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文学学习的好处?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2,莎士比亚的最后一个作品是什么??

最后一部剧本是《暴风雨》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 - 儒略历1616年4月23日,格里历1616年5月3日 ,1564年4月26日受洗礼)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他不但创作了许多最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这段时间内,但是确切的日期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生平
大多数历史学家相信,在历史记录中所看到的演员和剧作家莎士比亚是同一个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出生于英格兰特拉福德镇(Stratford-Upon-Avon),父亲叫约翰·莎士比亚(John Shakespeare),是个手套商人。根据记录,莎士比亚是在当年的4月26日受洗礼的,一般认为他的生日是4月23日(他的去世是52年后的同一天)。莎士比亚的父亲在他出生时非常富有,但是后来被控卷入黑市羊毛交易,而家道中落,并失去了市议员的位置。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的父母亲都有同情天主教徒的倾向。

1582年11月28日,莎士比亚与安妮·哈瑟维(Anne Hathaway)结婚,很可能是因为哈瑟维当时已经怀上了莎士比亚的孩子。从此之后莎士比亚的行踪我们完全无法得知,知道他在1590年代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

1583年5月26日,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女儿苏珊娜(Susanna)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接受洗礼。他接下来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也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礼。

1596年,莎士比亚唯一的儿子Hamnet死亡,于1596年8月11日安葬。很多人相信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Hamlet)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的,因为Hamlet与Hamnet的写法类似。

1597年,莎士比亚把他在特拉福德镇的“一栋家宅、两间畜舍、两个花园、两个果园和其他所有东西”以60英镑的价格售出,到伦敦,成了一名着名的演员和作家。他最后还成为一家剧团——张伯伦勋爵剧团(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的合伙人。与当时所有的剧团一样剧团是以资助它的贵族的名字命名的。该剧团十分受欢迎,以至于当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詹姆士一世赞助了它,剧团更名为国王剧团(该剧团到了今天已经成为象征着莎剧最高水准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

现在人们从当时的各种法律文件和商业契约中得知,莎士比亚在伦敦的岁月渐渐变得富有,使得他得以在伦敦的富人区买了一栋房子,还在家乡特拉福德镇拥有一座最大的住宅。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他的十四行诗,其中很多是写给一个神秘的女人(“Dark Lady”)和一个男人(“Fair Lord”)的(因此有人相信莎士比亚可能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大约在1611年离开了伦敦和剧坛,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发表重要作品(一般认为他的最后一部剧本是《暴风雨》),直到1616年去世。中国着名剧作家汤显祖也于同一年去世。一个常被提到的巧合是,他与同时代的另一个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死在同一天。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因为西班牙当时已经采用格里历,塞万提斯于格里历4月23日去世。而英国一直采用儒略历,儒略历的4月23日实际上时格里历的5月3日。所以两人并非在同一天去世。
大多数学者同意文豪莎士比亚确实就是那位出生在特拉福德镇、曾经做过演员的莎士比亚,但是这始终是多年来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弗朗西斯·培根、爱德华·德·维尔(Edward de Vere)等人才是一些或全部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作者,至少是一起参与了创作。

3,鲁迅生前最后一个作品是哪个?

  一、鲁迅生前最后一个作品是——《死》。
  二、附原文如下:
  死
  作者:鲁迅

  当印造凯绥·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所作版画的选集时,曾请史沫德黎(ASmedley)女士做一篇序。自以为这请得非常合适,因为她们俩原极熟识的。不久做来了,又逼着茅盾先生译出,现已登在选集上。其中有这样的文字:“许多年来,凯绥·珂勒惠支——她从没有一次利用过赠授给她的头衔——作了大量的画稿,速写,铅笔作的和钢笔作的速写,木刻,铜刻。把这些来研究,就表示着有二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有一次我问她:‘从前你用反抗的主题,但是现在你好像很有点抛不开死这观念。这是为什么呢?’用了深有所苦的语调,她回答道,‘也许因为我是一天一天老了!’……”
  我那时看到这里,就想了一想。算起来:她用“死”来做画材的时候,是一九一○年顷;这时她不过四十三四岁。我今年的这“想了一想”,当然和年纪有关,但回忆十余年前,对于死却还没有感到这么深切。大约我们的生死久已被人们随意处置,认为无足重轻,所以自己也看得随随便便,不像欧洲人那样的认真了。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最怕死。这其实是不确的,——但自然,每不免模模胡胡的死掉则有之。
  大家所相信的死后的状态,更助成了对于死的随便。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人是相信有鬼(近时或谓之“灵魂”)的,既有鬼,则死掉之后,虽然已不是人,却还不失为鬼,总还不算是一无所有。不过设想中的做鬼的久暂,却因其人的生前的贫富而不同。穷人们是大抵以为死后就去轮回的,根源出于佛教。佛教所说的轮回,当然手续繁重,并不这么简单,但穷人往往无学,所以不明白。这就是使死罪犯人绑赴法场时,大叫“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面无惧色的原因。况且相传鬼的衣服,是和临终时一样的,穷人无好衣裳,做了鬼也决不怎么体面,实在远不如立刻投胎,化为赤条条的婴儿的上算。我们曾见谁家生了小孩,胎里就穿着叫化子或是游泳家的衣服的么?从来没有。这就好,从新来过。也许有人要问,既然相信轮回,那就说不定来生会堕入更穷苦的景况,或者简直是畜生道,更加可怕了。但我看他们是并不这样想的,他们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
  然而有着地位,权势和金钱的人,却又并不觉得该堕畜生道;他们倒一面化为居士,准备成佛,一面自然也主张读经复古,兼做圣贤。他们像活着时候的超出人理一样,自以为死后也超出了轮回的。至于小有金钱的人,则虽然也不觉得该受轮回,但此外也别无雄才大略,只豫备安心做鬼。所以年纪一到五十上下,就给自己寻葬地,合寿材,又烧纸锭,先在冥中存储,生下子孙,每年可吃羹饭。这实在比做人还享福。假使我现在已经是鬼,在阳间又有好子孙,那么,又何必零星卖稿,或向北新书局去算账呢,只要很闲适的躺在楠木或阴沉木的棺材里,逢年逢节,就自有一桌盛馔和一堆国币摆在眼前了,岂不快哉!
  就大体而言,除极富贵者和冥律无关外,大抵穷人利于立即投胎,小康者利于长久做鬼。小康者的甘心做鬼,是因为鬼的生活(这两字大有语病,但我想不出适当的名词来),就是他还未过厌的人的生活的连续。阴间当然也有主宰者,而且极其严厉,公平,但对于他独独颇肯通融,也会收点礼物,恰如人间的好官一样。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4,宇宙最后一本书一二两章`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宇宙最后一本书》的书,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由于书籍的消失,人们忘记了从前,也看不到未来。人人都依靠新奇的科技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12岁的男孩憨头,为了拯救身患重病的妹妹,力闯重重关卡。憨头被结伴而行的一位老人所影响,以自己的冒险经历,写下了宇宙最后一本书……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们想在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倘若在一夜之间,书籍都消失了,人们就只能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需求。但是以使用电子产品来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使人进行深度思考,无法想象未来。所以我们需要爱护书籍,并从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未来的曙光,缔造更美好的人生。如果人们不把书籍当成精神食粮,那么人们就不可能思考未来,所以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
以上就是我读完《宇宙最后一本书》的读后感

5,《宇宙最后一本书》主要写了什么

主要写了: 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到处是一片片的废墟,人们忘记了从前,也看不到未来。书籍消失了,每个人依靠新奇的科技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为了拯救身患重病的妹妹,12岁的男孩憨头决定赌上自己的性命,力闯重重危险的关卡,去寻找最后一线生机。 一个只会说“巧克力”的5岁男孩、一个完美的少女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也意外地加入拯救行动之中。憨头发现,这位老人有可能是废墟中唯一一个对书籍和书写还抱有兴趣的人,他将在老人的影响下写出宇宙最后一本书…… 扩展资料: 《宇宙最后一本书》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德曼·菲尔布里克的扛鼎之作,融科幻与冒险于一炉,它将为你揭开一个个谜团,它将引起你深刻的反思,它将带给你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作者罗德曼·菲尔布里克,1951年生于美国波士顿,是美国著名的多才多艺又多产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写故事,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荣获了包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在内的许多重量级奖项。 他很希望自己所撰写的故事能够给予孩子们反败为胜的力量,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有能量有梦想的人。《宇宙最后一本书》即是在这样的愿望下问世的。 人们想在通过书籍来获取知识,倘若在一夜之间,书籍都消失了,人们就只能使用各种电子产品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需求。但是以使用电子产品来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使人进行深度思考,无法想象未来。 所以我们需要爱护书籍,并从书籍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未来的曙光,缔造更美好的人生。如果人们不把书籍当成精神食粮,那么人们就不可能思考未来,所以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宇宙最后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