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顾祝同的生平
- 2,叶挺生平简介?
- 3,求所有解放战争时期王姓国军司令名单
-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曹姓将领
- 5,刘备的五虎猛将是哪五个?
- 6,抗战时期的国军编制是怎样的
- 7,抗战国军整编师编制
- 8,红军长征过乌蒙山的小故事100字
- 9,红军过乌蒙山的故事
1,顾祝同的生平
顾祝同,字墨三。陆军一级上将。1891年11月22日生。江苏涟水县人。
1910年,顾祝同孝入江苏陆军小学第五期。武昌起义后,参加革命军,在陆军第九师任排长。1917年,他转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十二队学习。1919年毕业后,历任长江上游总部第四旅第七团九连连长,湖南清乡司令部卫队营副等职。1922年冬,他到桂林投奔孙忠山,受任为粤军第二军军事教导队区队长,与时任第二军参谋长的蒋介石结识。该军扩编为东路讨贼军时,顾祝同升任该路军总部副官长。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顾祝同被调任军校战术教官。同年十月,调任军校管理部代主任。11月11日,孙忠山下令组建国民党党军,委任蒋介石为军事秘书。蒋首先成立黄埔军校教导团,顾祝同被委任为第二团第一营营长。参加了第一、二次东征,后升任第二团团长。1925年8月,黄埔党军改为第一军,顾祝同调任第一军第三师参谋长,旋任副师长。
北伐战争中,顾祝同于1926年10月12日,率部攻击福建松囗周荫人部:12月2日,进占福州,升任该师师长。尔后,率领所部进军浙江,参加淞沪、南京作战。
1927年8月25日,顾祝同奉命率领第三师向龙潭方向反击,协同其他各师,于26日收复龙潭车站,歼敌三万人迫使孙传芳残部逃至江北。龙潭战役后,顾祝同升任第九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2月,在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上,顾祝同被选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不久,第九军改编为第一军第二师,顾祝同改任师长。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顾祝同奉命率第二师向武汉进击。由于蒋介石收买了桂系将领李明瑞、杨腾辉,所以第二师未经战斗就到达武汉,顾不久任武汉卫、司令。是年冬,他又参加了对唐生智、石友三的作战
1930年春季,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组成反蒋联合阵线。以七十万大军南北对进,企图一举推翻蒋介石政权。顾祝同奉命率部在刘峙的指挥下,沿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攻击。5月11日,夺战归德,并乘机急进,再克兰封。在遭到冯玉祥部合围堵击时,蒋军第十一师、六师、九师、五十二师均受到很大损失,节节败退,惟顾部能坚守阵地,未受损失,得到蒋赞赏8月底,顾率部参加了向冯玉祥军的总攻,迫使西北军全线溃退。此役后,他升任第一军军长第十六路军总指挥,继任洛阳行营主任,掌管西北军事大权
1933年9月,顾祝同被任命为湘、鄂、赣、粤、闽五省“剿匪”军北路总司令,进驻江西抚州,直接指挥五个纵队的兵力,进攻工农红军和苏区。11月,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发动“福建事变”,他参加了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研究镇压十九路军的策略。会后,将所部九个师调去福建作战。1934年1月,“福建事变”解决之后,顾祝同重新部署北路军向江西中央苏区进攻。这年4月3日,顾进升为陆军二级上将。9月3日调任四川行营主任。
1936年7月18日,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国防委员。8月2日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西安事变”中,他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当天,他又参加宋美龄召集的黄埔系军官和空军军官会议,宋要求他采取和平解决的办法,以保障蒋介石的安全,不要执行何应钦向西安进军的命令。顾借囗不到职,留在南京协助孔祥熙、宋子文策划和平营救蒋介石的活动。1937年1月1日,他当面接受了蒋介石的命令,指挥陈诚的第四集团军、卫立煌的第五集团军、蒋鼎文的第二集团军、朱绍良的第三集团军,对西安方面施加军事压力和政治上分化瓦解。
1月5日,顾祝同被任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他上任后,一面与杨虎城的代表就军事问题进行谈、,一面继续施加军事压力。接着,顾祝同下令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进行整编,使东北军彻底解体。十七路军按照杨虎城的意见编为第三十八军,下辖两个师。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便于统一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成立第三战区,任命冯玉祥、顾祝同为政副司令长官,并指示顾负实际责任,管辖杭州、嘉吴江、无锡、江阴一线以东的部队。8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指挥吴淞战役。
国民政府撤至武汉后,顾祝同正式担任第三战区司命长官,并兼任江苏省主席、战区经济委员会主任、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938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也编入第三战区,直属长官部。此后,第三战区的部队处在日军三面包围中作战,顾祝同尽管采取稳定内部持久防、,保存实力的方针,但在徐州、武汉会战时,仍对日国发动过皖南攻势、淞沪皖边作战、福州攻略之战、肖山诸暨之役、闽海之役、浙东之役等,以打击和牵制日军。1940年初,日军将进攻重点转向华北后,蒋介石白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顾祝同执行蒋的密令,在新四军军部及该军驻皖南部队周围,部署了四个师四万余人的兵力进行、视,形成包围态势,随即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千古奇冤——“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奉命和顾祝同谈判,顾却下令将叶挺扣押起来。新四军被围部队终因伤亡过大,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二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六千余人被俘,其余壮烈牺牲。
1946年1月,他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5月,国民党政府由重庆搬回南京,顾祝同接替何应钦担任陆军总司令。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后,顾祝同担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中原地区作战。但不久,蒋介石为了实施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成立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所,命顾祝同坐镇徐州指挥原徐州、郑州两绥靖公署的部队。
1947年3月下旬,顾祝同所部展开进攻,于四月上旬侵占鲁南山区,随后,向鲁中山区发起进攻。26日,其整编第七十二师于泰安被歼。四月其“御林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被华东人民解放军歼灭于孟良崮地区。
1948年秋,蒋介石撤消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指挥所,成立徐州“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顾祝同调任参谋总长。7月上旬至8月上旬,国民政府召开了南京军事会议。在会上,顾祝同作了战略问题的方案报告,提出要停止战略进攻,巩固长江以南防线,阻止解放军过江:把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队编为几个机动兵团,在江南组建二线兵团,以求再度夺回战略主动权。
10月中旬至1949年1月上旬,顾祝同直接指挥“徐蚌会战”彻底失败,国民党军被歼五十五万五千人。
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后,顾祝同于1月25日到溪口参加了蒋介石召开的小型会议,蒋介石再次出山后,他随蒋逃往重庆,协助蒋作好防御部署,即逃往台湾。
到台湾后,顾祝同以参谋总长身份兼代国防部长。1952年3月起,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充当何应钦的副手。1960年,又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1968年,再调“战略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改任“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1987年1月17日,在台湾病故。
学历
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6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毕业 1919
江苏陆军小学毕业 1914
经历
(国民政府)卫戍司令部参谋 1914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 1935.11-1937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 1927.09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27.10.20-1928
(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委员 1928.11-1930.03
(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1929.10-1930.09
(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兼任)主席 1937.12-1945
(国民政府)军政部政务次长 1934.01.24-1936.12.02
(国民政府)贵州绥靖主任 1935.05-
(国民政府)四川行营主任 1935.10-
(国民政府)贵州省政府(兼代)主席 1936.08-1937
(国民政府)贵州全省保安司令 1936.08-
(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 1937.01-1937.11
(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 1937-
(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7.11.26-1939.10
(国民政府)江苏全省保安司令 1937.12-1939.10
(国民政府)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938.01-
(国民政府)第三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分会主任委员 1939.07-
(国民政府)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院长 1939.12-
(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6.01-1946.05
(国民政府)郑州绥靖公署主任 1946.08-1948.05
(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第一任)总司令 1946.05.31-1948.05.13
国防部参谋总长 1948.05.13-1950.03.10
中央训练团副团长 1948.11-
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1949.04-1950.03
私立强恕中学董事长 1966-
西南军政长官 1949.12.07-
国防部(代理)部长 1950.01.26-1950.03.10
行政院政务委员 1950.01.26-1950.03.10
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0.04-1959.06.29
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67.02.01-1972.05.19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1.11-1987.01.17
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1952.10-1987.01.17
国防会议秘书长 1959.06.29-1967.02.01
总统统战略顾问 1972.05.19-1987.01.17
中国孔孟学会名誉理事长 1972-
台北市江苏同乡会名誉理事长 1973.04-
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976.11-
2,叶挺生平简介?
叶挺于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地区周田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 1914年12月,叶挺到湖北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攻读军事知识。191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6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参加援闽粤军。同年加入国民党。 1919年,经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参议何子渊(何贯中长兄)引荐,在福建漳州加入建国粤军,任支队副官,并加入中国国民党,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 1920年,孙中山命令建国粤军攻打桂系军阀莫荣新,黄皮径战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后任粤军第1师少校参谋、工兵营营附。 1921年,调任孙中山之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他的部队炮轰总统府,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参谋处处长(一说:12师36团团长),旋即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战役。 1926年5月,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击溃投靠吴佩孚的赣、粤部队4个团,攻占湖南攸县城。 1927年5月,夏斗寅叛变,袭击武昌。叶挺率部奋勇作战,打垮夏斗寅。 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前往苏联。经香港、马来西亚、日本至苏联。 由于先后受到李立三、王明的无端指责而决定退出共产党,加入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陈友仁、宋庆龄发起组织的“第三党”。 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先后流亡德国、法国等地,过了5年时间。以翻译德文文章为生,成为素食主义者。 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呆在国外了。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 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也来得太慢。为此,他离开了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2年到澳门隐居。1933年11月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福建事变”后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入狱五年。 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下,叶挺始获自由。 1946年4月8日,他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遇难身亡。 扩展资料: 叶挺生前最后一战-皖南战役: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发出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新四军叶挺军长的“皓电”。 “皓电”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进行了种种攻击和诬蔑,并要求在大江南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 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皓电”成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点。 中共中央对形势发展的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出冷静的分析,提出打退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正确方针。要求江北部队暂时免调;对皖南方面,决定让步,答应北移。 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何应钦、白崇禧(即“佳电”),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朱、彭、叶、项(即“齐电”),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 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12月10日,他又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等,调兵围歼新四军部队。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北上。6日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 新四军部队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 军长叶挺在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 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挺
3,求所有解放战争时期王姓国军司令名单
符合解放战争时期、副司令以上级别、中原地区作战、后去台湾的王姓军人只有两个人:
王敬久,江苏丰县人。解放战争时任第2兵团司令官,属山东战区。1949年1月任第一编练司令部司令,后去台湾。
王仲廉,安徽萧县人。1947年7月任第4兵团司令,同年8月因作战失利被撤职。作战区域在徐州附近。后去台湾。
其他解放战争时期的王姓国民党军高级军官尚有几位,不过都只是军长、整编师长一级的,不符合司令条件,故忽略。另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想必不是你要找的~~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曹姓将领
曹里怀中将
曹里怀(1909-1998),湖南省资兴县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2团营技术书记,第二纵队连党代表,红四军军部参谋,红3军第7师作战科科长、代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四方面军一局局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员、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四、第六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参谋处副处长、处长、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长春卫戍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黑纵队司令员,独立第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军长,湘西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训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5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曹广化少将
曹广化(1905-2004),又名曹甦民、赵屏东,安徽省寿县人。1925年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1926年转入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派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任中共寿凤(寿县、凤台县)临时县委书记,1931年兼任中共寿县县委书记,1932年率寿县游击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师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书记,总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军事工业局科长,兵工厂政治委员,陕北军委军事工业局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385旅警备第4团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参加了新开岭、四保临江、梅河口和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军衔奖励部副部长、部长,第20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中央“两案”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4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曹中南少将
曹中南(1914-——),河北省景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民军第3纵队政训员,八路军东进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第7旅教导队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清河县委书记,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6旅政治部主任,第14纵队42旅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际和平医院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干部部组织统计处处长,军衔奖励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天津警备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曹丹辉少将
曹丹辉(1915-1977),江西省南康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第64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红12军电台报务主任,红一军团报务主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电台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电台队队长,新四军军部第三科科长兼无线电总队总队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局长,上海市军管会电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邮电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长途电信总局局长,中央军委通信部副部长,通信兵部副主任,高级军事学院通信兵教研室主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4月20日逝世,终年62岁。
曹玉清少将
曹玉清(1906-1991),侗族,湖南省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凉伞乡许家湾人。1924年开始戎马生涯,入黔军王天培部。1926年参加北伐。1929年3月与龙昌汉等人率部在万载县城暴动,投奔中国工农红军。随黄公略部在平江、浏阳、万载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3纵队3大队9中队分队长,第2大队中队长,后随红15军1团连长,川陕独立团营长,红四方面军供给部兵站管理科科长,转入鄂豫皖根据地。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4月率部参加著名的苏家埠战役。同年6月在张国焘“左”倾路线统治下,被当作“改组派”逮捕关押。是年秋获释,任总指挥部无线电台担运队班长、队长。参加了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长征,曾三次过草地。1936年10月,率部参加西征,失利后被俘。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随李先念到新四军工作,任新四军驻河南竹沟留守处教导队中队长,新四军挺进支队第2团营长,新四军第5师4团团长,第38团政治委员,参与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原军区1纵队1旅副旅长,参加著名的中原突圈,特别是一旅掩护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准备向有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东北方向再突围时,建议应向敌兵力薄弱的西面突围,将敌主力引进大别山后,再甩开敌人,到苏北去与新四军会合。其建议被采纳,突围取得胜利。到苏北后,参与指挥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后任华北军区14纵队41旅旅长,第70军209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4师师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4师师长,在东线的江原道、文登里至鱼隐山一线打防御战。9月至10月集中5个团兵力,向来犯的美军机械化部队第二师发起短距离突击,24天摧毁美军40多辆坦克,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的表彰。1952年6月回国后,在天津学文化,后任66军198师师长,第66军副参谋长。1955年7月任山西省兵役局局长,1960年任山西省军区参谋长、党委常委。1962年任副司令员。曾任山西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指挥长兼业务组副组长,主管全省农业和财贸工作。深入到30多个贫困县的山庄窝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被称为“粮棉干部”、“农业通”。后任山西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曹光琳少将
曹光琳(1917-1994),江西省南康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独立6师政治部宣传员,红62师186团干事,红3军团4师12团干事,第11团干事,红15军团政治部干事、青年部部长,第73师2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15师344旅687团1营政治教导员、2营政治教导员、团组织股股长,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特务团政治委员,八路军总指挥部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部主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独立7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1军3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3师政治委员,第1步兵学校政治委员,高级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国防部第5研究院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未能获得功勋荣誉章。1994年7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曹传赞少将
曹传赞(1910-1974),江西省南康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930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军部办公厅秘书,第34师101团组织干事,红4军12师政治部秘书,红1军团政治部文书科长、总务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组织干事,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副科长,第385旅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军法处处长,第770团政治处主任,第385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4纵12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1军154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梧州军分区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军事法院代院长,解放军体育学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4月9日逝世,终年64岁。
曹宇光少将
曹宇光(1918-2005),原名曹英奎,山东省泗水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曲(阜)泗(水)边区支部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连政治指导员,中共苏鲁豫皖省委军事部政治处巡视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民运干事,苏皖纵队直属大队政治委员,苏皖纵队政治部工作团团长,山东纵队第2旅民运科副科长,山东鲁中军区人民武装动员科副科长、科长,中共泗北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人民武装部部长,鲁中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人民武装部教育训练处处长、组织计划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组织计划处处长,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部长、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4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曹灿章少将
曹灿章(1913-2004),安徽省亳县(今亳州市)人。1931年参加宁者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排长、连长,红军第5军团39师副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鲁南支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师1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3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38军114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四战四平、三下江南和辽沈、平津、渡江、解放湖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龙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军师长、公安军参谋长,广州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10月6日因病在河南省信阳市逝世,享年91岁。
曹孟朴少将
曹孟朴(1907-1991),黑龙江省宁安县人。北洋大学肄业。曾在东北做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中干队指导员,第129师政治部教育科长、巡视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合江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东北军政
大学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军政大学湖南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高级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高级工程兵学校政治委员,工程兵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院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2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曹思明少将
曹思明(1917-2003),河南省商城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光山县双轮河游击队班长、队长,红1军团第3后方医院管理员等职。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区队长、队管理员、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部干事、组织股股长,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师后勤部政治处主任,滨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平型关战斗,沂蒙、鲁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斗争和天宝山、临朐、莒县、十字路、蛟龙汪等战役战斗,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滨北分区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苏南军区苏州分区副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了解放高密、胶县、诸城和潍县阵地攻坚战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山东军区国防工程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舟嵊要塞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代司令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被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曹德连少将
曹德连(1907-1995),又名曹德广,江西省南康县人。1930年参加南康县农民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2师5连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骑兵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侦察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长征中打开腊子口后,部队进人了汉民回民杂居的地区。林彪派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立即出发到哈达铺,执行侦察敌情、筹集粮食和物资的任务。毛泽东说:“我补充一点,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食粮’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要近期的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要搞几份来。”梁兴初、曹德连等化装成中央军进入了哈达铺。国民党军的一个少校副官从兰州回来,路过哈达铺,带着几驮子书籍;报纸等物品;这些都被侦察员缴获了,其中一张报纸登载着红军徐海东部与刘志丹部会合的消息,还有陕北根据地略图。梁兴初、曹德连将报纸交给聂荣臻,聂荣臻立即派人送给毛泽东。曹德连后升任红30军262团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炮兵营政治教导员,留守兵团警备3团营长,团政治处副主任,警备1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关中军分区保安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30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16旅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8纵23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第19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补训4师政治委员,第15兵团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副部长。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62年被任命为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未到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6月16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8岁。
5,刘备的五虎猛将是哪五个?
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结拜兄弟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关羽率军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大将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刘禅时期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崇为“武圣”。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人,早期和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左右。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疆、张达刺杀。刘禅时代追谥为“桓侯”。
马超(176-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早期曾随曹操部下钟繇征战。父亲马腾入京做官后,马超留驻关中,统领马腾的部众。曹操治兵关中时,马超联合关中军阀韩遂、杨秋等抵抗曹操,与曹操于渭水大战。曹操曾一度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刘备进攻益州时投奔,并参与包围成都城。章武二年(222年)病死,终年47岁,临死托付从弟马岱。刘禅时期追谥为“威侯”。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降刘备,随刘备入川作战。汉中之战时,黄忠于定军山一举将曹魏王朝名将夏侯渊斩杀。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刘禅时代追谥为“刚侯”。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继关羽张飞之后最早追随刘备的将领。早期跟随公孙瓒,后在邺城加入当时还依附在袁绍处的刘备。曾两次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称“单骑救主”。汉水之战时击退曹军,刘备称其“一身是胆”,军中将士呼其为“虎威将军”。蜀汉政权,赵云是五虎将里唯一的一位两朝元老。死于建兴七年(229年),刘禅时代追谥为“顺平侯”。
6,抗战时期的国军编制是怎样的
德式师的另一类是以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为代表的所谓新式中央军,基本编制如下:
(一)师直属部队:
1个炮兵营:
3个榴弹炮连(12门75毫米山炮)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1个高射炮连(4门20毫米高射炮)
1个工兵营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1个辎重营
1个特务营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二)师辖2个步兵旅:
旅辖2个步兵团:
团直属部队:
1个迫击炮连(6门83毫米迫击炮)
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
1个通信连
1个特务连
团辖3个步兵营:
步兵营直属部队: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
营辖3个步兵连:
连辖3个步兵排:
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三)师辖2个补充团:采用换装德式装备时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全师总兵力约1.4万人。
这是属于甲种师的
7,抗战国军整编师编制
抗战前期有....你是说类似德械师那样的吧.......我借用下百度吧......... 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
根据塞克特的《陆军改革建议书》之方案,全国60个师称之为整编师。193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第一批10个师的整编计划,由于此时这10个师的德械装备尚未运抵中国,只得在编制体系和武器装备方面进行一些内部调整,故称调整师。在这10个师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部队全部按照当时德国陆军步兵师的编制编成,与国军其他师级部队全不相同。
整理师的概念最早提出
所谓整理师是根据1934年12月整军计划分批进行编组,未轮到编组部队根据1932年6月军委会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的四团制师为标准进行整理,故名整理师。这种师编制为两旅四团,师直属骑兵1个连、炮兵1个团、工兵、通信、辎重各1个营、卫生队1个、特务连1个。
1936年,军事委员会对整军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规划,确立了减少大单位、充实小单位特别是充实团以下部队的战斗力以及人事、经费等方面的整军原则,根据这一规划整编的部队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初步计划年内完成20个师的整编。
整编先从中央系和东北军中开始,中央系37个师共186个团,除正在围剿红军的一线部队外,其余部队一律改为四团制的整理师。各军师直属的骑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则集中进行整训。预定中央系参与整军的135个团中先整编出18个四团制的整理师,再将其余63个团合编为32个团,在此基础上组建8个新编师,新编师基本上以2个整理团合并为1个团。
东北军18个师54个团计划整军为10个整理师(由原来40个团组成)和2个新编师(由原来8个团组成)。
整理师与新编师的差别
整理师的各级军官基本还是以原来的各级军官为基础,而新编师则完全打破原来的人事,由来自不同部队的各级军官进行混合编组,以彻底清除军队内部派系林立的现象,建立一支完全新型的国家军队。
整军过程中,当时担任第五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斯对该计划提出了建议:各师应以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编制和装备为标准,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组建工兵营和通讯营的,可以先组建工兵连和通讯连;加强炮兵建设,各师应尽量配属一个辖3个炮兵营的炮兵团(山炮营、野炮营和105毫米榴弹炮营各1个);轻武器方面应统一武器制式,并在师建制里组建一个修械所负责武器的保养维护和修理。
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两期
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
至1937年7月,国军中中央系共调整35个师、整理24个师,东北军调整10个师,运用调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个师,另有粤军10个师、川军26个师、9个独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个师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装备,其中还有几个师是接近全部实现了德式装备,并接受德国顾问的系统训练。以经过这样的整军而面貌一新的中央军,堪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在抗战初期,就是以这些经过整军的德式师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少军事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抗战再晚一年爆发,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军队接受先进的德式装备和德式战术思想训练,抗战局面至少说可以乐观很多.
8,红军长征过乌蒙山的小故事100字
乌蒙山区位于贵州西北和云南东北地区,这里群山起伏,谷深山陡,道路崎岖,人烟稀少。1936年2月底,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时,正值阴雨季节,寒风瑟瑟,道路泥泞,更增加了行军的困难。 此时,以顾祝同为总指挥的“追剿”部队纷纷涌来,以10个师的兵力尾追和侧击。3月4日,红军西行至妈姑地域,原定向南进入南北盘江地区,但由于敌人重兵围堵,贺龙等红二、六军团领导果断决定,部队向奎香、彝良速进。红军的这一行动,造成了敌人的错觉,认为红军意图是从盐津北渡金沙江,急忙赶往沿江拦阻。3月8日,为了打击敌人,红军两个师折道50里设伏,痛歼敌两个先头连。敌人急忙收缩部队,构筑工事,就地设防。红军乘机迅速撤出战场,返回奎香地区。随后,红军挥师镇雄,进入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9,红军过乌蒙山的故事
机智周旋乌蒙山二六军团大闹湖南云南
看到红军在黔西落脚,国民党军马上集中了十几万人,由蒋介石嫡系将领顾祝同统一指挥前来围攻。为避开强敌,任弼时、贺龙率部进入纵跨云贵两省的乌蒙山区。这里平均海拔2000米,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气候恶劣。由于红二、六军团此前长期在湘西转战擅长爬山,在这里与敌周旋自如,国民党军却疲惫不堪且总追不上。经过乌蒙山中一个月的“转圈”,红二、六军团又以隐蔽奔袭的方式在敌夹缝中跳出包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