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又是音乐赋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温暖。虽然贫穷,却不能湮没她们对美的追求,吉普赛女人为了购买自己钟爱的时装,常常会倾囊而出,在所不惜。大篷车虽小,同样可以创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吉普赛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然而,其民族文化的血脉却借助音乐、民间文学等形式得以千秋万代流传。苦难的人生、顽强的生存能力以及浪漫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在吉普赛这个民族身上折射出一道奇异的光彩。难怪历史上就曾有一些外族社会的贵族女子甘愿抛弃优裕的定居生活,主动加入吉普赛部落,隐姓埋名,淡泊超脱,流浪各地。……

因着所有的挫折,终于我明白,那最美丽的花朵,是因自己而盛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