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无名的裘德 这部电影谁看过 说一下感受

无名的裘德 这部电影谁看过 说一下感受

在哈代所有的长篇小说中,《无名的裘德》又是时间跨度较长的一部。故事开端,男主人公仅十一岁,父母双亡,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灵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他初为乡村面包店小厮,后为石匠学徒,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广厦深院的大门之外,甫届三十,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袭德的这番经历,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乏成功之例,但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小说在线阅读: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h/hadai/wmdq/index.html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内容简介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小说大师,著名诗人。《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一部 在马里格林 第二部 在基督寺 第三部 在梅尔彻斯特 第四部 在沙斯托 第五部 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 第六部 重返基督寺 求采纳

2,《无名的裘德》读后启发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这本书写的很好,我看了很是伤感。从裘德身上依稀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一直渴望有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但是一直找不到。裘德那么好学,那么渴望进入基督堂这座圣殿,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进去,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也一直没有人在精神、思想、物质、学习、生活上给予一些指引与帮助(他的小学老师费乐生在离开他们村子时,算是给过他一点帮助,鼓励他读能够得到的一切书籍,后来还曾给他寄来文法书)。因此,在没人指引下,他陷入了与阿拉贝拉的错误婚姻,而这个错误的婚姻基本上将他后来的生活全毁了。他与苏虽然都极端蔑视世俗的社会与宗教,但是他们的性格却是如此懦弱、敏感、不自信(其实他们是在乎世俗和宗教的看法的)。他们根本没有强大的内心,也没有非凡的智慧去看透这个世俗的社会。裘德与苏是如此单纯,以为自己只要不妨碍别人,就可以照着自己的心愿生活下去,因此,他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的伊甸园里。但是作为普普通通的人,是无法完全脱离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后他们将自己完全逼上了绝路,尤其是苏,她不仅毁灭了自己,还将裘德逼进了绝望与死亡。

3,求托马斯哈代的生平介绍

应该是托马斯·哈代,哈代于英国多尔切斯特攻读建筑,及后于1862年前往伦敦,并成为伦敦国王学院学生,学习建筑工程,同时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哈代当过几年建筑师,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及建筑联盟学院奖项,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托马斯·哈代,OM(Thomas Hardy,1840年6月2日-1928年1月11日),英国作家;生于农村没落贵族家庭。 扩展资料: 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前期作品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将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反对工业化城市文明。以后作品现实主义成分逐渐加强。 长篇小说《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和《林中居民》,通过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反映工业化势力深入农村后英国宗法制农村的巨大变化。 《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是他的两部代表作长篇小说,前者描写农村姑娘遭受富人迫害以至毁灭的悲剧,后者描写农村青年在工业社会中理想被毁灭的故事。他晚年转向诗歌创作,写出诗剧《统治者》,痛斥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暴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托马斯·哈代

4,谁有《无名的裘德》的英文,作者介绍,故事情节介绍,人物特征介绍,故事的评价,

学著作 在哈代所有的长篇小说中,《无名的裘德》又是时间跨度较长的一部。故事开端,男主人公仅十一岁,父母双亡,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但幼小心灵中已深深埋下了求索上进的宏志大愿。他初为乡村面包店小厮,后为石匠学徒,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广厦深院的大门之外,甫届三十,壮志未酬而身先死。袭德的这番经历,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逐渐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子,社会地位与裘德大同小异。不过身为女性,她的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已经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她更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逊一筹抵挡恶势力的勇敢执著。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青年男女,经过自我奋斗,向来不乏成功之例,但终属凤毛麟角;在通常情况下,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即使付出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也终难如愿。哈代以他自称的“诚挚派”小说家的态度,塑造了这一对失败者,这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批判的力度。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哈代自称要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裘德好学深思、刻苦自修,却始终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世俗和僵化的宗教,但她跟裘德的爱情却为教会所不容、世俗所不齿。裘德壮志不酬、谋职无路、告贷无门,绝望中,他的长子同弱妹幼弟一同吊死。淑遭此惨变,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离开了深爱的裘德,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均遭毁弃。裘德则终日纵酒,郁郁成疾,年未满三十即含恨而终。

5,哈代的主要文学作品有什么?

他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绿阴下》《远离尘嚣》《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桥市长》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和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维多利亚盛世”帏幕掩盖下的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诗歌创作上,共写了918首诗,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人生小景》《冬话》等诗集,内容多是日常经验,探讨悲喜互糅的人生,诗节多变化的试验,写得巧妙而含义隽永,对现代主义诗歌有重要影响。他晚年创作的以欧洲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为题材的史诗剧《列王》可以视为他创作的一个艺术性总结。此外还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贵妇人》《人生的小讽刺》和《一个改变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

6,托马斯 哈代的主要小说

《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


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日后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亲是石匠,但爱好音乐。父母都重视对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1862年前往伦敦,任建筑绘图员,并在伦敦大学进修语言,开始文学创作。

哈代的文学生涯开始于诗歌,后因无缘发表,改事小说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出无奈》问世于1871年。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力于小说创作。

哈代一生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诗8集,共918首,此外,还有许多以“威塞克斯故事”为总名的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史诗剧《列王》。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城镇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虚伪性。他的作品承上启下,既继承了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也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开拓了道路。

7,跪求:《无名的裘德》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从婚姻和教育两方得出的反思

作者通过裘德的悲惨命运控诉了资产阶级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婚姻制度。

(简介:裘德是个孤儿,长大后当了石匠,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他天资聪颖,刻苦自学,对著名的基督寺大学十分向往。就在他前往基督寺大学的途中,经受不住屠夫的女儿艾拉白拉的勾引,跟她结了婚。艾拉白拉是个粗俗的女人,发现裘德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后很快弃他而去。裘德继续自己的求学之旅,来到基督寺大学,结果发现自己这样的穷人家的子弟无法得其门而入。他只好重操旧业,又当了石匠。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表妹、女教师淑·布莱德赫,彼此十分倾心。淑由于自己在社会上孤立无助,一念之差与教师费劳逊结了婚。淑向丈夫袒露心声,费劳逊出于宗教的同情心允许她与裘德同居。但是这种“有伤风化”的结合使裘德当牧师的愿望成为泡影,二人在内心的矛盾中惶惶不可终日。生活也越来越困难。他们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过于早熟,为了减轻父母负担,居然吊死弟弟,自己也上吊自尽。淑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回到了丈夫身边。裘德也在绝望之中通过慢性自杀的方式死去。)

表现情感的挣扎和心灵的困惑,是哈代最具现代意识的小说,揭示有为青年在不合理社会制度下爱情和事业的双重悲剧,表现了人性与神灵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揭开了20世纪最普遍的主题之一:什么样的婚姻是最合乎道德的,怎样的两性关系是最完美无瑕的。

艾拉白拉只是“雌性动物”,粗俗、放荡、性感、肉欲。通过猪的生殖器与其结识,有象征意味。

在基督寺与淑相遇,心地清灵飘渺的女孩子,向往叔本华式的精神恋爱。娇好的面容,从容幽雅的态度,潜意识里只想引诱裘德爱她,但由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最后嫁给了裘德的小学老师费劳孙,这也是不健全不成功的,纯粹建立在柏拉图式精神恋爱,尊敬多于爱情。

揭示灵与肉的融合、和谐才是完美的婚姻。

裘德的抱负:学术。宣传圣道。都由于女人而破灭。其实是人为的制度把正常的两性冲突变成了家庭的陷阱和罗网。揭示性意识对人的影响,认为如果婚姻只是龌龊的契约,就是不成功的。裘德厌恶充满肉欲的婚姻,他与淑的结合在自身来说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在社会看来恰恰相反。裘德在经历了事业和爱情的打击后,以慢性自杀结束一生。

裘德的悲剧是资产阶级道德、法律、习俗残酷窒息和扼杀人性的结果,是社会的悲剧。但其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淑一手造成的。

裘德在激烈的灵与肉的冲突中,还有支配性格的主导因素,基本是健全的。但淑的不幸在于她内心的纷乱、芜杂,各种性格因素不能平衡,性格是分裂的。她不能摆脱传统婚姻的束缚,对实际的婚姻生活本能地恐惧与厌恶。她的悲剧是灵魂战胜肉欲的悲剧。性压抑在淑身上表现为自虐。

8,《无名的裘德》主要讲了什么?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作品。


对社会进一步展开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哈代自称这部小说要“把一场用古代耶稣门徒拚却一切的精神对灵和肉的斗争,毫不文饰地加以叙说;把一个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剀切沉痛地加以诠释”。


裘德是孤儿,由穷亲戚抚养成人,当了石匠的学徒。他自幼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出众,却由于社会的等级偏见,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一心向往基督寺大学,希望将来能成为牧师。他终于去基督寺,希望有机会进大学。在途中,由于感情脆弱和无知,与屠夫的女儿艾拉白拉结婚,不久离异。到基督寺后,他四处奔走,却始终被拒于高等学府大门之外。他在群众面前义愤填膺地控诉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同时又把自己一生的挫败归因于时遇不济和嗜欲太多。为了谋生,他又当了石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表妹淑·布莱德赫相遇,两人情投意合,终于同居,生有子女。淑与裘德同居后,虽认识到这种以感情为基础的自由结合是合理的,但内心又受到一种宗教感情的谴责。预感到他们的下场悲惨。他们由于不结婚而同居,为礼法所不容,为习俗所不许,因而处处遭到歧视,不但工作被辞退,而且连住处也找不到。他们只得到处流浪。孩子们渐渐长大,觉得自己拖累双亲,在旅馆里大孩子将弟弟吊死后,自己也上吊自尽。淑受此打击,精神上完全崩溃,终于回到原夫身边,心如槁木。她觉得这是神明对她的惩罚。裘德自淑离去后,也回到艾拉白拉身边,绝望潦倒,以慢性自杀殉情。他在临终前极度悲凉地说;“让我出生的那个日子毁灭吧,让宣告一个男孩投入娘胎的那个黑夜毁灭吧。”


裘德的悲惨命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说明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即使是象裘德这样有才华有理想而又勤奋好学的青年农民,也是“壮志不遂”,无法实现其理想。小说通过裘德与淑的悲剧,更指出了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陈规陋习如何扼杀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但作者又把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悲剧归结为宗教上灵与肉的搏斗,归因于命运对他们的播弄和他们对家族命运的反抗,因而把这一社会悲剧加以神秘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控诉力量。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没有苔丝的反抗精神;这都说明作者思想上的局限和精神危机的加深。

9,影视鉴赏文学形象和电影形象的区别

影视艺术是声画兼备、时空复合的综合艺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和影视艺
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文学用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
而影视由声音和画面构成的艺术形象则具有直观性。文学文本中并无实际的声音和直观的画
面,而是必须依靠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将文字表达或描述的声音和画面在头脑再转化复现为逼真可感的艺术形象,因而文学形象具有模糊性和间接性。
影视艺术通过蒙太奇把一个个镜头组合起来,把声音与画面直接呈现出来,诉诸观众的视
听感官,因而其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直观性。
文学与影视艺术尽管有很大差异,但同时也有密切联系并可相互相通。
文学与影视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
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
电影的叙事技巧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
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