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求翻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题红叶》 《山中》 《城东早春》
- 2,巜题红叶》是谁的诗
- 3,唐宣宗有何作为?
- 4,唐宣宗问题 .. . .. 怎么样
- 5,形容古代被困深宫的诗句
- 6,描写香山红叶的古诗有哪些?
- 7,有没有发现飞花令里的“人”字很难答?
- 8,有关枫叶的诗句有哪些
- 9,关于枫叶的诗句古诗
- 10,怎么评价明宣宗
1,求翻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题红叶》 《山中》 《城东早春》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作者:【元好问】 年代:【金】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2.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
诗。
3.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4.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5.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芯。
6.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
7.且教:还是让。
8.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注释】: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赏析1: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开得晚,而且花朵儿红白相间,色彩
淡雅,混在浓密的绿叶之中,并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样,
在春天开得猛、开得艳,被人注意。诗人通过对海棠的描述,
赞美海棠洁身自爱,甘于清静的品性。
赏析2:
它的清新,它的传神,它的志趣,无一不感动着我。公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当然,最早开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断春风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的歌咏。海棠,开放略晚,先叶后花。当那嫩绿的叶片重重叠起的时候,它的花蕾也才刚刚绽裂花萼,露出花瓣的点点鲜红。作者所赋的就是这时的海棠。我特别赞叹作者抓取的时机是那么的准确,观察的是如此细致!然而作者的本意却在后面两句,赞扬海棠的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写照。
赏析3: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6891158/blog/item/9132ee50a2cee65c1138c2fe.html
萧瑟的冬天刚过,在料峭的春寒里,嫩绿的小草、热情的红杏已争相绽放。桃花微涨着粉脸,梨花轻吐着芬芳,杨柳则轻闲地梳理着柔风,一派明媚而又烂漫的春光,让人又是欢喜又是惋惜。多情的诗人于是感叹“桃花谢了太匆匆”,长恨“水流花谢两无情”,回味“客散酒醒深夜后”,手把“红烛赏残花”。但元好问的这首咏花小诗,却将他流连的目光,落在了“深藏”于“重重”“新绿”和尚未绽放的海棠蓓蕾上,可谓出人意料。
许多姹紫嫣红的花树都是冲动而缺乏耐性的,它们往往在绿叶还没有长出,春天刚一闪现的时候,就急忙地冲出来,用色彩和芳香喧闹着、玩耍着、争竞着,只是这热闹毕竟短暂,一场宵雨、几阵寒风过后,它们就无可奈何地纷纷坠落、凋零了。
与其它花相比,海棠乃是寂寞之物,从初春伊始,海棠树虽已是枝繁叶茂了,但却因没有花,它将在层层叠叠的浓荫中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而诗人却分外有心,为这小小的花蕾而沉思驻足,在他心里,这些藏在枝叶深处的花蕾,就是萌动的胎儿、就是即将破茧而出的蚕蛹,就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们躲藏在枝叶间,好奇而害怕地窥探世界,向往着长大,向往着成熟。
或许,诗人的绮思还远不止于此,这时的桃红李白在春光里正开得轰轰烈烈,晓风过去,地上凭添了一层缤纷而绚烂的落英,这凄迷的的景象,深深地打动了诗人,联想到眼前的海棠,这几抹胭脂也似的轻红,自然也会很快地绽放,娇媚的微笑也会丰盈而动人,然而,它不一样也将渐渐凋零,消陨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吗?
这该是怎样的春花和秋月?又是怎样的花开和花落啊?
诗人不禁在为桃李太早的冲动感到惋惜,同时又为海棠的沉稳而庆幸了。面对将开的海棠花蕾,诗人深情地叮咛着、殷殷地嘱咐着:“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读元问好的这首小诗,不由得让我想起席慕蓉笔下的荷了:“在这些荷叶间,要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这才是好叶子。那些很小的时候就打开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颜色原来是嫩绿的,但在低矮的角落得不到阳光的命运之下,终于逐渐变得苍黄,细细的根株和叶片,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比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我想,在人生的境界里,恐怕也会有这种差别吧。
太早的眩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没根基的陶醉,毕竟只是短促的幻境而已。这样的眩耀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终于明白,原来元好问在真挚朴素、简单明嘹的诗中,蕴含了人生的大悲哀与大彻悟。
回答者:ranshaochenmo - 魔法师 五级 11-3 21:45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作者:【元好问】 年代:【金】 体裁:【未知】 类别:【未知】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太源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元好问“以文章独步天下者三十年,为金诗人之殿,元文章之祖”。他的诗“构思宵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深,味愈隽”。有《元遗山全集》传世
【注释】: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总之,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元好问
(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太源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元好问“以文章独步天下者三十年,为金诗人之殿,元文章之祖”。他的诗“构思宵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深,味愈隽”。有《元遗山全集》传世
2,巜题红叶》是谁的诗
题红叶作者:宣宗宫人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译文 流动的河水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宫里整日清闲空虚。 我依依不舍的辞别红叶,到了皇宫外面要好好的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背景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像宫人的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3,唐宣宗有何作为?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4,唐宣宗问题 .. . .. 怎么样
人物生平
唐宪宗李纯十三子,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对外关系上,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收三州七关,平江岭以南”,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
大中十三年(859年)五月起,宣宗因为食用仙丹中毒,身体状况已经很糟了,一连一个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归西了。嗣后宫中又是变故频频,而宣宗已是无知无觉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摄冢宰负责治丧,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谥号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贞陵。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
相关事件
“小太宗”与“小贞观”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盛世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的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的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的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的宰相令狐绚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的恭敬,如此一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御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一些低下的杂役,只要宣宗见过一面就能记住对方的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的。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一支女子组成的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一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的想念,宣宗干脆将她一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的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一样没有太好的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一些较小的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一些尽可能的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的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的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严教子女
唐宣宗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对于子女的要求更是严格,几乎到了不尽人情的程度。
他的大女儿万寿公主,下嫁给起居郎郑颢,按常例要用银箔饰车,从宣宗开始,改为铜饰。公主出嫁时,宣宗亲自告诫她,到夫家要严守妇道,不得以皇家贵胄轻视夫族。有一回,驸马的弟弟郑觊得了重病,宣宗打发中使去探望。中使回朝,宣宗询问公主在否,中使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宣宗大怒,说:“朕有时怪士大夫家不愿娶公主为妻,至今才知其情。”于是命人把公主叫来,当面斥责道:“小郎有病,你为何不去看视,反倒去看戏?成何体统!”公主一看父皇发怒,吓得连忙请罪,表示洗心革面,不再敢犯。
让人吃惊的是,宣宗的二女儿永福公主,已经选定于综为驸马,下日就要下嫁,公主也很高兴。偏偏在一次和宣宗同席吃饭时,因为一点儿小事怄气,把筷子折断。宣宗大动肝火,愤然说:“你这般性情,怎么能嫁到士大夫家做媳妇?”当即传旨,令四女广德公主下嫁于综。就这样,永福公主眼睁地看着自己的未婚夫被父皇夺去,送给了妹妹。
是否为僧
唐宣宗为僧之事的来源,主要是韦昭度的《读皇室运寻》和令孤的《贞陵遗事》,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文章虽然写得很隐晦,并没有直接说明宣宗曾经出家为僧,但当时这种传说确已出现,或许,这就是传说流传的一个原因吧。五代时《中朝故事》、《北梦琐言》及宋陆游《避暑漫钞》中也都有光王潜逃到江南遁入空门的简略记载。五代末,宋初人赞宁《宋高僧传》也说,宣宗为僧,曾游方到杭州,齐安禅师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时,齐安已死,宣宗为了报恩,便敕赐寺名,谥齐安为悟空大师,还御制哀诗悼念。此外,在禅宗的名僧希运《黄檗宛陵录》中也有记载,说唐宣宗为沙弥时,曾见黄檗大师大佛殿上礼佛,便问,“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于是两人一问一答,就说起公案来。禅宗以说“公案”代替说经,这次两人的谈话,还成了以“黄襞礼佛”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运在江西主安黄檗山路过,传说还曾和正在该山做沙弥的唐宣宗一同观瀑布,吟诗作赋。
但是,也有些学者认为,唐宣宗为僧的传说,主要来源于佛教中人。虽然一些文人大夫们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但也都是从他们那里听来的,那么,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会传出唐宣宗曾经出家为僧的传说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时,曾对佛教进行过毁灭性的打击,引起佛教僧人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武宗怀有愤恨之心,到处捏造武宗的坏话,败坏其名声。日本当时有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听到这些事实后,还将其记载到《大唐求法巡礼记》这本书中。宣宗即位后,重兴佛教,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尽,想方设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为光大佛教,这些僧人大造舆论,于是就在他们中传出宣宗出家为僧,并一直和禅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关于宣宗为僧的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越广,也传得越来越神奇。到明代时,有一名僧圆悟禅师在其撰的《碧岩集》中,是这样记载的:宣宗少时,爬到哥哥穆宗的龙床上,作出接见大臣的姿态,穆宗非常赞赏。武宗即位后,记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严智闲和尚门下剃度为僧。后随智闲和尚来到江西庐山,两人同观瀑布,智闲提出要作诗,其动机是觉得此人气度不凡,想趁机考考他,以判断其底细究竟怎样,便先吟出两句诗:“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宣宗接着吟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智闲和尚见此人学识渊博,气度不凡,便以礼相待。后来在一次盐官会上,希运是首座法师,在其礼拜时,两人就谈起“公案”来,在这里,与《黄檗宛陵录》中所记载不同的是,将智闲和尚代替了黄檗禅师,地点也由黄檗山变成了江西庐山。另外,在《黄檗万福禅诗志》中也有关于唐宣宗为僧的记载,该书中则将地点又搬至福清黄檗山,将黄檗禅师观瀑布所吟的两句诗也改为:“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所吟的两句诗倒没有改。《禅诗志》中还说,唐宣宗来到福清黄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观看洛阳江,再南行至同安,还出现了所谓神象夜间出来迎接宣宗到来之事。
唐宣宗出游
唐大中元年(847年),刚刚继位的唐宣宗颁下一道圣旨:敕新吴县百丈禅寺“大智寿圣禅寺”的匾额,并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为尊崇佛教。地处偏僻的百丈寺何以获此殊荣?唐宣宗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简单,唐宣宗曾在百丈寺当过和尚。
唐宣宗为何从地处西北的西京长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来当和尚?据说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唐朝中晚期,宫廷斗争非常激烈。唐宣宗乃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名叫李怡,封光王。公元840年,他的亲侄子李炎即位,称唐武宗。唐武宗即位后,非常担心他的光王叔叔会纂夺他的皇位,因此对李怡百般刁难,万般迫害。李怡为躲避唐武宗迫害,便去请教京城里的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在李怡的巴掌中写了二个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怡暂时字开宫廷百丈远,到外避避宫廷争权夺利的风头。但李怡却会错了意,认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这个地方去躲躲,于是千方百计打听“百丈”这个地方,终于得知新吴县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个百丈村和百丈寺,于是不远万里来到百丈寺。
重视人才
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于是,唐宣宗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对白居易的巨大文艺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缀玉,文章字字如缀玉;联珠,诗歌象珍珠串联。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动人的诗文佳作。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说他是“诗仙”,是誉美之辞。人们称李白为“诗仙”,仔细想起来,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诗人,称白居易为“诗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浮云”二句表述惋惜之情,人才难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苏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饮用。他的政绩为世人所知,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后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尚书。但晚年不得志。58岁时定居洛阳。正要重用他时,得知他仙逝,这对宣宗来说,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点突出白居易的两篇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对白居易的无限敬重和怀念。我们知道,《长恨歌》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是它的主题。叙事、写景、抒情,和谐地结合,回环往复,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琵琶行》和《长恨歌》各具特色。它们一直传诵国内外,“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琵琶行》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抒发了作者的“天涯沦落之恨”(见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文章”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的器重、难以割舍、无比悲怆的内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诗文3800篇,成75卷。传世名篇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卖炭翁》、《观刈麦》、《轻肥》几乎家喻户晓。他的《策林》75篇纵论天下大事,内容切实,见解精辟;他的《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批评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草堂记》、《冷泉亭记》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历来为人重视。唐宣宗是爱才的,爱的就是白居易这样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仅有文才,而且有从政之才。他在野时撰写诗文,才华出众;从政时颇有业绩,光彩照人。对比之下,唐宣宗对那些目无法纪、仗势凌人、欺压无辜的所谓“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个乐工叫罗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晓音律,很喜欢他。但是,罗程恃才横暴,以小故杀人,被捕入狱。有些乐工罗拜于庭对唐宣宗哭诉道:“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得复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断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罗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于是还是把罗程处以死刑。不仅如此,唐宣宗对亲属也不姑息。其舅郑光为节度使,唐宣宗与郑光讨论为政之道;郑光应对鄙浅,宣宗不悦,郑光终不复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恭谨节俭,后人称他为“小太宗”。
相关内容进宣宗收复河湟诗
[唐]崔铉
边陲万里注恩波,宇宙群芳洽凯歌。右地名王争解辫,
远方戎垒尽投戈。烟尘永息三秋戍,瑞气遥清九折河。
共遇圣明千载运,更观俗阜与时和。
皇叔塔
位于江西宜丰县黄檗山。皇叔即光王李忱,是唐宪宗第13子,曾在黄檗寺随希运学佛。李忱逝世后,在希运墓塔以东40米处,黄檗寺僧建此衣钵塔为纪念。塔为花岗石雕琢叠砌,平面为四方形,底座为双层须弥座,下束腰。每方各刻四佛像。塔身为宝瓶状。
大事年表
公元810年,唐宪宗李纯之子李忱出生,原名李怡。
公元846年,宦官拥立李忱即位。
公元848年,李党领袖李德裕被罢免后,流放崖州而死。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食丹药过量而死。
5,形容古代被困深宫的诗句
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人要真诚、谦和,善待别人,温暖自己。人,是活给自己看的。别奢望人人都懂你,别要求事事都如意。苦累中,懂得安慰自己。没人心疼,也要坚强;没人鼓掌,也要飞翔;没人欣赏,也要芬芳。岁月若水,走过才知深浅;时光如歌,唱过方品心音。爱情因珍惜而美好;友情 因真诚而长久;亲情因相依而温暖。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份缘;情与情之中,就是一颗心。若爱,请珍惜;若惜,请真诚。
6,描写香山红叶的古诗有哪些?
1、宋·强至《和纯甫红叶》 秋园无艳色,特地起西风。 间向烟林翠,时呈霜片红。 霞光青汉衬,灯炬碧纱笼。 不解随松柏,染裁烦化工。 2、唐·白居易《醉中对红叶》 临风杪秋树,对酒长年人。 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3、唐·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周昂的《香山》 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 野水趁人如有约,长松阅世不知年。 千篇未暇偿诗债,一饭聊从结净缘。 欲问安心心已了,手书谁识是生前。 5、《香山红叶》 满山枫叶适霜温,随冷增红艳景屯。 雨后平添颜色靓,游人享趣影留存。 6、纪昀的《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香山红叶红满天。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7,有没有发现飞花令里的“人”字很难答?
是的,因为太多了, 有人字的。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长笛一声人倚楼。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为他人作嫁衣裳。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可随意,就不知道有多少了^_^ 人生易老天难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美人帐下犹歌舞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月明人倚楼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侬今葬花人笑痴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栏目与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栏目都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用于两位选手间的对抗赛。 历史渊源 飞花令,原是饮酒助兴的游戏之一,输者罚酒。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萌生于儒家的“礼”,最早诞生于周。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传统的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以“飞花令”为代表的饮酒行令,其实是中国人在饮酒时的一种特有的助兴游戏。飞花令属雅令,比较高雅,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字游戏,就连名字也来源于诗词之中。因唐代诗人韩翃的名诗《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故名“飞花令”。 其实在唐代,带有“飞花”二字的诗句不少,如武元衡的“飞花寂寂燕双双”,顾况的“飞花檐卜旃檀香”,薛稷的“飞花乱下珊瑚枝”,薛曜的“飞花藉藉迷行路”等。而只有“春城无处不飞花”被公认为“飞花令”的缘起,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韩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赏的诗人,其二是韩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诗作中不少都和酒有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度[引用时间2018-1-18]
8,有关枫叶的诗句有哪些
1,《长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白话文释义: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2,《江陵愁望寄子安 / 江陵愁望有寄》唐代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白话文释义: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3,《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文释义:一条弯弯曲曲倾斜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看在白云飘浮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轿子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4,《琵琶行 / 琵琶引》唐代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白话文释义: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5,《夜泊牛渚怀古》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白话文释义: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9,关于枫叶的诗句古诗
关于枫叶的诗句古诗: 1、《长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白话文释义: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2、《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唐代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白话文释义:在一个凄清的深秋,枫叶漂浮于江水之上。这时一阵西风吹来,漫山的树木发出萧萧之声,闻见此景,小女子我伤感了。极目远眺,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咋还不见情郎乘船归来。不见情郎归,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对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绵不绝,流水有多长,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枫叶是枫树的叶子,一般为掌状五裂型,长约13厘米,宽度略大于成人手掌,裂片具少数突出的齿,基部为心形,叶面粗糙,上面为中绿至暗绿色,下面叶脉上有毛,秋季变为黄色至橙色或红色。但少量地区为深、暗绿色。 枫叶变红的程度与时间,干旱,污染,特别是缺少氮元素等因素有关。枫叶变红实际上是枫树对自然界压力反应的结果。变红的反应实际上起到遮光剂的作用,它是枫叶留在树上的时间更长,进而让树能吸收更多的营养。研究发现,营养的压力,特别是氮元素缺少的压力,使枫叶红得更早,红得更透。
10,怎么评价明宣宗
明史》赞誉宣宗:“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
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好书画、促织。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爱好促织,朱瞻基被后世称作“促织天子”。宣宗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万历野获编》之“宣宗御笔”称他的书法“学颜清臣,而微带沈度姿态”,宣宗年少时对书法课颇为用心,他的行楷清丽潇洒中带些皇室的雍容柔媚之气。一心追求太平盛世的宣宗兴之所致,常常挥毫波墨,写诗作画,并赏赐给众大臣。由于宣宗酷爱和擅长绘画书法艺术,宫廷上下聚集了一批宫廷画家,他的继任者英宗、宪宗、孝宗到神宗等也多受影响。亲近艺术,宣宗培植了数代宫廷画派,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浓笔重彩。
生活中的宣宗是一个骄奢淫逸、寻欢作乐的皇帝。他既是明代第一个充分享受宫廷生活的帝王,也是洞开明朝骄奢淫逸生活风尚的帝王。宣德朝的宫廷生活丰富多彩,渐趋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