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 qiū bǐ 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原意是指由后世人严格查定前人,看谁是极恶之人、谁尊敬当朝,即所谓“善恶自有历史证明”。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示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公羊家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其笔法有三。 第一,“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庄子·天下》)这就是说,在编书时,涉及到尊者,隐也。《春秋》中所记的八百多起事件,除了记载日食、地震、天灾、风霜等一百零二条外,其余七百多条无一不是记录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重大活动。 当时,奴隶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处是“寇盗充斥”,“盗贼公行”。这些直接危害奴隶主统治的重大事件,概不记入《春秋》。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提示: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 [ chūn qiū bǐ fǎ ] 释义: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近义词: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 wēi yán dà yì ] 释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从前孔子逝世,含义深远的言论就断绝,七十位贤人丧亡,经典著作的大义就违背。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提示: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本指古人对西周、春秋时期史书的一般称呼。而“春秋笔法”,也称春秋笔削或“春秋书法”,又称微言大义。顾名思义,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 简言之,就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相传是孔子在修订鲁国史书《春秋》记述历史时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即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思想倾向和看法。 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并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 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这种作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春秋笔法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倒不如说是一门语言艺术,因孔子写《春秋》时首次使用而得名。 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是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在文中作判断。 孔子编纂《春秋》时,对于当时那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往往欲言又止,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 即不明记其事,只以三言两语,作蜻蜓点水的提示,然后让读者自己体味;有时则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或对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提示: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所谓“春秋笔法”,又称“春秋书法”,是中国古代一种历史叙事方法和技巧,最早由孔子创造。 也就是说,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暗含着赞扬和批评。尽管他没有直接描述自己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他通过详细的描写、修辞(如词汇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巧妙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观点和看法。 北宋欧阳修组织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的后期运用: 1、婉而成章 委婉是一个大的禁忌。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周代开始,到秦代,到唐宋兴盛,到清代更为完备。中华民国成立后废止。清朝的文学监狱是众所周知的。 2、尽而不污 客观详细的记录,无偏差、无歪曲、无隐瞒。比如在《追忆刘和珍》中,“从背后进入,斜穿心肺”四发子弹,其中一发是手枪,立扑。一是手枪显示有警察参与了袭击和屠杀。它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