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地质工会工作
- 2,地质“三光荣”精神的提出过程
- 3,着力建设以“三光荣”精神为特色的地勘文化
- 4,谁知道地质“三光荣”、“四特别”提出的背景、缘由?
- 5,地质“三光荣”精神的面临困难
- 6,对地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设想与思考
- 7,以“三光荣”精神为出发点 探讨地矿行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 8,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任领导
- 9,怎么了解历史?
- 10,地质三光荣!!!
- 11,地质科普演讲
1,如何做好新常态下的地质工会工作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面对形势的变化,地勘系统或地勘单位如何因势而动,主动作为?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地质找矿工作具有超前性,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但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从矿产勘查方面来看,应当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油气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
近两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对于地勘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对地质找矿前景不看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矿业出现大幅调整,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目标矿投入生产,少则七八年,多则二三十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那将来就无矿可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持续供给,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尤其是提供油气资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虽然目前油价等一些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久持续。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实际上,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领导介绍,尽管近几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矿业形势的变化,社会资本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有所减少,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从总体上说始终没有缩减。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但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旨在推动能源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于去年出台,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比如,我国的能源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力度。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现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我国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例如,发改委明确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严格控制煤炭勘查项目的数量;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因此,从矿产勘查来说,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
其次,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服务民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长,这些都拉动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财政地矿专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相对于矿产勘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的始终,而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前几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质工作体制及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除了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将地勘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看中的正是他们可以充当政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的技术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这种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出“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梦”建设、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事实上,从最近各省相继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来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克服困难、做大做强的好点子。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实施“两大工程”,做好“六项服务”,即实施好资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质环境安全两大工程,积极做好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术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为防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为民生服务。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线路勘察)四大支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以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质量效益型、智能专业型转轨来提升竞争能力;以追求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红利来打造适应新的支撑发展动力;以借助改革开放、倚重市场机制的手段来激发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矿局则提出,除了继续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外,要加强旅游地质,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辟新的战略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什么有利于单位创业、职工增收就发展什么”等等。
第四,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的风险很大。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再加上95%的高风险,一般企业很难承受。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的。通过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找矿企业(或叫初级勘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也分摊了风险。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风险勘查融资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找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针对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产勘查面前,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的情况,作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的情况下的一种补位,国家和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解决地勘投资不足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风险勘查融资已向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我国地勘单位事业改革即将完成,转企的地勘单位已经明确并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同时,熟悉矿产勘查规律、善于风险管理的矿产勘查公司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比如,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师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探索建设我国的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风险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如期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地勘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要系统地收集、总结与提炼近年来各地地勘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对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勘单位事业改革的进程、效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就地勘单位改革进行过一些调研,并设计过一些整体的方案,提出过诸如探者有其权、探矿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对实施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采取各种鼓励与优惠政策。但囿于地勘单位早已实施属地化管理,各地难以形成共识,加之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非一个部门所能包揽,最终难以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同样是事业单位,但与一般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相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另一方面,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应当多借鉴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但我们不仅要让地质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应当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激励,努力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矿行业职工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沟野外、戈壁沙漠,不仅找到了一座座大矿富矿,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即使是在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业举步维艰的那段岁月里,地勘人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一路蹒跚地走了过来。实践证明,正是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地矿文化发生了作用,并且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矿人,并且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地质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比如,地勘行业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他们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比如,我们行业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丰富其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只单纯地讲精神而不讲物质显然是片面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社会的和谐梦,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梦。对于地矿行业来说,弘扬“三光荣”或“四特别”精神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广大地质工作者永远忍受“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贫与无奈,而是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实现找到大矿的梦,实现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梦,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实现地质职工家庭和个人幸福的梦。
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肯定年轻一代对于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物质财富的基本要求与正当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通过政策设计、做大做强地勘经济等办法来增强地勘行业的经济实力,改善地质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提高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家属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让地质工作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第七,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地勘行业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宣传报道自身的优势,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动为自己赢得市场和机会。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长期处在“国家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面下达地质工作任务,地勘单位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撰写地质报告交给国家,整个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很有一番“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勘行业都觉得无需宣传与推广自己,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市场不相信眼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即需求驱动。地质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为需求者或客户服务的,并从客户那里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补偿,然后实现再投入,从而保证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之后,根据“两个更加”即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地勘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地勘行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实力比拼,并逐步意识到,要在市场中克敌制胜,除了吃苦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外,还要重视塑造本行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年来,地勘行业和媒体密切配合,发现并树立了一批英雄集体、先进典型与典型人物,像全国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七队,还有物探专家杨衍忠、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等等。通过宣传报道,进一步弘扬了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地勘职工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孤独、勇于牺牲的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尽管如此,我们也毋须讳言,与其他行业或产业比较,地勘行业的宣传报道与品牌推广意识还有很大的距离。有不少地勘单位的领导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单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诀就是埋头苦干、只干不说或多干少说;有些人则认为,单位搞宣传报道无非就是为某些领导脸上贴金,是哗众取宠;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单位本来安安静静的,虽不是太富余,但小日子也过得去,经媒体一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注意,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可能也有极少数单位的领导心里本来有个“小九九”,干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儿,你一宣传报道,岂不把他们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说不准就把工商、税务、审计、纪检都引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业特点与实际的法规、制度、标准、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法规、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财经纪律会进一步严格,靠“低调”与沉默恐怕会无济与事,而且可能因为宣传、推广缺位,无法互通互联而错失很多发展的良机。我们认为,地勘行业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勘单位,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精神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面宣传报道地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观念前卫、思想解放、技术精良、业务精湛、熟悉市场、热爱生活等风貌,塑造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现代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增强单位的品牌意识或广告意识,从品牌和广告中推销自己,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
2,地质“三光荣”精神的提出过程
“三光荣”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它既是地质系统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又给后来地质地勘系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光荣”对于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推动地勘文化建设,促进地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高度概括为“光荣在于奉献”并为地质工作者题词:“献身地质事业无上光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跃的今天,“三光荣”依然是搞好地质找矿工作的“三大法宝”、“地质之魂”,是广大地质找矿工作者为实现地勘单位又好又快发展而无私奉献、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3,着力建设以“三光荣”精神为特色的地勘文化
陈建农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西安 710054)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地勘文化的含义和作用,阐述“三光荣”精神在建设地勘文化中的地位;描述了10多年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加强地勘文化建设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成绩;论述了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心态层在地勘文化建设中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三光荣”精神 地勘文化 建设 所谓地勘文化,是地勘单位的科学技术意义、经济意义和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意义的综合表现形式,是指已形成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在人群中和社会上发生了文化的影响,是渗透在地勘单位一切活动之中的意识形态。它不是指知识修养,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不是利益,而是对利益的心态;不是科学技术,而是对科学技术不断地追求;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体现的为人处世的哲学。地勘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心态等四个层面,四位一体。 对地勘单位来说,信誉、业绩、社会的认知度等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地勘文化对这一无形资产的形成起着引领作用。地勘单位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包括地调科研工作的创新、科技转化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这是社会前进和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地勘文化在其中又发挥着推动作用,而“三光荣”精神在地勘文化中发挥着不替代的作用。 地勘文化建设内容体现在以人为本,以提升和创新理念为重点,以国家需求为中心,努力服务于社会,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培养职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提高团队的凝聚力。鼓励积极竞争和大胆创新,注重社会信誉和单位知名度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事业环境。近年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西安中心)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发扬传统的“三光荣”精神和学习李向同志为重点,坚持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建设队伍、以文化推动事业发展,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进取的文化局面,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 丰富的物质条件是建设地勘文化的基础 地勘文化的物质层也叫地勘物质文化,它是指由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地勘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精神层面价值观的形成,又要重视物质生活层面的满足。可以说,倘若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建设一流的地勘文化就是一句空话。以20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的发展状况为例,一个单位没有工作任务,经济基础薄弱,职工分流下岗,生活难以为继,如何建立精神层面的共同价值和行为准则?从哲学角度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把单位发展好,就要高度重视物质生活的建设,重视“硬件”,为地勘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安中心工作在广袤的西北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它是我国能源、资源地质调查的重点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在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实力很强的地勘单位都来到这块热土,寻求快速发展的道路。在难得的机遇和激烈的竞争中,不进即退,进得慢也是退。10多年来,全中心上下团结一致、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将快速发展作为中心的头等大事,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统一全中心职工的思想,确立了“建设一流地质调查中心”的目标,形成了拼搏向上的环境氛围,把业务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中心的综合竞争能力。坚持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加强业务结构调整,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服务体系,在发展中解决矛盾问题,经济基础日益坚实,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广大职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在发展中大幅提高。每年除用于文明单位建设的经费外,专项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都在30万元以上。这些工作都为地勘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十二五”,中心制定出了新的发展目标,现在全员上下正为了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2 发扬“三光荣”精神是地勘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地勘文化的行为层面又称为地勘行为文化,是员工在地调科研、科技开发和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地勘工作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折射出一个地勘单位的价值观。在地勘文化精神层面上,“三光荣”精神集中体现和代表了地勘人的工作追求、精神境界、高尚情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三光荣”精神,努力营造团结向上、融洽协作的氛围,持续提升地勘单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三光荣”精神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它既是地质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又为后来地质地勘系统的思想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30年的实践证明,“三光荣”精神对于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推动地勘文化建设,促进地勘事业的持续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之魂”,是地勘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体现了奉献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热爱地质事业,献身地质工作。“以艰苦奋斗为荣”体现了创业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正视地质工作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在物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在劳动态度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进取精神上要奋发向上,勇于改革探索;在品格上要提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以找矿立功为荣”体现了奋斗目标,为国家和人民找大矿、找富矿,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 地调科研工作水平决定着地质事业单位的地位和命运,建设一流的地质调查中心就要有一流的人才和水平。如何提高地调科研能力和水平?我们认为,一要认真贯彻执行部局地质调查工作标准、规范等有关规定,规范管理、强化落实。对设计质量、设计方案审查、重大技术方案论证审核校对等关键工作环节实行严格控制,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确保项目全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地质调查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二要坚持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和服务,坚持质量信息反馈、监督与分析,保证项目质量进一步提高。三要加强各专业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始终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人员培训、技术提高、设备更新,不但使职工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要做好新员工培训。每年新进人员报到后,要进行统一岗位培训,系统将单位的情况作一介绍,让他们对即将服务的单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出要求。五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网站、宣传栏和报纸对单位取得成绩、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利用办公场所、荣誉室悬挂锦旗、奖牌和展板,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西安中心善于抓住大事件,开展大活动,以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先后开展了庆祝建国60周年、庆祝建党90周年、庆祝中心成立50周年等活动。开辟宣传栏、开办《西北地质调查》报、建立了文化走廊、不断更新完善局域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爱国爱党热情,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为“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募捐、提供技术帮扶、爱心助学、支援贫困地区建设等工作,增强了团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中心成立50周年活动中,我们以制作宣传片、成果展板、编辑中心画册和文艺演出为切入点,营造出了以弘扬“三光荣”精神为主线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提升了职工对“勇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李向精神的进一步认知。“高山探宝、荒漠寻源、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关注环境、确保安全”的管理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当前,从社会环境看,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手机、电脑普及,出门有汽车,上班有空调,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优越的今天,特别是80后由父母及长辈一手呵护长大的独生子女,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优越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样也给他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地勘行业这一迎着晨曦出发,顶着晚霞归宿的工作环境及苦、累、脏、险的职业,不再是年青一代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的坚守。因为人们深知: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孤独,选择了聚少离多,选择了放弃优越物质生活条件。“三光荣”这个由地质行业部门提出的曾被社会推崇和赞誉的择业理念正逐渐被淡化或遗忘。这些给我们弘扬“三光荣”精神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地质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形成新时期全新的地勘文化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改善环境,加强地质调查装备建设,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干事业、干成事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创造创新活力。要把“三光荣”精神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创建、文化建设等先进单位创建评比活动中,形成共同追求“三光荣”精神的强大合力。 3 制度建设是地勘文化建设的载体 地勘文化的制度层是人与物、人与单位运行制度的结合部分,是精神与物质的中介。它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同时也为实现单位目标对职工行为给予一定的限制性、规范性,使单位在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中心已形成了包括地质调查、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党务管理、科技开发和“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在内的一整套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党政互动、运行规范的决策体系;形成了以职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参与模式,作为与职工开展沟通的重要渠道,坚持召开年度职工代表大会,商讨发展大计、基地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尊重职工决定。还采取召开职工代表座谈会、中心工作情况通报会和离退休人员茶话会等形式与职工开展交流,凝心聚力,共促发展。开展年终中层以上干部述职述廉工作,加强对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更好体现科学发展”活动,动员广大职工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提高了全中心职工发展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达成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一流地质调查中心”的共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工作由职工评价,达到了增强团结、统一认识、明确方向、鼓舞士气的效果。 4 为职工谋福利是地勘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地勘文化的心态层又叫地勘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在整个地勘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包括地勘单位精神、哲学、道德、价值观、风貌等内容,是地勘意识形态的总和。地勘单位精神是全体或多数职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它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反映地勘单位的特色,与单位工作不可分割,且鲜明地揭示地勘单位宗旨和发展方向,具有时代性。当代地勘单位价值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在满足职工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近年来,西安中心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职工收入逐年大幅增加,职工住房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制定出多种措施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加大投入对办公大楼和原有住宅楼进行了维修改造,办公大院和家属院实现了亮化、美化、硬化,面貌焕然一新,安放了健身器材,在醒目位置安放有关安全、健康的提示牌。在离退休职工活动室开辟学习娱乐场所在大楼内建立起了文化长廊,丰富了办公场所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地勘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职工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职工文体活动多年坚持不懈,从文艺演出、拓展训练、篮球赛、乒乓球赛、书画摄影展到趣味运动会、迎新春团拜会等一系列活动,支持鼓励离退休人员成立合唱队和舞蹈队,不但活跃了职工生活而且增进了职工沟通了解,锻炼了体魄,陶冶了情操,焕发了热情。我们始终开展“五坚持”,即坚持看望生病住院职工,坚持慰问新婚丧事职工;坚持春节前走访老职工和困难职工,把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上;坚持开展职工生日慰问活动;坚持慰问野外一线职工。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办实事,让职工得实惠,促进了思想和队伍稳定,促进了和谐单位建设。 10多年来,我们以文化建设推动事业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时获得陕西省“优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项,取得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成果。自2001年以来,连续11年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先进单位;2006年被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被陕西省委科技工委授予“民主管理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2010年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4,谁知道地质“三光荣”、“四特别”提出的背景、缘由?
地矿行业“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
“三光荣”是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来的。它既是地矿系统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又是为后来地矿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5,地质“三光荣”精神的面临困难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找矿工作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手机、电脑普及,出门有汽车,上班有空调,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优越的今天,特别是“80后”由父母及长辈一手呵护长大的独生子女,他们充分享受到了祖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优越的环境和充足的物质文化条件,社会给了他们太多的物质及精神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同样也给他们提供了太多的选择职业的机会,地勘行业这一迎着晨曦出发,顶着晚霞归宿的工作环境及苦、累、脏、险的职业,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执着如一的坚守。因为人们深知: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与孤独,选择了聚少离多,选择了放弃优越物质生活条件。“三光荣”这个由地质行业部门提出的曾被社会推崇和赞誉的择业理念正逐渐被淡化或遗忘。在地勘单位中听到的“工作苦”、“待遇偏低”的抱怨之声绝非个别杂音,年轻人向往从政及银行、电力等高待遇、高福利行业的热度不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也时有发生。一边是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强大,资源的不断紧缺对地质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一边是年青一代对地质找矿工作这一艰苦行业的冷漠与热情的锐减,两者之间的反差在现代地勘单位反映的尤其明显。
6,对地质图书馆文化建设的设想与思考
顾晓华 杨家才 赵可录 陈杰 谭正敏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中国地质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学文献机构,正在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地学文献中心和数字图书信息中心阔步迈进。发展和建设适应时代和任务要求的图书馆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地质图书馆 文化建设 设想与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国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没有了“魂”与“神”,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单位、个人,便缺少了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对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文化的定位和作用推到了新高度,也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学文献机构,正在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地学文献中心和数字图书信息中心阔步迈进。发展和建设适应时代和任务要求的图书馆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 传承创新,培育文化强馆新理念 中国地质图书馆创立近百年,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一直以来,图书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融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结合,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独特魅力融入各项工作中,不断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要做大做强地学文献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培育先进的图书馆文化。 1.1 培育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国家地学中心图书馆和行业总书库,肩负着地学文献的收藏、加工和开发工作,并开展相关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地学文献信息服务,既是国家地学公益性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推动地学科技创新、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支撑。1925年翁文灏先生提出“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的办馆宗旨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训。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图书馆人将传承馆训与弘扬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有机融合,精炼出具有独特内涵的地质图书馆文化,相继推出了“爱馆、敬业、图新、奉献”的图书馆精神,“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2013年在《中国地质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又提出今后的工作目标,即:建设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符合图书馆特点的专业图书馆文化,使全馆职工潜能得到挖掘、热情得到激发、才智得到发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塑造一支具有团队整体意识、改革创新理念、进取奉献精神的职工队伍;形成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图书馆精神,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在国土资源和地质调查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为地学文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风雨百年、励精图治,图书馆在传承中不断融汇新的时代精神,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着力深化拓展服务模式,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服务的组织管理者,大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在地学文献事业乃至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确定原则,保证健康发展 得力的文化建设必然会促进积极向上的、趋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产生,从而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正确的原则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好“地学知识宝库,地质文化殿堂”作用的有力保证。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继承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等优良传统,紧紧围绕“事业立馆、业务兴馆、文化强馆”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构建地学文献资源服务保障体系为抓手,全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人文型的专业数字化图书馆,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先进的文化引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各项工作,为服务地质调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不断满足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贴近职工群众和工作实际,因地因时制宜,确保图书馆文化建设有实际效果、有陶冶作用、有进步表现。 三是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既突出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又要将图书馆文化与地学文化有机结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提升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处室负责人要全力投入,当好排头兵;广大职工要积极参与,当好主力军。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传承靠大家的浓厚氛围。 2 开拓思路,构建文化强馆大格局 图书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升物质文化、推进行为文化、规范制度文化、培育精神文化。四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不可分割。 2.1 提升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文化,是为读者服务、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提升物质文化,主要是运用物质形象建设手段,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和环境,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统一图书馆馆标、馆歌、徽章等多种标识。 (2)规范图书馆办公设备、办公器具,统一铭牌、宣传标牌、提示牌的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规范各处室简称。 (3)推行办公场所规范管理。在图书馆公共场所、办公室、楼道、会议室等处,悬挂反映图书馆理念的牌匾、图板,并做好图书馆及其产品的宣传,打造图书馆品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4)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建好阅览室、馆史展厅、科普展厅、职工活动中心和书吧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现有场馆的功能作用。 2.2 推进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的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折射。推进行为文化,主要是树立先进、正确的服务观,塑造良好服务形象,创出图书馆服务品牌。其主要内容包括: (1)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规范,培养热情待人接物的习惯,使其文明程度普遍提高。规范礼仪、仪式和活动服务用语,引导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和自身形象。 (2)制作发放服务手册,印制办公咨询电话、政策问答、常用办事指南等内容。面向读者建立办公服务索引标牌,印上图书馆处室分布、办事流程、办公人员联系方式等信息。 (3)建立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系统,监督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 (4)加强环境建设,推进工作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现代化,保持图书馆大楼内外卫生整洁、楼前楼后干净、有序。培养职工节能环保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2.3 规范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图书馆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也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行为。规范制度文化,主要是导入图书馆文化理念,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使之导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从而有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 (1)修订完善图书馆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抓好系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2)制定《图书馆职工手册》,健全融制度文化理念于其中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保密守纪、教育培训、廉洁从业、党群组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 (3)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管理创新和管理效益最佳化,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与工作环境,不断提高科学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4)将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内部行政管理制度中,使工作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内化为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形成具有图书馆特色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 2.4 培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对图书馆精神、价值观、管理理念以及标语口号和对外宣传用语的确定,并使之成为规范职工行为的信念和准则。培育精神文化,主要是挖掘和弘扬图书馆精神内涵,形成全馆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 (1)挖掘形成图书馆精神内涵,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和理念,规范精神文化用语,印制《图书馆职工文明手册》。 (2)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做重品行、守诚信、讲操守的模范。树立先进典型,评选文明处室、文明职工。加强对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法纪教育,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职工队伍,为图书馆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3)抓好图书馆网站、刊物、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建设,形成浓厚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氛围。打造文化精品,建实建强国土资源与地学科普基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普文化精品,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4)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为国土资源和地调系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开展文化论坛和文化沙龙等活动,促进地勘行业系统内部的文化交流,提升地质人的文化内涵。 3 加强保障,唱响文化强馆主旋律 优秀文化是图书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图书馆员的思想阵地,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保障体系,统筹部署、分步推进。 3.1 分步骤实施,确保工作实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一阶段要广泛进行思想动员,组织全体馆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部、局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激发大家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自觉性。按照《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部署,统一思想,不断深化认识,发挥干部职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全面推进,力求实效。推进精细化管理,规范行为养成,增强图书馆管理效能,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要完成“三个规范”,抓住“两个重点”,做到“两个争创”,实现“一个目标”。“三个规范”即完成图书馆标识规范、行为规范、理念规范工作,全面优化图书馆形象、品牌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两个重点”即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行为养成。“两个争创”即争创文明处室、争创文明职工。“一个目标”即提升服务水平,做大做强地学文献事业。 (3)提炼升华,展示形象。对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提炼形成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大力展示图书馆形象与魅力,提升影响力。做好图书馆文化建设成果的总结宣传工作。 (4)健全制度,形成机制。形成图书馆文化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健全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形成图书馆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执行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形象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不断发展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2 完善保障体系,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积极的文化理念,是凝聚力之基、战斗力之根、发展力之源,是一个单位最重要的软实力。切忌“一阵风”,更不能流于形式、醉心活动图热闹,要确保文化建设工作实效性,使其切实成为图书馆事业大力发展的思想保障和支撑。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图书馆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按照分管职责落实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建设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工作。通过统筹协调、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形成全馆上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2)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图书馆整体工作计划统筹考虑,重点列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标准,并明确落实文化建设各项内容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有序推进。要围绕中心工作,将其融入图书馆建设的全过程,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发挥文化对工作大局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3)加强协调,形成氛围。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参与文化建设,各处室要切实负起责任,财务部门要积极筹集和统筹安排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软、硬件环境,以及购置各类宣传设备,举办各种交流展示等相关活动,确保各项文化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和谐共建、协调一致、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7,以“三光荣”精神为出发点 探讨地矿行业的廉政文化建设
马微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廉政建设是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廉政建设也呈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性的特点。在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地矿行业应当以“三光荣”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地矿行业整体廉政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对当前地矿行业“三光荣”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探寻“三光荣”精神如何在其廉政建设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关键词 地矿行业 “三光荣”精神 廉政建设 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制度性腐败。但我国又是一个封建统治长达经历了2000余年之久的国家,创造并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国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其封建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在我国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封建主义的等级观念、“皇权至上”的官本位思想、任人唯亲的封建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封建思想遗毒不会立即消失,还会长期存在,并发生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变革。在新旧体制交错过程中,一些新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人们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但与之相应的制度规范和防范机制总是被动和滞后的,常常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政治系统调控机制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给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条件下的不规则竞争,也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增强了人们的交换观念、物质利益观念。一些党员干部迷信崇拜金钱,把享乐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贪污挪用公款、索贿受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终掉进了腐败黑洞不能自拔。近年来,从诸多媒体报道可见各级领导干部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对党和国家构成了巨大危害。当前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是公共资源配置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也是腐败易发高发的领域。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地矿行业也面临着众多的新问题,同时也对自身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廉政建设?如何才能探索到新时期地矿行业廉政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在解答这些关键问题的过程中,作为“地质之魂”的“三光荣”精神给了我们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以此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矿行业的顺利进行。 1 “三光荣”精神的内涵和特点 作为地矿行业的核心,“三光荣”精神是地矿人在长期的艰苦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成为地矿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主人翁”精神。地矿行业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发扬地质队伍优良传统、促进地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地矿行业文化建设进步的过程中,“三光荣”精神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1 地矿行业 “三光荣”精神的提出 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地矿行业的“三光荣”精神被正式提出。“三光荣”精神的提出不仅仅为地质系统总结了在以往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结晶,同时也为地勘系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1991年初,江泽民同志又把“三光荣”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对其进行了“光荣在于奉献”的总结。江泽民同志为当时的地矿行业及其工作者做出了“献身地质事业无尚光荣”的要求,并成为该行业工作者们建功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动力以及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内,“三光荣”精神依然是当今做好地质找矿工作的“地质之魂”和“三大法宝”,并实现地矿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1.2 地矿行业 “三光荣”精神的基本内涵 “三光荣”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等,其旨在打造一支具有特别战斗力的地质英雄队伍,并能够创造功勋卓著的历史特点,以此来实现“地质之魂”。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地质勘探队伍的第一光荣,其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奉献”。由于找矿工作通常都处于野外,而且流动分散,其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是十分艰苦的,因此,整个地矿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将自身对于事业的追求、目标和理想置于地质找矿工作的落实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牺牲一些关于对文化、物质、娱乐甚至是家人、家庭等方面的满足。以“献身精神”作为地矿人的坚定理想信念,将成为地矿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是“三光荣”精神的核心,以“弘扬创业精神”为地矿行业工作者们弘扬创业精神的实质性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要求地质工作者正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严肃认真地对待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客观环境,一切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充分发扬自身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以艰苦奋斗为荣”精神的内涵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艰苦奋斗包括在物质生活上的要有“三光荣”的精神,即要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勤俭、艰苦朴素。其次,主要指的是要有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第三,是指要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奋发向上,实践自身的进取精神。第四,在品格风貌上要有高尚情操、先人后己、廉洁奉公。“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在我国地质事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克服了地矿行业发展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也打造了一批能够吃苦、能够奉献和忍耐的地矿队伍。 属于第三光荣的“以找矿立功为荣”,是“三光荣”精神当中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各个地质单位应当以“找矿立功”为奋斗目标,并成为整个地矿行业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矿产资源。地质找矿工作的根本是为了取得地质找矿成果,这是由地质找矿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只有地质工作者能够以“多找矿、找好矿”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和神圣使命,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矿产资源储量,为地质工作的发展贡献力量。 2 “三光荣”精神在地矿行业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是我国新历史时期更好地推进地矿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社会也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因而,“三光荣”精神在整个地矿行业的廉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1 “三光荣”精神在地矿行业及其廉政建设中的困境 随着现代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厚,尤其是享受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充足的物质文化条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对于具有艰苦环境的地质地矿行业的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这造成了地矿行业的择业困难。“三光荣”精神所推崇的择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也正在被逐渐地遗忘和淡化。由于“工作苦”、“待遇偏低”等工作特征,人们对于地质行业的热情有所降低,甚至在有些岗位还出现了贪污、腐败等现象。 2.2 “三光荣”精神在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弘扬“三光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内,推进地矿行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在巩固地质队伍团结奋斗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共同的思想基础。 2.2.1 建立廉政激励机制 倡导“三光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日常管理中所体现的主流价值是地矿行业建立廉政激励机制的重要方式。“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将成为建立以“三光荣”精神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强大合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三光荣”精神纳入我国精神文明创建、党建以及整个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来,形成全行业上下的激励机制,共同追求“三光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2.2 建立典型的带动作用 弘扬“三光荣”精神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同时,要保证地矿行业的廉政建设也与先进典型的事例及其精神密不可分。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发挥地矿行业内的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三光荣”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先进性建设,注重发挥老典型的精神感染作用。以此来增强地矿行业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自觉做到为党分忧、为民奉献、为国尽责。同时,良好的时代典型的带动作用将让广大地矿员工作者有了学习的榜样,从先进典型中汲取力量,并能够见贤思齐,赶超目标等。 3 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系统廉政制度建设 目前,土地整治领域正成为国土资源领域腐败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在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工程施工、竣工验收、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等环节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有蜕变为“民怨工程”或“腐败工程”的风险。为进一步把土地整治这一利国惠民的好事做好,加强土地整治领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3.1 加强制度贯彻落实机制的建设 针对目前有些制度执行难的现象,国土资源系统在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的进程中,要着力加强制度的运行机制建设,建立贯彻落实制度的责任制,完善以自查自纠、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及其运作程序和规范,真正把制度要求转化为自律要求,把外在的制约转化为内在的自觉,真正推动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3.2 建立制度运行反馈评价机制 反馈评价机制在制度体系建设中极为重要,它在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延伸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进一步补充、完善制度的主要依据,是检验制度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和掌握制度执行效果的重要途径。建立制度运行情况的反馈评价机制,需要通过专项调查研究、民意测验、座谈以及对反腐倡廉综合信息的归纳分析,及时了解掌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本身的缺陷,适时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结合新的实际,不断推出新的更趋完善的制度。 3.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是推进国土资源系统制度反腐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政务公开工作,让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建立法规制度建设和重大决策群众讨论论证、民主听证制度,完善民主决策、民主评议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发言权、决策权和评议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督效力。通过E-mail、短信平台、举报电话等现代信息技术,调动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能全方位、高效能地提高监督力度和效果。 3.4 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和激励机制 推行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制度。对落实目标责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勤政廉政、评先入党干部人事工作纪律、重大事项申报、个人礼品登记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每个干部年度考核,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督促干部廉洁自律。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定期听取单位责任人的汇报,查看责任目标完成的资料和实绩,召开群众评议会议,对单位和责任人分别做出廉政评价,并归入个人廉政档案,作为业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提高规章制度护廉的效能。 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内的廉政建设工作当中,应当总结、提炼、传承、弘扬“三光荣”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当前国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应始终要把“三光荣”精神与土地、矿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完善土地有形市场,使土地、矿业市场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健康发展道路,努力开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吴光.廉政的内涵与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J].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张文驹.探矿企业制度建设中的经济与法理关系[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1):4~13
8,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任领导
孙中义 党委书记 基本情况 :男,中共党员,安徽省池州市人,南开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员。 工作简历: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2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在安徽地矿局332地质队、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工作;1989年10月调入安徽地矿局开发处,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1998年6月任安徽省地质矿产经济开发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9年11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常务副校长;2004年1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合肥工业技术学校校长,主持党政全面工作;2007年2月起任现职。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地质科研、地勘经济和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具有较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主持(课题组长)或参加研究课题20多项,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主编多部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其中《经济法》被评定为省级规划教材。 学术兼职:国家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国土资源部职业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精品课程评审专家成员,《安徽地质》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陈小军 院 长、党委副书记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授。 工作简历:1996年3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工大学(合肥工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副书记。2001年6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2007年3月起任现职。 主要成果:主持、参加研究课题1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学术兼职: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地矿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土资源职工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孔全义 院党委委员、合肥工业技术学校 校长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安徽铜陵人,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 工作简历:1977.10—1984.8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工作;1984.9—1986.7河北地质学院学习;1986.8—2007.2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工作,历任科员、副科长、队长助理、总会计师、副队长等职;2007.3—2013.3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工作,任队长;现任院党委委员、合肥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赵建刚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南京大学矿物岩石专业本科学历,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 工作简历:1973年3月至1997年9月先后在安徽地质实验研究所、安徽地矿局区调队工作,1993年任安徽省地质科研所副所长;1997年9月起先后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现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科研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专业课程建设经验丰富,是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建设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宝石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课程负责人。先后主编出版《宝石鉴定仪器与鉴定方法》、《结晶学与矿物学基础》等教材。 学术兼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等。 崔景茂 副院长 基本情况:男,中共党员,安徽怀远人,副教授。 工作简历: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安徽大学哲学系“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进修结业。1984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安徽地质职工大学教师、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主任、教务科长,2007年12月任教务处处长(副处级),2010年9月任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2013年3月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主要成果: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主编出版《新编公共关系教程教程》、《大学美育》、《大学生必读》3部教材,参编教材8部,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2009年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2010年荣获安徽省教育厅“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称号;2008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学术兼职:安徽省公共关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论证审核委员会委员。 周和平 副院长、工会主席 基本情况:女,中共党员,安徽枞阳人,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历,高级讲师、高级政工师。 工作简历:1996年8月起任合肥工业技术学校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7月起历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党办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外事办主任、党委委员。2013年3月起任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会主席。 主要成果:长期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发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讨》等论文10余篇。
9,怎么了解历史?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了解历史的方法有: 1、联想比较记忆法: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2、规律记忆法:规律记忆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记忆法,它是在找出共性的前提之下,再找出个性,这样常常能起到触类旁通、一石三鸟的作用,还可能帮助你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许多国家发生,但各国的背景有着共同之处,主要的规律就是本国资本主义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封建势力或殖民势力严重地阻碍它的发展。 3、学会阅读:尤其是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方面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取得课堂上的主动权。在课堂上,要知道老师,讲的层次性,针对性的问题。是启发大家,什么内容需要详细的读,反复的思考。在做历史笔记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给历史名词概念人物,所做的补充,要做一个大概的了解,重点知识部分要重点记录。
10,地质三光荣!!!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准备好了吗?也许你会说,我普通的国资学院一名学生,我们能做什么?那些都是地质工作者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你错了!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我发扬三光荣精神的实际行动必将为地质事业设添砖加瓦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光荣”精神是伴随新中国地质找矿工作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地勘行业长期艰苦创业实践的结晶,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留下的光荣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地勘文化精髓。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三光荣”精神,坚持艰苦奋斗,增强使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百折不挠,顽强拼博,为促进我们以后事业的发展创造性好开展工作。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地质找矿工作流动分散,野外作业,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选择了地质找矿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对家庭、亲人以及较高的物质、文化娱乐的牺牲,就是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切。
“以艰苦奋斗为荣”,是可贵的优良品质。艰苦奋斗是地勘单位广大职工的光荣本色。为了寻找矿产资源,他们发扬吃苦耐劳、勇创一流的拼搏精神,靠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以顽强的毅力、朴实的作风,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打造成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地质找矿队伍。
“以找矿立功为荣”,是光荣神圣的使命。地质找矿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地质找矿工作的根本是为了取得地质找矿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为新疆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因此,多找矿、找好矿,是地勘单位的神圣使命和主要任务,是衡量地勘工作贡献大小的主要尺度。
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要有个发展方向,说得朴实点,就是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就已经把地质找矿作为自己的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就像鱼儿爱大海,就像禾苗爱春雨,就像蜜蜂爱鲜花!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我们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好学 敬业。有句口号说得好:现在不积极好学将来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现在好学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学好没一门课,填好每一条路线,作好每一份图件,搞好每一次编录,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古人说: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就是好学,这就是地质人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永无止境追求自我完善。什么是人生价值?在平凡的位置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在思考,许多人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茫。有句广告说得好: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人生进步的动力所在。我不想讲空泛的理论,也没有过高的奢望。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认认真真、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天的事,如果所做的工作能得到一声肯定;尽职尽责、诚心诚意地干好一件件份内份外之事;如果所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大家的一声赞许,就足以使我欣喜万分,就足以使我乐此不疲。这就是我在平凡位置上无怨无悔的动力所在。也许有人会讥笑:真是胸无大志,真是鼠目寸光。我不想反驳,但也不会改变初衷。精神,却感到无比自豪,感到无尚荣光!一个人的价值,靠自己追求实现,靠别人评价衡量。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位置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那么,无数个平凡就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成了非常,就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我们既然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既然以后要投身到地质事业这支队伍里来,就应该不负时代的重托,不负事业的期望,弘扬三光荣精神,现在就做一个积极上进好学的学生,以后做一个爱岗敬业的地质工作者。如果我们能这样,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首往事时,就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终生追求的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而感到无限的荣光!朋友们,奉献是神圣的。伟大的祖国需要我们奉献,火热的生活需要我们奉献;朋友们,凭着岁月赐给我们年轻的臂膀和满腔热情,伸出你年轻的双手吧!让我们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
11,地质科普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弘扬三光荣精神准备好了吗?也许你会说,我们能做什么?那些都是地质工作者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你错了!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我发扬三光荣精神的实际行动必将为地质事业设添砖加瓦而奠定扎实的基础。 “精髓。在找矿产资源, 地质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发现的工作,需要用地质科技理论去逐一认识和揭示地质存在;地质工作是排头兵,在国民经济建设中需要他提供大量的资源保障;地质工作是非常艰苦的工作,许多的工作量必须在崇山峻岭的野外去完成。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们弘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一代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们继承和发扬了这种传统,使我国地质科技研究领先世界水平;使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石油、钢铁、煤炭等矿产资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使我们地质行业内的人们形成热情、豪放、能吃苦、甘于奉献的独特个性。 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地质工作仍需要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多年来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坚持以地质科技普及吸引广大青年学子投身地质事业;以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地质应用型人才;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于吃苦的精神;以强化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培养学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强健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从事地质工作一般人只认识到其艰苦性。在生活和工作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很多人怕艰苦而放弃选择地质专业的学习,使地质院校一些基础性地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地质科技人才十年“断层”。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以后,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顺势抓好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岩石成矿机理与规律、生物的演进过程等知识讲座,来吸引学生的热爱地质科技的兴趣;通过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质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矿产资源,同时,地质工作又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不踏遍青山难有作为。纵览老一辈地质学家哪个不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哪个不是在“山谷的风”的陶冶之下,建树伟业?因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只有献身地质,走进深山、戈壁、海洋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才干,扩大自己的视野。 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风斩浪,走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