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杀令观后感
欣赏这部电影之前,先了解道教的宗旨根本,才能更好的品味。 道教作为炎黄子孙的本土信仰,源远流长。 自上古伊始,神仙方术融合了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墨家、易学和阴阳的精髓而衍生出道教。 它的根本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柔弱不争,自然无为、济世安贫。 其宗义接近佛家的度世人之苦解世人之厄,尚积极乐观之精神,于修身治国皆有大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坻全在道教。 而“止杀令”讲述的正是道士丘处机一言止成吉思汗西征杀戮的历史,所宣扬的就是上天好生恶杀,其德乃上善,如水至软至韧。 回到影片。 故事从成吉思汗西征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徐徐展开,分为三段。 第一段:文登求雨。 西征途中,蒙古军队瘟疫横行,成吉思汗为避病祸,派近卫侍官刘仲禄请全真仙人丘处机出山论道。 丘处机心系文登大旱,一心求雨,果降甘霖。 丘处机认为此乃上天促他西行,以劝解成吉思汗停止杀戮班师东还。 丘处机告别众弟子和百姓,踏上西行之路。 拍摄场景壮阔,从沙漠到雪山到大海,天高路远,季节变换,无不鲜明。 不过,最美的是昆嵛山。 群山青葱,白雾袅袅;飞瀑溅玉,湖心澄澈;古观屋宇,依湖蜿蜒;白鹤飞渡,音美神怡。 此景如世外仙山,丘处机此处修道,真正给人天人合一的感觉。 这段要点明的就是修仙修道都应讲求顺应天意道法自然,西行既是修道立德,也是顺应天意。 此景此情让人的感情很自然的融入,觉得理应如此。 情节设置和拍摄手法互相应和,精美大气,细腻自然。 此处,有三个细节回味悠远。 一是丘处机求雨,风起雨落,落在众人脸上的是雨,落在丘处机掌中的是血。 水是生命之源,如同血是肉身的根本。 世人眼中水只是水,在丘处机的眼中水就是血。 有水才有血行于躯,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用这种简单明了的对比方式来阐述艰深的道法让人拍案叫绝!二是丘处机临别之言:勿尚名,勿自贵,勿自誉,勿妄语,勿沉溺于音色美食,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柔弱不争,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 这段赠言基本包含了道法真意,且简单易懂,动彻人心,值得我们现世的人思考,也可作为行为之规范。 三是丘处机挥手退虎,刘仲禄大为敬畏。 (观后感 guanhougan)丘处机言道:久居深山,日日与虎狼为伴,无猎兽之心,虎无所用其爪。 即是说,万物皆有灵性,顺势而生,心无争斗,自然万事平和。 这既是叹道法神奇,也是为后面劝服成吉思汗另一细节埋下伏笔。 第二段:西行跋涉。 丘处机带弟子赵道安随刘仲禄西行,一路上有旖旎风光,有满目疮痍,有艰难险阻,有危机重重,但无论何时何地,丘处机不忘弘扬道法,或实践或劝诫。 影片或直接或间接,处处体现道法,层层推进,展现主题。 它此时要说服的不是成吉思汗,是观众。 这段是重头戏。 其实真正劝说成吉思汗的戏只有三分之一,前面的这些全是铺垫。 这个过程很重要。 它通过丘处机的言行体现了道教精神,让观众进入到道教的世界,看明白了,也就明白了最后成吉思汗为什么会被劝服,一切都是道法自然。 看不明白,那套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无所畏惧才是无可救药。 这样的情节铺设,都不能让你有敬畏之心,悲悯之心,那么你也就无可救药了。 这一段精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文戏武戏,处处可点。 我就选四个场景来说吧。 第一个场景:野狐岭退盗匪。 众人遇盗匪袭击被擒,匪首从丘处机招式中识破其身份,十分礼敬,众人转危为安。 丘处机使的招数被唤作“顺风云手”,但在丘处机的眼中心中却并非招数,只不过是随心而出顺势而为。 一句看似简单的台词,其实也暗含道法。 盗匪如同虎狼,却也有敬畏之心同乡之情,顺其性也并非无可救药,暗合了之后的“无所畏惧才无可救药”的道法箴言。 第二个场景:死城埋尸。 丘处机听到哭声,众人却未见生人,前行只见到一座死城。 丘处机遂言天哭杀戮,令众人掩埋尸首。 这固然是弘扬道家悲天悯人之心,也是令众人通过实践修道修德。 掩埋的过程中,尸首的腐臭可怖,是对这些曾经的杀戮者无言的控诉,他们会联想,精神上就会产生微妙变化,就会被潜移默化。 第三个场景:石林遇险。 石林中, *** 人突袭,后至的蒙古援军(接应丘处机)扭转局势一举拿下 *** 人。 刘仲禄要杀俘,丘处机劝诫:人会死,仇恨不会。 仇恨的背后是恐惧,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无可救药。 这句话正是全片的核心。 丘处机为什么最终能一言止杀?那是因为成吉思汗敬畏长生天,按道法,他就是可救的,那么他的杀戮终究会停止。 无所畏惧的人,人道无药可救,那么自有天道。 这就是所谓的顺应道法吧。 第四个场景:道安之死。 丘处机途径雪山,周济饥民,身体虚弱。 赵道安采雪莲救契丹女而死。 丘处机大恸。 刘仲禄要派人送赵道安还昆嵛山安葬,丘处机言道:他已经得道升霞,身体留在此处无妨。 赵道安舍命救人,此乃上善,自然得道,灵魂升天,身体只不过空皮囊,顺其消亡,这是天人合一。 第三段:一言止杀。 丘处机历经三万五千里的路程,终于见到成吉思汗,丘处机坦言没有长生之药,只有养生之道。 成吉思汗感佩其诚实,留他住下论道。 丘处机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抓住一切机会劝说成吉思汗止杀,彰显道法,最终令成吉思汗班师东还。 这一段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地方。 一是丘处机以水配合草药治疗瘟疫。 他以水为喻,言道水乃上天(长生天)最大恩赐,不应辜负水的善意,而上善若水。 二是我前面提到丘处机退虎的伏笔,与这里成吉思汗遇野猪化险为夷遥相呼应。 丘处机抓住野猪未伤害落单的成吉思汗这个机会,示意上天好生恶杀,上天保佑他,他也应该顺应天意止杀戮。 三是攻打巴里黑。 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孙子中箭身亡。 这里其实也正应了那句“无所畏惧无可救药”。 小孩无知,自然无畏,不明白战争的残酷,才酿成了悲剧。 此时的成吉思汗无比悲愤,战事更烈。 丘处机深感无力,临别痛陈自己无能辜负上苍。 成吉思汗终有所动,下令止杀。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场景很恢弘,非常直观的再现了古战场。 最后的手杖生芽,人死而复生,有点神话的感觉。 如果这是真实的,我只能说是巧合加计谋。 那两颗仙丹估计只是暂时让人昏迷,丘处机应该是知道的,但他抓住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让众人产生对道法的敬畏之心,坚定了成吉思汗止杀的想法。 这就是因势利导,让事情往好的方面转变吧。 最后送上丘处机那首吟别诗:昨日花开满树红,人间生灭有谁穷。 百年大小枯荣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你道是花开正好,生生死死却哪有穷尽?人世繁华落尽,不过是过眼云烟。 个中滋味,请大家细品。 纵观整部影片,从场景来说,无论是仙风处处的昆嵛山,还是海花翻飞的渤海湾;无论是黄昏寂寞的野狐岭,亦或是毫无生机的死城池;无论是险峻陡峭的石林,还是银装素裹的雪山;无论是流沙脉脉的荒漠,亦或是青草伏动的草原,无不壮哉美哉,只能叹声自然神奇。 拍摄上,文戏细腻,武戏真实。 道具精美,服装考究。 最值得称赞的是编剧,思维缜密,设计巧妙,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句句台词有真意,没什么废话,直奔主题。 真的很久没看到如此厚重又不乏味的历史文化影片了,值得反复欣赏。
止杀令的影片评价
电影《止杀令》故事起源在文登,片中大量背景取于文登。不仅体现了成吉思汗他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城的征战历程,更将道教全真派宗师丘处机他一言止杀的千古之谜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称得上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新浪新闻评) 李小冉她饰演的契丹女与丈夫被战争拆散,为此,她不惜性命要追随丘处机,寻回自己的丈夫。从青楼女子到女扮男装的道士,中间五种身份切换,坚韧而不失妩媚,和耿乐饰演的武将隔空呼应,一刚一柔,暴力文艺并存。 耿乐他的表演在片中是一大亮点,他在海边策马踏浪或者子沙漠中逶迤而行,他在片中既有武将的沧桑,也不失男性威猛,几场精彩的打戏也让他一展豪情,把一名武将的勇猛和刚毅展示的淋漓尽致。(网易娱乐评) 《止杀令》一举将宗教、民族和历史这三只影人往往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揽入怀中,勇气可嘉。在服化道、唯美镜头以及在风土人文方面的加法摄制,显示出影片的创作诚意和精良制作。作为涉及宗教的史诗大片,可能要面对舆论。 《止杀令》对于金庸武侠迷来说要失望了,但对于有历史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人来说,却能收获教科书所无法触及的惊喜,其文本价值高于创作本身,对我们知识构架的给养不可忽视。(网易娱乐评) 丘处机他是如何劝说成吉思汗止杀东归的谜底电影都没说清楚,所以只能用魔幻和一堆说教来遮掩,这是电影本身的败笔,如果完全将道学魔幻化,利用天意来做文章,将西征出现诸多历险的故事给魔幻化,可能效果还很赞。 影片情节大部分是刘仲禄他如何说服丘处机西行以及西行发生的种种变故,完全抢了成吉思汗的戏,成吉思汗他的桥段就是一场屠杀,没有过多的惊喜呈现给观众,攻城他孙子被无辜射杀,可能是他东归的一个小小的动摇点,但他子孙无数,死一个也不足为奇。(凤凰网评) 作为涉及宗教的史诗大片,可能要面对一如当年《耶稣受难记》的舆论,且未大胆将余少群他演的赵安道一角的武侠元素甩干,略微拖泥带水,线性叙事稍显平淡。(网易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