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河南洛阳牡丹的起源有什么样的故事?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阳东傍嵩山,西依秦岭,南含伊阙,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载,形势甲天下”之誉。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故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称。牡丹为我这园艺花较早的观赏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过程伊始就与洛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而“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洛阳牡丹不仅以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而美誉迩;以也其造化钟情,天下君临而总领群芳。洛阳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牡丹之圣地。洛阳牡丹栽培始于隋朝,隋炀帝(605-618年)“周二百里为西苑……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并记述了牡丹品种名称。宋高承也称“隋炀帝世始传牡丹”。可见洛阳为中国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 到了唐朝,作为陪都的洛阳,牡丹的种植更加广泛,洛阳牡丹品种更加丰富,并出现了从事牡丹专业人员。“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异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当时牡丹至少有5种颜色:殷红、深紫、桃红、通白、黄色,同时出现了重瓣品种。后唐庄宗(923-926)曾“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其规模不亚于长安唐宫。 北宋时,洛阳牡丹规模为全国之冠。牡丹出“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洛阳人对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谓天下真花独牡丹”。“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况为遨游。”可见,牡丹人养牡丹、赏牡丹已成为民风民俗。其时,牡丹的栽培技艺普遍提高,在播种繁殖的同时,用嫁接的方法固定变异,牡丹“不接则不佳”,使得新品种不断出现。当时,姚黄出自洛阳司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晋宰相魏仁溥家。洛阳地方留守钱惟演赏之曰:“人谓牡丹花王,‘姚黄’真可谓王,而‘魏花’乃后也”。
2,洛阳牡丹花会的来历
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古都洛阳举城欢乐。来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国的观光旅游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洛阳的各大公园涌去。人们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莫大的荣幸。
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妖艳妩媚的秀姿,赢得“万花之王”和“国色天香”的美誉,洛阳也因种植牡丹的历史悠久被世人称为“牡丹城”。自隋唐以来,200多种牡丹云集洛阳,经过花工的妙手栽培,红、黄、粉、白、紫、绿、蓝、黑等各色牡丹争奇斗艳,为古都洛阳增色添彩。司马光的《看花》诗,把洛阳花事繁荣之时,人赏花、花悦人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洛阳春日最繁华,
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
人将锦绣学群花。
春日洛阳人观赏牡丹是一种风俗,从古至今沿袭不变,并且越来越盛。赏花的时间自花开至花落,大约有20多天。花开之时,也是全城沸腾之日,只有等到牡丹凋谢之后,古城才慢慢趋于平静。
洛阳牡丹之所以成为牡丹之魁,是由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的。洛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为种植牡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欧阳修在他的《洛阳牡丹图》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而民间传说,百色牡丹汇集洛阳的原因,是由于武则天一道圣旨怒贬的结果。据说,武则天做了皇帝之后,一年冬天,她在长安皇宫中饮酒赏雪,突发奇想,命令万花在一夜之间全部开放。醉意朦胧中,她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百花得到皇帝圣旨,不敢违命,第二天一早便破雪绽开。一唯有牡丹桀骛不驯,拒不从命。武则天看后勃然大怒,将牡丹逐出长安,贬至洛阳。
洛阳人把牡丹小心翼翼地植入家中。他们精心施肥浇水,百般怜爱。牡丹不负众望,争展娇容。后来,牡丹就在洛阳扎下了根,家家养,户户传,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多。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品种各异。人们根据颜色、花形、产地、种植世家等特点,冠以许多美好的名字。像“姚黄”、“魏紫”、“潜溪畔”、“鹤翔红”等,都是花中之王。而花红叶绿株大味香的“洛阳红”,被尊为洛阳牡丹王中王,倍受洛阳人的推崇。形姿奇异的“苏家红”,以繁多的千叶花瓣,赢得众人的青睐。它初开时呈赤红色,随着花瓣的舒展,颜色由深到浅,转而变为娇嫩的粉红牡丹。特别令人喜爱的是,“苏家红”盛开的时候,花瓣边缘色淡,瓣根色浓,由浅及深,似画家均匀涂抹一般,人们都称它为花王二世。像平头的“左花”、大如盘的“魏紫”、桔红的“牛花”,依次被称为花王三世、四世和五世。近年来,又有许多牡丹优秀品种不断问世,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自1983年洛阳举办首届牡丹花会以来,一年一度的牡丹盛会,使四月的洛阳更是热闹非凡。置身在花的海洋中,游客们心旷神恰,如痴如醉。艺术家们灵感信出,文采飞溢。有这样美丽的牡丹城,有这样富丽堂皇花团锦簇的牡丹国,谁不愿千里迢迢来此体验花俗的乐趣,品味一下洛阳牡丹的芳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