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客家民俗: 1、做茶果 凡大时大节前,如春节、清明、中秋,家里的女性长辈便喜欢聚在一起做茶果,“糍粑”、“甜皮咸馅”、“喜粄”、“印粄”等等。如今这个场景越来越少见,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只能从照片和明信片中再现这个温馨的场面了。 2、婚庆嫁娶 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最繁琐,同时也是将中国传统保留得最好的。譬如新娘入夫家门之前头顶“米筛”,寓意就是“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满屋哥叔赚钱归”。别以为这是老土的做派,连乐坛天王陶喆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进门前也得顶着个“米筛”。 3、拜山祭祖 客家人最注重祭祀祖宗,本地简称为“挂纸”。以前多在秋天祭拜,如今也有春秋两祭。祭祖一般是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这种情况下全族或全村都一齐出动,规模盛大,队伍往往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人;之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4、节日围餐 客家人喜欢热闹,尤其是亲戚之间的聚会颇多,因此我们小时候都曾有这样的记忆,大家到祠堂吃“围餐”。只要带上自己的碗筷和板凳,好菜好饭随便吃,浓浓的风土人情让人非常怀念。 5、新春上灯 年十二上灯,在客家人的习俗里,灯谐音“丁”,即添丁的好兆头。春节后元宵前,凡是生了儿子的家庭都会购买灯笼点起来,如果在宗祠里有组织,还能到集体点灯,是为“上灯”。 扩展资料: 1、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过程中战生荒、求生存、图发达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识的积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视彩头,或称兆头。 2、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厂场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读书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风尚,许多小学名如启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兴,文锋等,都包含预祝成才成器的心愿、每年初开学那天,家长都要给读书的孩子吃上芹菜、葱子、蒜子、鸡肉、鸡蛋等,芹莱谐勤奋,葱子谐聪明,蒜子谐会算,鸡谐乖(健康),鸡蛋(又称鸡春)谐春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客家风俗

2,什么是客家?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综合诸家对客家的研究,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他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安发表时间为序,粗略地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中原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
2.“土著(古越族)“说
3.“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说
4.“南方各民族融合“说
5.“汉族与土著融合“说

3,客家人的文化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侨居南洋一带。 ?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二)客家魂 客家精神是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曾彩。史学界为"客家精神"作了以下的小结:爱国爱民,反压迫反侵略:勤劳刻苦,努力开拓;勇敢无畏,富革命精神:挚诚团结,敬祖睦宗;不亢不卑,平等待人。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演绎。 刻苦勤俭。这是客家人最突出的特色。在这方面,广大山区的客家妇女表现得特别突出。她们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她们有力地促进了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开拓进取。客家男人,不论出外谋生、立业,或从政、从军、从商,都敢做敢为,富有拼搏进取的精神。从古到今,散布在世界各国各地的客家人,各行各业都不断涌现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杰出人物;有些人甚至成为当地开埠的奠基人。 重教崇文。客家人继承中原优良传统,历来十分重视学习文化。为了谋求生路,为了经商、做官,都必须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客家地区向来文教事业比较发达。近二十年来,客家地区的小学、中学蓬勃发展,大学和专科学院也接二连三建立起来。 念祖思亲。历史上客家先人是被迫南迁的,他们怀念故土深沉浓烈。他们的后裔承传了这种带有儒家观念的传统,色彩更为浓烈。不论迁移到何处以及海外异国他乡,客家人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祖辈来自何处。大陆各地,客家各姓宗亲,每年春秋祭祀祖宗,侨乡更为隆重。海外也兴祭祖。有的客家老年华侨、华裔,十几二十次返回祖国寻根问祖,深情感人。 爱国爱乡。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客家后裔和港澳台客属同胞,纷纷在故乡投资建厂,为振兴故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经常慷慨出资赞助家乡的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体现出游子的爱乡情怀。 客家精神是革命的精神,客家精神也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精神,客家精神还是和睦亲邻、繁荣社会的精神。发扬客家精神,于社会进步,于民族发展,于家庭和睦,于个人上进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三)客家的千年迁徙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四)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4,客家文化具体有哪些?

客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客家语、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人文、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夏汉族文化中独特而又不可多得的瑰宝。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而广东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尽管客家文化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海外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却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