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射洪哪里好耍?

射洪哪里好耍?

你好龙凤峡风光 
  中华侏罗纪公园旅游区、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螺湖休闲度假区、目连故里、沱牌工业园区等一一上榜

  本报讯 今年黄金周哪里去?射洪游乐看过来!十一期间,射洪哪些地方好耍?记者近日特地打探,现在为你一一奉上,希望成为你黄金周期间射洪游的出行参考宝典。

  ■ 中华侏罗纪公园旅游区

  ■ 好耍指数★★★★★

  射洪中华侏罗纪公园旅游区位于射洪县明星镇东南,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3公里,园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景区距射洪县城34公里,地质遗迹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地质遗迹包括我国西南地区罕见的硅化木化石群(512根),园区森林植被以柏木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42%。龙洞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园区,并在龙凤峡谷形成集山奇、石怪、水清、林茂、洞幽、峡险于一体的自然风光,水面宽达50-100米,是理想的滨水休闲度假地。人文景观方面,有明代青狮寨遗址和汉代墓群。

  ■ 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

  ■ 好耍指数★★★★★

  子昂故里文化旅游区含一山(金华山)、一湖(金华湖)、一镇(金华古镇)、一台(陈子昂读书台)、一观(金华道观)。金华山位于射洪县城以北25公里的金华古镇,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 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金华,在山上读书。陈子昂读书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道205线北南纵贯,在建绵遂高速公路从镇旁经过。位于景区不远处的西山坪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000亩,项目有清见水果、高金肉猪、野山猪等。

  ■ 螺湖休闲度假区

  ■ 好耍指数★★★★

  螺湖位于射洪县城北约3.5公里处,交通便捷。螺丝池电航工程大坝拦截涪江,在上游形成螺湖,风景优美,库容达5850万立方米;涪江西侧的平安寨风景区是省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区,林地3000余亩,林木葱茏,登上山顶,可俯瞰涪江和县城全貌,有登云塔、罗汉堂、二十四孝堂等景点。

  ■ 目连故里、沱牌工业园区

  ■ 好耍指数★★★★

  目连故里青堤乡位于射洪涪江东岸,距县城20多公里,历史悠久,曾是繁荣兴盛的盐关重镇码头。江边尚有古渡口及大榕数百株,街道两旁的民居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目连寺(顶顶庙)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寺庙内有“刘氏青堤之墓”,是当地人为纪念唐代圣僧目连及其母亲刘青堤而修建的。二十四孝中目连救母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初就源自这里。

  沱牌酿酒工业生态园区位于沱牌镇,距县城14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沱牌公司是以酒业为支柱,集科技、工业、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园区内培植有柳树、桃树、楠木、香樟、银杏等林木。主要参观点有老窖池遗址——泰安作坊(被首批命名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不锈钢储酒罐群、酿酒车间、陶坛储酒库、不锈钢粮仓等。

  另外县内还有桃花山乡村旅游景区、龙泉风景名胜区等景点可供游客选择。桃花山乡村旅游景区位于洋溪镇蒲家浩,几百亩的桃林沿山而植,每到阳春三月,一簇簇的桃花在青山绿水间分外绚丽,灿若云霞,让人心旷神怡;龙泉寨佛寺在龙泉风景名胜区主体景区的最高处,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属开放宗教场所,该寺建寺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值得一游。(

2,射洪哪些地方好耍的?

射洪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面积1497平方公里,人口104万,是唐代伟大诗人陈子昂的故乡和唐代圣僧目连故里和目连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名酒沱牌曲酒的出产地。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8.9亿元,县域财政收入实现4.275亿元,是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
 射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在今射洪设郡,距今已2100余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此置县,因梓江箭一般直射涪江而名“射江”,北周更名射洪,沿用至今。唐代中期,射洪人精湛的酿酒技艺,赢得了诗圣杜甫“射洪春酒寒仍绿”的赞美,射洪境内石油、天然气、盐卤等资源较丰富。目前已成功开采天然气井3口,实现天然气自给有余。
桃子龙为遂宁民间舞蹈,俗称“脱节龙”,因其龙躯为脱节的桃子形而得名。
  相传川北一带的“娘娘”会,各家各户均要上庙献桃,以求得送子娘娘的保佑,后来在观音会和元宵灯节活动时,人们将竹编扎彩饰的桃子组合成一条龙,舞时,一人持宝戏龙,一人持龙头,五人持龙身,一人持龙尾,八女孩各拿两朵彩云在龙身伴舞。由于桃子龙为脱节龙,表演者可任意往来穿梭,此起彼伏,似龙在云海里翻腾、沉浮。
  正如民间俗语:“桃子龙各耍各,穿来穿去脊连着。”遂宁桃子龙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80年代,遂宁县文化馆组织民间艺人彭科税等制作的桃子龙,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受好评,并由中国博物馆收藏。
  川中大乐民间大型打击乐。原名“蓬莱大乐”。流行于遂宁市及边沿地带。
  相传,此乐由我国周朝时宫廷乐师发明,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唐明皇听到此乐高昂悦耳,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特命为“大乐”,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后到中江定居,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于是世代相袭,光绪年间传入蓬溪。
  20世纪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川中大乐由两组组成:主乐组有脚盆鼓、大钹、大马锣、饶钵、钗子、苏钵、苏钗、铛铛、铙铙等。辅乐组演奏时,两组乐队重迭交替,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牵藤藤”等十多种。
  原蓬莱大乐的节奏欢快,气势热烈喜庆,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后经蓬溪县文体局组织专人发掘整理,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将“蓬溪大乐”更名为“川中大乐”,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使得“川中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人们盛赞“川中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