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关于萤火虫的资料。

关于萤火虫的资料。

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约54种。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和成虫均捕蜗牛和小昆虫为食,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 全世界萤火虫有二千多种,夏季在河边,池边,农田出现,活动范围一般不会离开净水源.正式来说glow-worm萤火虫是指它的幼虫,而firefly萤火蝇才是指闪亮成虫,雄性萤火虫较为活跃,主动四处飞来吸引异性;雌性停在叶上等候发出讯号.在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它发出的能量只有约1成多转为热能,其余多变作光能,其光称为冷光.常见萤火虫的光色有黄色,红色及绿色.雄萤腹部有2节发光,雌只有1节.亮灯是耗能活动,不会整晚发亮,一般只维持2至3小时.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这段时间主要为交尾繁殖下一代. 在日落后1小时后萤火虫非常活跃,争取时间互相追求.雄虫会在二十秒中闪动亮光,等二十秒,再次发出讯号,耐心等待雌虫的一次强光回应.当没有反应,雄的会飞往别处."这点是完全错误的,据我8年的研究,还没一种水生萤火虫能有这么长的闪光间隔。第二,萤火虫发光的颜色是介于黄色和绿色之间的,没有萤火虫发红色光。 萤火虫幼虫分为水生和陆生.幼虫一般需要6次蜕变后才进入蛹阶段.幼虫喜吃螺类和甲壳类动物,捕捉猎物后会先麻醉再将含消化的物质注入身体,把肉分解. 在草丛常发现尾部两点发光的是陆生的山窗萤幼虫,和全身发光黑白双间的双色垂须萤幼虫,此两品种的成长雌虫翅膀退化,与幼虫形状没有太大分别.雄虫才可以飞行.曾经有住在农田附近的参加者将雌性双色垂须萤萤火虫放在窗口,连续数天都吸引到雄性的双色垂须萤在窗口附近徘徊,所发出的光亮较常见的水生萤火虫暗弱. 初春时段,水中生活的萤火虫幼虫会爬上岸钻进土中.这时由鳃呼吸改为气孔呼吸.腹部两则会发光.再约50天时间才变蛹成虫.平均只有5天的生命,进食成长都变得次要.在日落后1小时后萤火虫非常活跃,争取时间互相追求.雄虫会在二十秒中闪动亮光,等二十秒,再次发出讯号,耐心等待雌虫的一次强光回应.当没有反应,雄的会飞往别处.(此现象有待观察) 萤火虫在天黑时才开始发光.活动参加者宜用电筒照路,避免直照草堆.萤火虫受电筒照射时可能短暂时间停止,反而找不到它们. 在晋朝时,有家贫学子车胤,每到夏天,为了省下点灯的油钱,捕捉许多萤火虫放在多孔的囊内,利用萤火虫光来看书.最后官拜吏部尚书.以现在的观点看,车胤少年时代必定是一名大近视.(囊萤夜读) 萤火虫是一种躯体翅鞘柔软、完全变态的甲虫,一生历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萤火虫。目前已知的萤火虫种类,其幼虫都会发光,一般幼虫的发光器位于第八腹节的两侧,在夜间活动时发光。至于成虫会不会发光,则要视种类而定;例如弩萤属(Drilaster)的萤火虫,虽然幼虫会发光,但是雌雄成虫都不会发光。 萤火虫的发光,简单来说,是荧光素(luciferin)在催化下发生的一连串复杂生化反应;而光即是这个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发光的型式不同,因此在种类之间自然形成隔离。萤火虫中绝大多数的种类是雄虫有发光器,而雌虫无发光器或发光器较不发达。虽然我们印象中的萤火虫大多是雄虫有两节发光器、雌虫一节发光器,但这种情况仅出现于熠萤亚科中的熠萤属(Luciola)及脉翅萤属(Curtos)。因为像台湾窗萤(Pyrocoelia analis),雌雄都有两节发光器,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雌虫为短翅型,而雄虫则为长翅型。 萤火虫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所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 而萤火虫的发光器会发光,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使得原本处于抑制状态的荧光素被解除抑制。而萤火虫的发光细胞内有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荧光素,在荧光素的催化下氧化,伴随产生的能量便以光的形式释出。由于反应所产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来发光,只有2~10%的能量转为热能,所以当萤火虫停在我们的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给烫到,所以有些人称萤火虫发出来的光为“冷光”。 至于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早期学者提出的假设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除了求偶、沟通之外,其它功能只是科学家观察的结果,或只是臆测。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验证了警示说:1999年,学者奈特等人发现,误食萤火虫成虫的蜥蜴会死亡,证实成虫的发光除了找寻配偶之外,还有警告其它生物的作用;学者安德伍德等人在1997年以老鼠做的试验,证实幼虫的发光对于老鼠具警示作用。 萤火虫于夜晚的发光行为,以黑翅萤(Luciola cerata)为例,就目前的研究发现,多是在日落后,雄虫开始在栖地上边飞边亮;在雄虫开始活动不久后,雌虫便开始出现于栖地周围的高处(雌虫也会发光,但只有发光器一节,雄虫则有两节发光器),从晚上7点一直到11点半左右,在其栖地可以见到成百成千的萤火虫发光,但差不多在晚上11点半过后,成虫便逐渐停止发光。而且雄虫发光的频率也有变化,并非整晚的发光频率都一样。 新西兰的发光蕈蝇集体栖息岩洞中成为当地观光点。 台湾有种"萤光蕈"在黑夜中发出萤光。 白蜡虫Lantern fly体内有寄生发光虫,故在夜间亦可发光。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2.htm

2,萤火虫的资料(简短些)

萤火虫是一种躯体翅鞘柔软、完全变态的甲虫,一生历经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时期。
全世界约有2000多种萤火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大多于夏季在河边,池边,农田出现,活动范围一般不会离开水源。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幼虫捕食蜗牛和小昆虫,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正式来说glow-worm萤火虫是指它的幼虫,而firefly萤火蝇才是指闪亮成虫,雄性萤火虫较为活跃,主动四处飞来吸引异性;雌性停在叶上等候发出讯号。
在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它发出的能量只有约1成多转为热能,其余多变作光能,其光称为冷光.常见萤火虫的光色有黄色,红色及绿色.雄萤腹部有2节发光,雌只有1节.亮灯是耗能活动,不会整晚发亮,一般只维持2至3小时.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这段时间主要为交尾繁殖下一代。
萤火虫发光,目前已知的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

3,萤火虫是在什么季节出现

萤火虫在夏季比较炎热的时候会出现,在7到9月份之间,在7月以前是以幼虫的形态生活在水池或沼泽中。 萤火虫体扁,多黑色、红褐色或褐色;头隐于前胸背板下,触角11节,复眼发达,前胸背板多为半圆形;前中足基节圆锥形,前足具亚基节;鞘翅扁宽,盖及腹端,翅面多具脊线; 腹部可见7-8节,末端2节(雄)或1节(雌),内有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可发黄绿冷光;雌虫多缺翅。成虫寿命只有5天至2星期,发光用以吸引异性; 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 扩展资料:萤火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均能发光。萤火虫幼虫的发光被认为具有警戒、恫吓天敌的作用,而成虫被认为利用闪光进行种的辨认、求偶及诱捕。 雄萤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发出特异性的闪光,雌萤发出回应信号,雄萤借此发现并定位雌萤。雌萤闪光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可以向雄萤提供物种信息、性别信息和地点信息等。 而在同种萤火虫雄性竞争中,自然选择压力使雄性萤火虫在交配前的求偶仪式越来越复杂,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雌萤并不是简单地选择闪光亮度最强的雄萤,雄性个体大小,移动速度及交配守卫姿势决定着雌萤对雄萤的选择。

4,萤火虫出现在什么季节

夏季,萤火虫通常夏季在河边、池边、农田出现,活动范围不会离开纯净水源。成虫依种类不同,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 白天和夜晚各有日行性和夜行性的种类,夜间活动的种类出现的时间,由18:00至清晨3:00~4:00都有。一般说来,多数种类是在日落后开始活动,而且大多在晚上20:00~21:00点停止活动。 扩展资料 萤火虫外形特征:体长4-18mm;体扁,多黑色、红褐色或褐色;头隐于前胸背板下,触角11节,丝状、栉状等;复眼发达;前胸背板多为半圆形;前中足基节圆锥形,前足具亚基节;后足基节横形,跗节5-5-5;鞘翅扁宽,盖及腹端,翅面多具脊线。 腹部可见7-8节,末端2节(雄)或1节(雌),内有磷化物发光质,经发光酵素作用,可发黄绿冷光;雌虫多缺翅。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发光用以吸引异性,发光时间一般只维持2至3小时,不同种闪光间隔不一样。成、幼虫均捕食性,一般多发生在水边和温暖潮湿的地方。其它两科均白天活动,不发光。

5,中国地区分布的萤火虫都有哪几种?分别是哪些呢?

一、萤火虫的定义: 萤火虫(英文:Firefly)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燿、夜照、流萤、宵烛、耀夜等,属鞘翅目萤科,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约有近2000种,我国较常见的有黑萤、姬红萤、窗胸萤等几种。 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 二、我国常见的4种萤火虫: 1、大端黑萤 (Luciola anceyi Olivier) 两性成虫具有大型发光器及丝状触角,过去被认为是夜行性的种类,但在2005年春季我们发现其在白天亦非常活跃,且非偶发事件。在台南选取一个样区,并以标记释放再捕法推测其族群在调查期间之变动,发现大量雄虫于日间飞行,但各次再捕率都很低,仅0~3%,反映雄虫在栖地间的高流动性;日间飞行的雌虫较雄虫少,而再捕率最高达18.8%,显示其流动性较雄虫低。大端黑萤在白天与夜间皆活跃,并利用光与化学讯号在夜间与白天寻找配偶,同属近似种类尚未发现类似现象,此显示形态特征仅能做为判断活动习性的参考而非标准。文中对过去之活动习性区分方式提出检讨,并建议新的归类原则。 2、黄胸黑翅萤,雄虫体长11.9~12.4 公釐,前胸背板乳黄色,为其重要特征,触角丝状,前翅黑色,腹部末端有2节乳白色长椭圆形的发光器。雌虫形态与雄虫相似,但体型略较雄虫为大,且仅有1节发光器。黄胸黑翅萤的数量以北部较多,中部次之,南部较少,成虫夜行性,发黄绿色光,发生期为3-5月间。幼虫与黄缘萤极为相似,但可由其前胸背板并无白点,且背中线较宽,来加以区别。主要生长于中低海拔山区水质洁净的山沟或山涧中,并以水中的川蜷为食,每年仅春季发生一代。由于台湾山沟整治以RC结构之三面工法施工,底质的孔隙度减少,幼虫无法上陆化蛹,严重影响生存,数量已经愈来愈少。 3、黄缘萤,鞘翅目、萤科、熠萤属的水生萤火虫。幼虫栖息于终年有水,水质清澈,底层为泥浆的水域,使用气管鳃来呼吸。早年在全省各地农田出现其踪影,但因栖息环境受到破坏,目前仅能在部份靠山区、低海拔的水田生存。幼虫通常以水田内的各种螺类、贝类为食,也会捕食死去的蝌蚪、蛙类、蚯蚓及各种肉类,有共食习惯。 4、山窗萤学名: L.analis(Fabricius, 1801)。 雄虫:体长约18.4~21.8mm,前胸背板宽约5.7~7.1 mm;体黑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半圆形,橙红色,前缘部有2枚半圆形的透明斑块;足黑色,具黄色细毛,跗节5节,爪单纯,并无锯齿;前翅黑色,外缘部有1条橙黄色细纹。腹部黑色,第4腹节末端、第5、6腹节及第7腹节周围为橙黄色,第5、6腹节有2枚白色长椭圆形发光器。 雌虫:体长约26.5~28.3mm,前胸背板宽约5.6~6.0 mm,体橙黄色。头部黑色。前胸背板半圆形,橙黄色,半透明状;前翅黑色,退化缩小,仅达后胸外缘二分之一处;足橙黄色。腹部橙黄色,体较宽且圆,腹部第5、6节两侧各有1枚发光器。 幼虫阶段生理结构:雌雄生理结构相同,唯雌虫体型较大,终龄时雄虫体长约25毫米?35毫米,而雌虫体长可大至70毫米?80毫米可说是萤火虫中的巨无霸。

6,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萤火虫喜欢生活在潮湿,多水,杂草丛生的地方,特别是溪水,河流两岸,我国曾有一句古语叫腐草生萤,反映的就是这种习性,成虫不取食只吸一点露水,雌虫比雄羽虫羽化要晚 1 周多时间,然后它闪著萤光,寻找配偶。 当雄虫发现闪光后即飞来交配,交尾后的雌虫通常把卵产在紧靠水面而又蔽阴的灌木,杂草或岩石上。一头雌虫一生可产上千粒卵,但奇怪的是它把这些卵分别产在5-6个不同的地方,这也许是为了更有效地保存后代。 卵略呈圆形,常 300 - 400 粒为一块,刚产下的卵壳柔软,需经 1 周左右才能变硬,大周以后从卵壳外可以看到幼的虫发育情况,3 周后卵开始孵化,卵期平均都在一个月左右。 卵的颜色变化由乳黄到白色,再到乳白色,孵化前变为暗黑色,幼孵虫化都在午夜进行,用上颚把卵咬破,然后破卵而出,孵化过程为半小时左右。 扩展资料:萤火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均能发光。萤火虫幼虫的发光被认为具有警戒、恫吓天敌的作用,而成虫被认为利用闪光进行种的辨认、求偶及诱捕。 雄萤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发出特异性的闪光,雌萤发出回应信号,雄萤借此发现并定位雌萤。雌萤闪光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可以向雄萤提供物种信息、性别信息和地点信息等。 而在同种萤火虫雄性竞争中,自然选择压力使雄性萤火虫在交配前的求偶仪式越来越复杂,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