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逝世,他去世的原因是什么?
“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逝世,他是因病去世的。 就在十月三十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6岁。 事实上,说道陈灏珠,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其实,在医学界,他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陈灏珠1924年11月出生,他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人。1949年,陈灏珠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后来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事实上,陈灏珠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陈灏珠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腔内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达国际先进,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除此之外,陈灏珠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中成功并推广应用。 事实上,陈灏珠仁心仁术,在医学界德高望重,不久前荣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荣誉称号。陈灏珠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医生最重要的要医德高尚,对待病人要如亲人。”从这里来看,陈灏珠的确是一位“仁医”,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第一例左心导管检查就由陈灏珠院士和他的团队完成,之后诸如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无数研究都是在此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发展起来的。除此之外,陈灏珠院士和团队相继完成了心血管领域的诸多“第一次”:心腔内心电图测定、氢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测定、心腔内心音图检查以及选择性冠脉造影研究。与此同时,陈灏珠院士也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他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在1973年4月23日,在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导管室施行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成功。 除此之外,在与心外科的合作方面,陈灏珠院士也实现了中国心血管医学的“零”突破,1968年4月,陈灏珠院士与中国心血管外科巨擘石美鑫教授合作,在国内首次施行进口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一例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获得成功。 陈灏珠院士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地光辉的,他的事迹也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逝世,他是因何去世的?
根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10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因为病情医治无效死亡。 接下来让我介绍一下尊敬的陈灏珠院士:陈灏珠出生于 1924 年 11 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县人。1949 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曾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是我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灏珠院士主要从事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第一位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的医生,是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让我们回顾一下陈灏珠院士一生的医学道路:在国内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医学名词;第一例完成国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首例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并且取得成功;率先作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超声检查;率先使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达到国际先进技术;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治疗的原理。 陈灏珠院士生前发表论文 有350 多篇,主编书籍 有12 本,参编书籍 30 余本。主编书籍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内科学》的第 3 版、第 4 版,《实用内科学》的第 10版~14 版,《实用心脏病学》的第3版、第4版,《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的第 1 版、第 2 版等国家级著作。 陈灏珠院士的逝世让我们感到无比悲痛,愿天堂没有病痛,陈老一路走好!
当代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他这一生有哪些科研成就?
当代心脏病学家陈灏珠院士,他这一生做出了很多科研成就,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这一生诊治患者,从事内科教学和科研工作达71年。立功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第1次提出心肌梗死这个名词,完成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 陈灏珠院士从事内科教学和科研工作达71年,桃李满天下陈灏珠院士为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一生,他从事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长达71年之久,一生都在诊治患者,掌握了第1手的临床经验,他桃李满天下带了很多徒弟。陈灏珠院士第1次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个名词,是当代心脏病学的领路人,一直到了94岁高龄依然还坚持诊治患者,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值得后辈向他学习。陈灏珠院士被称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第一人,他完成了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为心脏病患者解决了痛苦。 陈灏珠院士立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陈灏珠院士在医学界的地位是值得敬仰的,他带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一共79人,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输入人才,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国家医学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一生。陈灏珠院士完成了首例埋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手术,解决了很多医学界难题,是我国医学界领军人物。陈灏珠院士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的人。 陈灏珠院士的确是有勇有谋,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国家对他非常重视,他曾经立功两次,并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两次。 陈灏珠院士的一生都是无私奉献的,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陈灏珠院士为中国心脏病事业开创了先机,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可敬的老先生,想说一声:老先生,您一路走好!
著名心血管医学专家陈灏珠去世,生前都获得过哪些荣誉?
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心肌梗死”的医生,是“当代心脏病学”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获得过“伯乐奖”、“医学荣誉奖”、“国之大医·特别致敬”奖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心血管相关疾病,孜孜不倦的探索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优解。在他行医一生中培养了近百位医学精英,在他看来临床医学不仅仅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也有很多理论知识与科研任务。作为一名优秀医生既要从实验中不断钻研知识,也要善于思考将理论上的思考应用在实验中,两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前进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健康的轨迹。 这位96高龄的老人如同世纪丰碑,伫立在心脑血管领域。他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笑称这是滋补脑力。他持剑自懵懵懂之时闯入这篇医学山野,也曾遍寻名山拜访古刹,就着夕阳饮下清冽的酒水。他执剑斩下无数心脏疾病的病毒头颅,牵着心脏这匹难驯的骏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如江湖游侠豪气万丈,浩气荡荡。而今他终于停下奔跑的脚步,不再计较酒水淡寡,不再出神盯着远方,永远闭上的眼上也抹上一层明月霜。 这位闯荡半生的游侠将功过都藏在眼里,而在今朝他闭上这双看尽人世的双眼,停下了这双曾“执剑”半生的双手,两鬓斑白魂归故乡。而人们对他的思念并不会像说书先生桌前那杯渐凉的热茶,爱戴他的人们仍旧秉承着他的意志,拿起曾经他手中的“利剑”,借远方一缕清风记住老先生永远的模样。在家人帮助下,他为了帮助更多医学人才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医学奖助学基金”,下设多个爱心项目“生命之花”“心·肝宝贝”。 他一生鞠躬尽瘁,终其毕生攻克心血管疾病,拯救无数患者生命。他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侠,又倾其心力培养栋梁,桃李满天下,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先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在他身后有无数的白衣人们依然带着他对未来的希望前进,致敬这位逝去的伟大临床医生,伟大医学教师,伟大的医学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去世,他的一生都经历过哪些坎坷?
陈灏珠的一生历经坎坷 一、幼年逃亡 在1924年的时候,他出生在香港,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在做人和做学问上给了他很大影响。但是在他15岁那年,母亲突然患上高血压去世,陈灏珠他感受到了丧母之痛,因此他决定走上从医的道路,他说:他希望通过从医尽可能延长人的生命。此后,日军占领了香港。他们家每人每月只能按配额买9斤8两米,甚至后来不得不用树叶、蕃薯藤等充饥。 二、艰苦求学 由于日军不停入侵,他就读的学校因战火被迫搬迁至江西永新县。 在日军的军事管控下,他们买不到任何教材,所有的学生每晚不得不在桐油灯下看书学习,唯一的教材只能是老师用英语讲授的笔记。后来他的学校再度搬迁,最后搬到了福建省的长汀县。所有师生徒步跋涉崇山峻岭几个月,有的同学也因此放弃了读书机会。当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南昌,原来班上的100多位同学只剩下30人还在读书。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三、数十年如一日的医、教、研事业 从他到中山医院成为一名住院医师开始,他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对人民负责的医生,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他在临床、科研、教学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长达70年之久,直到退休前他也不放弃自己的诺言,仍坚持每天去他工作的地方,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班,同时保持每周一次的例行查房。他24小时为病人服务,从没有为自己着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将自己的全部课外时间献给了病人和医院,而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可以说他啥小家为大家,堪称当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