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史可法事迹简介100字

史可法事迹简介100字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当时正值夏天,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史可法殉国后,南明赠谥“忠靖”。清乾隆三十七年,清廷赠史可法谥“忠正”。 史可法,开封府祥符县人,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扩展资料: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 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降清,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 。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 四月十九日,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在他死后,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 四二十一日,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投降,随即奉多铎之命于二十四日参加攻取扬州。扬州城里只有总兵刘肇基部和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 由于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扬总督卫胤文,遭到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城,两人的意思却是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投降清朝。 史可法毅然说道:“这是我殉国的地方,你们打算做什么,如何想要富贵,请你们自便。”李栖凤、高歧凤见无机可乘,于四月二十二日率领所部并勾结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被擒住后,史可法拒绝投降而被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可法

2,史可法的主要事迹!要简洁

主要就是和清军在扬州打了一战,清军破城后屠杀了几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弘光元年(1645)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命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史可法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呕血而死,全军投降清朝;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军的进攻。   当年五月十日,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满洲建虏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众将拦住。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

3,岳飞 文天祥 史可法 的精神一样强大?

康熙都说,四镇多异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清军入关南下,明朝各镇总兵均临难心变,唯有郑成功固守厦门、金门,又挥师北伐,震动东南;下联的意思是:随着清军推进,南明诸王相继覆亡,郑成功仍坚持反清复明,并东征台湾以为据点。明末汉奸太多,没有宋朝抗元那么气节,第一汉奸范文程,说自己身在清朝,心在明朝。为清朝出谋划策出了不少力,还说这样话。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最有气节的。清朝是和万年亲、赔万年款、割万里地、屠万亿民、天子弃国门,君王万里遁。,形成鲜明对比

4,像文天祥一样有骨气正确对待生死的历代名人志士有哪些?

陆秀夫,张世杰,史可法,岳飞等等。
陆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崖山海战兵败,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太傅,枢密副使,封越国公。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先后拥立南宋二帝,誓不降元,最终兵败崖山海战,因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祖籍北京大兴县,河南开封祥符县人。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史可法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后转平各地叛乱。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明福王(弘光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尸体不知下落。
史可法死后,扬州梅花岭一带有许多号称是史可法的军队,所以当时有史可法未死的说法。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清高宗追谥为"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5,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梅花岭记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扬州城)被清兵围困,情势危急。以宰相身份在扬州督师的忠烈公史可法知道局势已不可能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我已立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但在危急时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死去,谁能帮助我在城破时成就这一大节?”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现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公大喜,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可因同姓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上我家的家谱,列入她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被攻陷,忠烈公就拔出刀来要自刎。众将领果然争上前来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公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涕泪迸落,不有举刀,于是被众将领拥护前行。到小东门时,清兵已如密林般来到。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和刘都督肇基等将领都英勇牺牲。忠烈公就怒目瞪视敌人说:“我是大明的史阁部!”接着就被俘押到南门,和硕亲王用“先生”的名称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公大骂而死。当初,史忠烈公曾有遗嘱:“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史德威寻求史公的尸骨,不能得到,就用他的衣冠来代替,把他葬埋在梅花岭上。
也有人这么说:“当江都城被攻破的时候,有人曾亲眼看见史公穿着青衣服,戴着乌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投入长江死去,并未曾死在城中。”自从有了这种传言,长江南北,就都说史公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清义军大规模兴起,都假托史忠烈的名号来号召群众,就如同陈涉起义假托项燕的名号一样。吴中的孙公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送到南京。任七省经略的洪承畴跟他有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洪承畴听了非常羞怒,急忙叫部下把他赶出去杀掉
唉!有些成神仙的荒诞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为悟透了“大光明法”,灵魂脱离躯体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未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世代相传的立身准则,他们的凛然正气磅礴浩大,永远存留于天地之间,何必要问他们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在世为人的真象呢?那些关于他们成仙成佛的说法,真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拿史忠烈公的遗骨来说吧,已不可找到了,在他殉难百年以后,我登上梅花岭,与朋友们谈起史忠烈公的遗言,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好象亲见当日围城光景似的,这就是忠烈公的音容面目依稀可见,这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成仙成佛,更何况冒他未死的名号呢?

6,探求对明末名将史可法的评价!

史可法(1602—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史》载:他身材矮小,“面黑,目烁烁有光。”自幼好学,顺天府试中第一名秀才。崇祯元年四月中进士,六月任陕西西安府推官,公正廉洁,赈灾救民,赢得好声名。崇祯五年入朝任户部主事,为官清正,办事干练,声名大噪。弘光政权建立,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在历史上,他被高度赞美,被视为与岳飞、文天祥一样的爱国英雄、民族英雄。之所以如此,当然不是因他有 17 年镇压农民起义的经历,而是因为他的坚守扬州,直至城破身亡。  当时的南明小朝廷,勾心斗角,气息奄奄,大数已尽,并无什么太出色的人物,这使主政清王朝的多尔衮对史可法极为重视,并一再对他招降。虽他予以拒绝,表示他要“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但对清兵入关,打下北京,赶走李自成,却也感恩图报,顶礼加额,称之为“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赶走逆贼”,并提出联合起来,“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首”。就是说,他心里想的,只是借清兵之力灭李自成,尔后划江而治,根本没想着收复失土。  及至马士英等人对他排挤,把他挤出南京,要他到 扬州督师,以协调江北四镇的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和黄得功,他还以为这样一来,恰可实现他的主张,即战于江北以守江南。但史可法并不具有军事才干,根本节制不了这些骄兵悍将,所以,当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多铎率大军逼近扬州,虽然他发出紧急檄文,要各镇集中,守卫扬州,但几天过去,却无人听命前来。更要命的,是他们其中的一些人,于此期间,已改旗易帜,听命新主。  扬州兵力单薄,抵挡不住抗不过声势浩大的压境清兵,危如累卵,危在旦夕,对此,史可法看得极其清楚。  他给夫人的信中写道: “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又说:“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  他对总兵李凤和监军高歧凤要带兵马出城降清,不加阻挡,反而说:“此吾之死所,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对此,他的说法是,若加禁止,恐生内变。大敌当前,如此放纵,扬州城更加虚弱,不堪一击了。  围城之际,多铎对他招降 5 次之多,史可法一概拒绝, “城亡我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  史可法要与扬州共存亡,这意味着,百万军民,也得与扬州共存亡。  力量悬殊,扬州军民奋力守城。四月二十四日,在大炮的轰击下,一处处城墙轰然倒塌,大批清军汹涌而入。  清军占领了扬州,为了报复,多铎下令,烧杀抢掠持续十天。虽然史可法曾经提出:“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但多铎岂会听他的。一时间,扬州变成了屠场,“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或百余人……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血腥恶臭全城弥漫,“城中积尸如乱麻”。至五月二日,被屠杀者,“前后约计八十万余。”只有极少的人或早先外逃,或就地深藏,免于死难。其间,一些女子,为了活命,甚至精心梳妆打扮,向清兵献媚,受尽屈辱蹂躏后,又被带走,甚至被送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宁古塔或蒙古,苦寒冷冻,永无返乡之日。  这就是“扬州十日”!这是一段让人五脏欲裂的历史,这是一段扬州军民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历史,这也是让人对史可法所作抉择大为不解的一段历史!  扬州必定不守,对此,史可法心里全然有数,但他却一方面是任由一些将领带军队出城降清,另一方面却要留下的军民严防死守,他的这种作法,何其矛盾。  史可法明知他必死无疑,但为何在城破之时才觅死觅活?也许如下的说法太过残酷:若史可法死意已决,何不早些对自己下手?若此,或许扬州军民可以逃过一大浩劫。  扬州一役,史可法固然显示了他的壮烈,史可法固然以殉难显示出了他对南明小王朝的无比忠诚,但要知,在这背后,可是让八十万之众为其为南明小朝廷作了陪葬!  这让人想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他兵败之后,并不是就不可以逃生,并不是就不可以重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他没有作这种选择,而是自刎而死,且让一个他过去的熟人拿他的头颅去刘邦处请赏。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看到大势已去,不想继续让人们流血丧命,特别是不想让他的江东父老子弟们再倒在血泊之中。他是很明智很识大局的。难怪后人要这样赞美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可法对他的身后事有所安排。他在给多铎的信中明确写道:他死后,“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于愿足矣!”他在意的是他的皇帝,他不在意的是他治下百姓的生命!  史可法的衣冠墓在扬州城外梅花岭,称“史忠正公墓”。但可知,这“忠正”二字,可是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正月乾隆对他的追谥。虽然史可法尽可受此,但当我们以此来追思他的得失时,不是也别有滋味入心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