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什么是精神健康
什么是精神健康
提示:

什么是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的定义和内容大致分为两种。即狭义和广义。
  狭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复,重归社会。
  广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

关于精神健康你了解多少?
提示:

关于精神健康你了解多少?

重视精神障碍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通过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低投入高产出的精神卫生治本工作来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引导和启发人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因此,不应该停留在一个人自杀了,才估计他可能患上了抑郁症,或者虽经挽救活了下来,就不再关心他自杀的原因,那么就有再多的卫生资源也不够折腾。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局面,在现阶段的目标应当是,把狭义的精神健康——“没有精神疾病或者精神障碍”作为构建精神健康社会的基础任务。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急剧变迁,对精神健康的不良影响如何提高和优化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夯实基础,着眼广义上的精神健康,在社会转型和发展的进程中,减少相应的对精神健康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课题。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需积极投资健康教育这项卫生治本工作,让人民受到良好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在精神上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很好的把握环境和现实,积极面对人生和自我的状态,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精神健康标准来衡量,这种状态表现为“三个良好”——良好的个性人格、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告诉你怎样解开束缚、奔向光明,这就是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彰显的价值取向,也是所有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所在。提高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精神健康的服务意识。通过救治和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方式,使患者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康复、尽早回归社会大家庭。使公民能够缓解精神压力,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2005年,欧盟的《促进人口的精神的健康:有关欧洲联盟精神健康策略》绿皮书指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这一新观点,随即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同,并作为2006和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充分认识到精神健康对于公民来说,能让他们实现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潜能,发现和完成自己在社会、学校、职业生涯角色中的资源。对于社会来说,公民良好的精神健康有助于繁荣、团结和社会公正。相反,精神不健康会给公民和社会体系带来沉重的代价、损失和负担。在理解精神卫生重要性时,单讲精神障碍对精神健康的危害是不够的,精神健康还会影响传统概念的身体健康。

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提示:

精神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在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地适应环境: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很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6、保持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快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