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历史年代表

历史年代表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2,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如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心灰意冷,郁郁不发,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在这个时间段里,苏轼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极为之后,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压,司马光被重启为相,苏轼也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久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物极必反,正当苏轼仕途一帆风顺之时,因为上书对王安石变法的抨击,而在此受到诬陷。此后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外调,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再遭贬谪,先是被贬到惠州,不久又被贬到儋州。    宋徽宗继位之后,因大赦北还,复任朝奉郎。可惜的是还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经常州时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 扩展资料: 苏轼的文学成就: 1、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2、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3、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4、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苏洵的人物生平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苏洵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走了不少地方。北宋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苏洵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北宋天圣六年(1027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苏洵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苏洵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苏洵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老泉自序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苏洵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苏洵去京师礼部考取进士,未被录取。长兄澹病逝于家。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苏洵次年又举茂才异等不中,返回家中,继续闭门苦读。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苏洵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苏洵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苏洵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苏洵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苏洵次妹病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苏洵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洵居家读书,教授苏轼。是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专。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苏洵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苏洵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苏洵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苏洵也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苏洵,未果。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苏洵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日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苏洵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苏洵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苏洵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