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谁知道夏尔·弗朗索瓦·古诺的生平和作品?

谁知道夏尔·弗朗索瓦·古诺的生平和作品?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作品:
Ave Maria, 圣母颂
 NKDD 238 崔岩光演唱

2,弗朗索瓦·米勒的生长学习过程是什么样的?创作了哪些作品?

1814年10月4日,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海岸不远的格鲁西村庄里。当他12岁的时候,父亲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把米勒送到离村不远的格拉委利城的一个牧师那里学拉丁文。四五个月后,正逢岁暮,米勒跑了回来,他不愿拿父亲血汗换来的钱去啃那些拉丁字母!他开始自修,并一个人悄悄地学画。他画祖母,画村庄,画田野。凡是他见到的,构成他生活那部分的,他都有把它们画下来的愿望。没有老师,没有人教,一只炭笔,按照一个农村孩子纯朴的心思任意涂抹着。17岁,他终于画出了一幅大画《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二年,他又画了《驼背的人》。这两幅画,震惊了父母,震惊了全村。尤其那幅《驼背的人》,人世的辛酸,岁月的风雨,心灵的呼喊,全都刻在了他那被摧残的身体上。在他爸爸的支持下,米勒启程去启尔堡学画画。启尔堡的画师穆君尔看到米勒的那两幅画后,感到很满意,收留了他。后又学画于古典主义画家郎洛瓦。 1837年,经郎洛瓦推荐,米勒获启尔堡市政府600法郎的奖学金去首都巴黎深造。从此,米勒开始一步一步接近绘画艺术的顶峰。 1842年,米勒的两幅作品——《运牛奶的女人》和《乘马演习》终于在沙龙展出了。画家狄亚兹和特罗容看后深为赞赏。1848年,在雄壮的《马赛曲》声中,米勒的新作《筛谷的人》问世了。1850年,米勒创作出了到巴比松村后的第一件作品《播种者》。这是一曲劳动者的赞歌,一首劳动的诗篇。”1857年,他43岁的时候,创作出了他的巅峰之作——《拾穗者》。米勒的三个拾穗者就像三个贫穷的女神,她们在用自己的沉默鼓动着人们对生活的抗争。1859年,他的又一幅杰作《晚钟》问世了。这幅画和他1863年创作的《扶锄的人》引起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狂热的喝彩和最猛烈的攻击。米勒以他的朴实和崇高登上了艺术的巅峰,而被人们称之为“乡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

3,弗朗索瓦·密特朗的人物简介

弗朗索瓦·密特朗(1916-1996)。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81~1995)。生于雅纳克市一铁路工人家庭。就学于巴黎政治科学学院,曾任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入伍,1940年被俘,拘留在德国集中营后脱逃回国,参加抵抗运动。1943年在阿尔及尔会晤夏尔·戴高乐在临时政府中负责战俘和流亡者的工作。并参与组建民主和社会主义抵抗运动。战后长期任国民议会议员(1946~1958),先后任总理办公室新闻国务秘书、海外领地部长、国务部长、内政部长、司法部长等职。1958年反对戴高乐上台,对第五共和国持批评态度。1959~1962年任参议员。1965年参加总统选举,被戴高乐击败。遂致力于左翼力量的联合。先后出任民主和社会主义左翼联合会主席(1965~1968)、共和机构大会党主席(1970~1971)和社会党第一书记(1971)。1972年和法共签署共同政府纲领。1974年参加总统选举,以45%选票再次失利。1981年在左翼各党支持下击败吉斯卡尔·德斯坦,出任总统。任内实行改革,宣布建设法国式的社会主义,加速国有化进程,对外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86年议会大选后,右翼取胜,与总理雅克·希拉克实行“共治”。1988年 5月在总统选举中获胜,蝉联总统 。接下来的国会选举社会党亦胜利,故再次由社会党人出任总理。推动91年对台“拉斐特”护卫舰军售和92年第二次对台“幻影2000”战斗机军售,直接导致中国关闭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以及部分中法大型合作项目被撤销 。风水轮流转,1993年国会大选右派再次胜利,故再次任命爱德华·巴拉迪尔为总理。双首长制成立。在爱德华·巴拉迪尔的推动下,1993年12月28日,中法草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联合公报》,法国政府承诺今后不批准法国企业参与武装台湾 。1995年5月,任期届满退任,翌年1月8日因前列腺癌逝世。密特朗在生命的黄昏曾经说过:“让历史来裁决我吧。”密特朗逝世10周年之际,有关他的书籍、纪录片、研讨会像雪崩一样问世。仿佛谈论他就能填补他留下的空白,仿佛他曾占据的国家元首和左派领袖位置至今无人取代。这个男人,以他的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阴暗、伟大与不幸,给他的时代留下了印记。密特朗逝世一周年时,有人认为密特朗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继戴高乐之后最伟大的一位总统。他执政功大于过,尽管他没有解决法国的问题,甚至还试图阻止两德统一。当时,总统与病魔顽强搏斗、两个家庭同时出现在灵柩前、私生女玛扎琳的痛苦等等事实让国民震撼。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密特朗执政功劳的判断也在变化。排在前面的是社会改革、取消死刑、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推动影视自由。他在第二任期内被揭露出二战期间有不端行为,奇怪的是,苛刻的法国人似乎渐渐把这些淡忘了。

4,弗朗索瓦·密特朗的政坛老手

1934年,他到巴黎上大学,最后以优异成绩于1938年获得了法学与文学学士学位。随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密特朗日益感到难以回避政治问题。当时正值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的年代,国际法西斯势力在欧洲大陆上猖獗起来,任何人要想置身于事外显然是不可能的。1938年希特勒德国对奥地利的兼并,终于使年轻的密特朗义愤填膺。他在一份名叫《蒙达朗贝》的学生刊物上撰文抨击法国与英国政府过于软弱,遂使希特勒得以轻易取胜。21岁的密特朗终于承认他个人有必要或者说有义务参加政治活动了。1938年9月,欧洲大陆上空战云密布。刚从学校毕业的密特朗也应征入伍了。二战爆发后,密特朗成为战俘,战俘营的生活痛苦不堪,失去自由,对密特朗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囚笼。他先后三次逃离集中营,前两次均因计划不周而未获成功,最后一次是在1941年底,在地下抵抗组织的帮助下,他获得成功,终于回到了故乡。 随后不久,因为被捕的危险,他再次离开故乡。他先来到维希政权的控制区内,在维希政府的战俘总署任职。但暗地里,他建立了秘密组织“莫尔朗小组”,把以前曾在德国集中营关押过的人和战俘组织起来,既可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关德军的情况,援助仍被关押的战俘越狱,还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建立抵抗武装,为法国的抗战事业作贡献。在这期间,密特朗以自己的杰出才能和胆略赢得了人们的钦佩。他在地下活动中曾多次遇险,但都凭他那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本领而化险为夷。1943年,在一次维希政权头目出席的公众集会上,密特朗公开痛斥维希政府头目的卖国行径,使他们狼狈不堪。待警方人员过来逮捕他时,抵抗运动的人员早趁会场的一片混乱保护他安然脱险了。密特朗的这一勇敢举动受到了总部设在伦敦的“自由法国”组织的高度赞扬。再后来,密特朗经过一番周折,当选为统一的“全国战俘与逃亡者运动”主席。在他领导下,这个抵抗组织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法国国内抵抗组织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为法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8月,盟军已兵临巴黎城下,戴高乐将军任命了一个由15名秘书长组成的特别机构,临时负责政府工作。不满28岁的密特朗被任命为负责战俘工作的秘书长。一个月后,在成立的新政府里,密特朗因没有得到相应的部长职位而离开了政府。密特朗经过选择,终于加入了左翼的民主社会抵抗联盟,并在1946年11月举行的第四共和国首届国民议会选举中,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第四共和国时期是法国政局最为动荡的时期。在它存在的近12年间,政府更迭竟达22次之多,而密特朗参加了其中的11届政府,因此被人称为第四共和国的“不倒翁部长”。1947年1月22日,年仅30岁的密特朗被第四共和国第一届政府总理保罗·拉马迪埃任命为退伍军人部长,成为近百年来法国最年轻的部长。年轻的密特朗初露锋芒,成为第四共和国知名的部长之一,并开始受到政界的重视。后来由于政府更迭,密特朗与执政的乔治·皮杜尔总理意见不合,拒绝接受部长之职。 1964年,他终于成功地使他的民主社会抵抗联盟同50多个“左派”政治俱乐部合并成“共和制度大会党”,密特朗当选为主席。接着密特朗又着手同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和激进党结成“社会民主左翼联盟”,参加1965年的法国总统竞选。这次总统选举的结果给密特朗以极大鼓舞。大选后,他立即带领社会民主左翼联盟投入1967年的立法选举,与戴高乐派争夺议会的席位。最后戴派仅以一席之优势,勉强保住了议会的多数。由于密特朗的才干,他被公认为当时左翼反对派的领袖。1967年的一次民意测验表明,一旦戴高乐辞去总统职位,密特朗将会轻而易举地击败蓬皮杜而担任下届总统。正当密特朗踌躇满志,准备组建一个听命于自己的政党,积蓄实力问鼎爱丽舍宫时,1968年5月,法国爆发了轰动世界的“五月风暴”。出现大规模的学生游行、工人罢工,国内形势瘫痪,戴高乐在巨大压力下准备下台。此时密特朗大喜过望,以为入爱丽舍宫的机会到了。正当他准备行动时,戴高乐派又重振旗鼓地上台了。密特朗这次所遭受的打击比“天文台事件”更加严重,他的一些盟友甚至在公开场合上故意冷落和疏远他。但他仍然没有气馁。他密切注视着巴黎的政治动向,不知疲倦地在全国各地周游,宣传自己的主张。1971年6月11日至13日,在塞纳河畔的埃皮纳体育馆召开了社会党和共产党两党合并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密特朗在会上发表了一篇充满社会主义激情的富有魅力的演讲,征服了与会的多数代表。结果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还没领到社会党党证的密特朗就被推选为社会党第一书记。当选后的密特朗首先改组了社会党的组织机构,启用了他的一些亲密助手担任党内的重要职务,以建立自己在党内的基础。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左翼阵营,他提出与法国共产党合作,并克服重重困难,在1972年6月同法共签署了《共同纲领》 ,实现了左翼反对派的大联合。 1974年4月2日,乔治·蓬皮杜总统因病突然逝世。法国又要进行总统大选,此次左翼密特朗和右翼吉斯卡尔·德斯坦成为总统候选人。但结果,由于密特朗与共产党的主张不一致,遭到左翼联盟的谴责而落选。选举过后不久,密特朗并不罢休,立即就在巴黎主持召开了“社会主义者大会”,以扩大社会党的队伍。他还注意选拔了一批30多岁和40岁出头的才华出众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密特朗的领导下,社会党的影响大大增强。同时,他还致力于加强左翼联盟的团结。在1976年3月的省议会选举及1977年3月的市政选举中,左翼联盟取得了很大胜利。然而,随着左翼联盟力量的不断发展,联盟内部两大力量社会党和共产党之间争夺领导权及一些原则问题上的矛盾有增无减,终于导致了左翼联盟的破裂,使得左翼政党在1978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再度失利。 1981年春天,七年一度的总统选举揭开了序幕。是进还是退,密特朗面临重大抉择。前两次的竞选总统他都失利了,这次的成败对密特朗来说实在是非同小可。若参加竞选再次失利,他将无颜面对广大社会党选民,到时只能非常难堪地退出政坛。不参加选举也许能保持自己的体面,但他已60多岁,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如果这次放弃机会,就再也没有可能问鼎爱丽舍宫,实现他多年的夙愿了。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密特朗在他的助手们帮助下再三权衡利弊,终于做出要第三次参加总统竞选的决定。密特朗的主要对手将是在职总统德斯坦。双方的斗争日益激烈。密特朗乘坐一架小型喷气式飞机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参加群众集会,发表演说。他的竞选班子为了组织竞选集会挖空心思,专门制作了一部取名《孤家寡人德斯坦》的电影,对德斯坦上台七年的政绩作了辛辣的嘲讽,每次集会之前,总是先放映这部电影,然后再由密特朗上台发表他的竞选演说。采用这种强烈对比的方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1981年4月26日,法国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揭晓。虽然吉斯卡尔·德斯坦以28.31%的选票领先,但密特朗也以25.84%的选票紧追其后。在法国的历史上,社会党还从未单独得过这么多的选票,因而密特朗的信心更足了。他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了第二轮选举。为了击败德斯坦,密特朗一方面坚持回击德斯坦对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积极争取共产党等左翼派别和中间选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