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翻译: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原文: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通行本6卷36篇。有梁刘孝标注本。

2,谢太傅盘桓东山的译文

翻译: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本答案仅供参考,有问题私信我 ^-^

3,谢太傅盘桓东山的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4,《世说新语》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朝野"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5,音乐和文学有什么联系吗

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它们亲如兄弟,行同手足。 一、唐诗与音乐 诗歌的创作至唐代达到很高的水平,代表了当时文学艺术的顶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之涣,一代杰出诗人的创作,给后人留下了数万首佳章妙句。 唐人有选词度曲的传统,好的诗作无不被人乐人们争相传唱,所以唐代的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以《竹枝》《浪淘沙》《杨柳枝》等绝句为词的歌曲家喻户晓,李白、白居易、元稹、王之涣、王维、李益等人的诗句更是多为知音者协同作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在音乐与文学两个领域中翱翔的人 音乐爱好者与文学爱好者兼具的大有人在: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鼻祖与先贤。音乐在孔子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在音乐生活中的实践和理论,对后世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会唱歌、弹琴、鼓瑟、击磬、作曲,可以说是一位音乐的通才,他为《诗经》正乐时,能够合着伴奏唱完三百零五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他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就在于他能够不断地学习。 孔子还是一位作曲家。孔子离开卫国之后,本想渡过黄河,去投奔晋国的赵简子。在黄河之滨,他听说赵简子杀了过去帮他从政的两位贤大夫,便打消了去晋的念头,并把对两位被害者的同情,凝聚在一首叫做《陬操》的琴曲中。 扩展资料: 孔子对中国音乐的发展的影响: 首先,孔子把音乐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礼乐对国家来说,是治国平天下的要策,对个人来说,是修身立世的根本。这种思想,贯穿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正统观念中,因而,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由始至终的统治思想。 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觉得,这种教化的作用,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把重乐的观点,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育实践里。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兼顾德、智、体、美的。他所教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第二位。他的门生子路问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位完人。 他回答说:“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廉洁,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在这些之上,再加上礼和乐的修养,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他甚至认为人不学民间歌曲,就象面壁而立的痴人一样,是毫无前途可言的。 他对自己的儿子伯鱼就说过“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他曾经教门徒鼓瑟,从他对子路鼓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价来看,他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他对音乐的推崇,还可以从他的这句名言中体现出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是开始于“诗”、建立于“礼”,而最终完成于“乐”的。也就是认为音乐是人的最高修养。他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工作,是应当给以充分肯定的。 作为一个音乐鉴赏家和评论家,孔子也是空前伟大的。他提出的一系列美学标准和美学命题,不但在当时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今天还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准确把握音乐的实质,并用最准确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他用“洋洋乎,盈耳哉”来描述太师挚演奏音乐的开始部分和《关雎》这首曲子的结束部分。对难得的音乐来讲,他是一个难得的知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著名传说,充分、鲜明地刻画出这位艺术痴人,如何融化在音乐之中,达到一种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甚至因为听觉器官的高度兴奋、高度专注而使其他感官的职能相对退化的地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乐文学

6,为什么说词属于音乐文学?

词为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宴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最初流行于民间,此因该是在隋代已经产生,唐代才开始兴盛起来,繁华的大都市是词发展的社会环境。 词由于配合乐曲的乐句、曲度、节拍,词的句式多为长短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组合的丰富多样,又影响到词的声情风格的变化多样,进而形成不同于诗歌的独特风貌。词的声韵格律也于音乐有关。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不同的要求,词调音乐曲度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词对声律的要求比律诗更细、更严,不仅区分平仄,还要辨四声。词的曲谱大多失传,后人根据前人作品的声律整理出的字句的平仄声韵谱作为填词标准,称为“词谱”。 扩展资料 词为一种以乐为主、依乐谱填词歌唱、字数固定、格律化的长短句抒情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词调。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它标明一首词的乐谱曲调。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依据乐曲对字数、句法、平仄、韵脚作出基本规定。不同词调,意味着乐曲的旋律节拍、声调风格不同。 词调的乐曲有令、引、近、慢等区别。这些都曾是唐代大曲中的一部分。“令”最短,大约起源于唐代大曲中的酒令;“引”为歌唱开始的部分,相当于后来的引子;“近”亦称近拍,是慢曲以后,在又慢渐快的部分所用的曲调;“慢”即慢曲子,指曲调慢长,节奏舒缓的曲子。简单的分,词调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7,世说新语 谢太傅泛海 并,方是什么意思?

雅量第六之二十八、谢太傅盘桓东山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这样,我们还是回去吧。”大家立即响应,掉头返回。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是这一则里的吗?并:都,一起。方:正在。

8,“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中的“方”是什么意思?

1.方 fāng 【动】 象形 例句: 方,并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并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等同;相当 例子: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 比拟例:方丧三年。——《礼记·檀弓》。疏:“谓比方也。” 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 辨别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 占有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通“放”(fàng)。依据;依托 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通“仿”(fǎng)。模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 通“谤”(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子贡方人。——《论语·宪问》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世说新语》 2.方 fāng 【名】 竹木编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方形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聊斋志异·促织》 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 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 地区;地方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贾谊《论积贮疏》 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 方面 指四面 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 指四面,周围,四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 规律;道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指学问。)——《庄子·秋水》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 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韩非子·六反》 品类;类别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礼记》 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 方法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方苞《狱中杂记》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 住室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 姓 3.方 fāng 【形】 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 通“旁”(páng)。遍,广方施象刑惟明。——《书·益稷》 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注:方,大也。 又如:方行(广泛施行) 4.方 fāng 【副】 方才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沈括《梦溪笔谈》 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韩非子》 5.方 fāng 【介】 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at〗 方其盛时必毁。——《素问》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于东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方案 (fāng'àn )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 方便 (fāngbiàn) 便利的 ;适宜的 ;有富余的钱 ;帮忙,照顾 方便面 (fāngbiànmiàn) 一种快餐食品,用开水冲泡即可食用的面条 方步 (fāngbù )大而缓慢的步子 方才(fāngcái) 时间刚过去不久;适才 方册 (fāngcè) 贤事业,俱在方册。——韩愈《与孟尚书书》 方策 (fāngcè) 谋略 典籍 方寸 (fāngcùn) 一寸的平方大小 :心神 方寸已乱 (fāngcùn-yǐluàn) 方寸:指心。谓心情不好,思绪很乱 方法(fāngfǎ) 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 方近 (fāngjìn) 临近;不远的地方 方框 (fāngkuàng) 外形呈正方或长方的框子 方框图 (fāngkuàngtú) 标有正方形、长方形和其它适当的图形以表示某一仪器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和功能的图解——亦称“框图” 方略 (fānglüè) 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 方面 (fāngmiàn) 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9,谢太傅盘桓东山出自论语哪里

不是论语,是世说新语。这个故事属于《世说新语》“雅量”这一门。
原文: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译文: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义庆等人。《世说新语》又名《世语》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10,谢太傅盘桓东山里的谢太傅是怎样的人

谢安
公元383年,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东晋8万士卒一举打败了前秦20万大军,不仅使国家转危为安,而且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历史佳话。这就是淝水之战。运筹帷幄,夺取这场胜仗的指挥家便是东晋宰相谢安。

说到谢安,不得不说绵延了近三百年的显赫世家--陈郡谢氏家族。谢家上可追溯至谢安的祖父谢衡,他曾是东汉时的大儒,下则延续到谢安的九世孙谢贞,作为谢氏最后一位在史籍留下传记的子孙,在谢贞死去后的四年,已腐朽的陈王朝也终于在“玉树后庭花”的吟歌中走向终结。三百年风流云散,到了盛唐,这个家族就已被赋予了一番华贵的忧伤,为人们追忆并叹惋。乌衣巷也已然是夕阳野草,目不暇接地化作了前朝往事。

谢安无疑是这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于是就托起了一个安然的,平稳的世道,为后人所记挂。同时,也标记着那种在史上绝无其二的制度行将终结,标记着“贵族”这个名词,再不会真正在我们的历史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