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提示: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本书属于:军事-战略学 战役学 战术学 -古代兵法 战法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乃 一代枭雄曹操 ,字里行间不乏曹操的真知灼见。当代著名军事家郭化若更是长期研究《孙子兵法》,不但为全文作了校勘、注释、今译,还撰有题解及考订、评论文字,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浅显易懂。本书在郭化若注评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曹操的注,将孙武、曹操、郭化若的军事思想融为一书,以裨读者把握我国两千年来军事思想演化的脉络。同时为方便阅读,在开本、版式、装帧等方面亦作了精心的设计。堪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文中观点解读:

1.0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引自第100页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

地势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

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

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

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

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

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

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1. 「走者」:目标设定过高

明知道对方的兵力是我们的十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即便将帅下达「攻击」的指令,士兵也只会丢下武器逃命。发生这种失败,不能怪士兵能力不好,而是领导者把目标设立的太高。

在团队中也一样,如果领导者脑袋里想的都是「射月计画」,就是团队与目标的距离犹如地球到月球。而不是想著该如何一步步踏实地前进,订立「再努力一下就能达成」的目标,最後只会使得部属士气低落,离目标愈远。因为他们自己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尚未开始就决定放弃。

2. 「弛者」:无法自律

无法自律的人,就叫做「弛」。可能发生在老板、主管能力低落,无法管制部属,使得部属松懈、懈怠、擅自行动。此时,如果部属自己不严格自我管理,势必会想办法使自己过得更轻松。

这不是说部属都爱偷懒,会交差了事。而是会抱有一种「过去不都好好的,怎麼会发生事情?」的态度,这会使人容易轻忽细节,最後导致问题的发生。

3. 「陷者」:不知变通

要是将帅过於古板,士兵只能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就属於陷的状况。当人们局限在既定的固有观念里,容易受到束缚,没办法尽情发挥想像力,自在的行动。

所以团队成员如果抱持著,过去这样做不也行得通,为什麼要改变的态度,自然会拖累其他想改变的团队成员,并使得团队跟不上外在变化,最後被淘汰。

4. 「崩者」:意气用事

要是将帅意气用事,底下的士兵将无所适从。放到团队中也一样,性情难以捉模,容易冲动行事的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并很容易在事情与自己想像不一样时,失去方寸,把事情搞砸。

5. 「乱者」:无法下达明确指示

想成为领导者,就得懂得承担责任。什麼是承担责任,就是评估风险,并在风险下进行决策。而有风险,就代表可能会失败。反过来说,就是明知道这样做可能失败,但因为是对的,所以也勇於去做。

可是,多数主管却总是照著自己的意思行动,不把风险控管当作一回事,就是不先拟定计画 A、计画 B、计画 C。所以一旦事情不如预期,就会不知该如何是好,现在该做什麼,白白错失改变的机会,导致失败。

6. 「北者」:太过心急

现代商业世界,有的人认为事情先做再说,边做边修正,才跟得上市场的速度。但孙子却抱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且战且走」不能说无效,但因为准备不充分,迟早在某天会遇到瓶颈。而领导者必须对团队负责,所以不要看到机会就盲目下手,而该在作战前,先充分了解市场、训练人才。

2.0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引自 军形第四

3.0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引自 计篇

4.0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引自 谋攻第三

5.0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引自 九变篇

本人在最近在静修,暂时没有时间细看,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赠送《孙子兵法》电子版。期待能和您一起进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期待能与各位有共同爱好的好友一直前行!

《孙子兵法》
提示: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被尊称为“兵圣”或“武圣”。当年,孙武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吴国,被吴王重用为大将,以三万之兵打败了楚国的二十万军队,威震各诸侯国。 孙武总结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的经验,写作了《孙子兵法》,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共有6000多字,分为13篇,每篇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比如:《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作战》篇阐述了如何进行战争。《谋攻》篇讲述如何进攻敌国。孙武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灭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特别强调以谋略 取胜,他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 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谋攻”,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实力,还要做到知道对方的情况。在《用间》篇里,孙武指出,要先知敌情,就要善于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孙子兵法》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比如: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