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八女投江的故事,简略

八女投江的故事,简略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激战。她们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摆脱敌人攻击,被敌军围困河边。在弹尽的情况下,面对逼降,涉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1982年,林口县在八女殉国处建起了八女投江烈士纪念碑,碑文正面铭刻着时任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牡丹江市在江滨公园建起由邓颖超题词“八女投江”的群雕像。 扩展资料八女投江,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 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 参考资料:八女投江-百度百科

2,《八女投江》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故事讲述的是1938年5月,日军为了围剿东北抗日联军, 很多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也有不少女战士。最后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第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八名女同志。 她们在师部遭到袭击的时候。将敌人吸引到她们的身上,掩护师部突围。 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八名女战士手挽着手,高唱着《国际歌》,慢慢地向河中间走去…… “八女投江”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 1938年10月,冷云等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过程中舍身掩护大部队冲出敌人包围圈,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投河。 2014年,辽宁芭蕾舞团将这个故事搬上芭蕾舞台。 7月25日下午,在排练现场,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舞剧《八女投江》艺术总监曲滋娇说:“我们生活在白山黑水这块土地上,对这片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有责任把发生在这东北的感人抗日故事,展现在中国的芭蕾舞台上。”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八女投江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 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扩展资料: 她们分别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1986年9月7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2009年9月14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4,八女投江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5,盘古开天地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起因: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见周围一片乌漆嘛黑,于是盘古想要把天地分开。 2、经过: 盘古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3、结果: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扩展资料: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其后,南朝萧梁的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沉》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明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 《述异记》卷上记载:“今南海有盘古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氏之魂也。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6,读了《八女投江》这个感人的故事,你一定有太多的感动,有太多的话想说。请你以此为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冷冰冰的江水在咆哮,深沉,无情。空中电闪雷鸣,八位年轻的女战士在这个恐怖的夜晚,被无情的河水吞噬……   无意在网上点开了一篇文章,顿时惊诧不已。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其中一个部队跟随了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让日寇发现大部队,她们不惜牺牲自己,最终投江自尽。这需要一种怎样的勇气啊!要知道,她们八位展示中,最大的冷云都才二十三岁,而最小的王惠民只有十三岁。十三岁,是青春与童年的转折点,是花一般的年龄,是和我们同样快乐的年龄。可是,只有十三岁的她只能默默忍受日寇造成的伤害。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年纪轻轻就得被迫加入战斗,结束幼小的生命。为了祖国,她们无怨无悔地拿生命换了大部队的安全。我仿佛看到她们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听见她们在江边高唱国际歌,感到弹片的飞舞,血液的流动。雨无休无止地在下,滋润了土地;空中劈过一道闪电,照亮了大地;响过了一声闷雷,如同打鼓敲响。河水渐渐没过了她们的身体,波涛滚滚,世界一片漆黑。啪嗒,窗外落下了点点雨滴,我扭过头去看。恍惚间,眼前忽的浮现了一幅血淋淋的画面,漫山遍野的尸体,血流成了河,惨不忍睹,再一次感到了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发起人又多了一份怨恨。也不禁感慨:我们的美好  生活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