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这个没有唯一标准,主要看个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教师工作相对稳定。一眼望到老的生活可能不能满足年轻人的追求。 教师工资不太高。对每个月领取的工资不满意 教师工作管理学生累。现在学生相对以前比较难管理。 一般想的是如何才能过得精彩刺激,才能多姿多彩,而老师这个职业比较枯燥乏味,除非是有贡献精神的才会选择教师吧
维特尔的女朋友是谁啊,自己男人在事业最顶峰
叶赛宁 (-)是诗人。他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在教会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诗。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并开始文学创作。
年,叶赛宁去彼得堡会见了著名诗人勃洛克,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年的十月革命在叶赛宁的诗作中迅速得到了反映,他写了长诗《同志》()、《变容节》()、《约旦河的鸽子》()等著名诗作。年,叶赛宁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代表人物,写出《四十日祭》()等诗篇。年,他离开意象派。同年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欧美诸国,不久两人因关系破裂而离异。 年,叶赛宁出版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而后又写出组诗《波斯抒情》()、 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 ()等著名作品。年9月,叶赛宁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结婚。11月因精神病住院,并完成长诗《黑人》和最后的诗篇《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
12月28日,叶赛宁在格勒一家旅馆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12月28日凌晨,在格勒一家旅馆里,著名抒情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用一条皮带结束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噩耗传开,举国哀恸。
年 9月15日黄昏,在巴黎大街上,著名芭蕾舞演员阿谢朵娜·邓肯被卷入飞驰的赛车轮下……
就在邓肯遇难前不久,一位西方记者问她,“在您的一生中,您认为哪一个时期最难忘、最幸福?”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只有!在那里,我获得了存在的最大价值……”
未遇见舞蹈家之前的天才诗人
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手”、苏维埃诗奠基人之一的谢尔盖·叶赛宁于年出生在梁赞省的农家,9岁开始写诗,15岁迈入诗坛。
年春天,叶赛宁应《事业报》编辑部之约,前去洽谈诗稿问题,在那里结识了打字秘书吉娜伊达,她当时22岁,是一位具有“古典美”的窃窕淑女。两人一见钟情,3 个月之后便结婚了。吉娜伊达从小酷爱文艺,博览书。她喜欢戏剧,也学过雕塑,是位具有独特鉴赏力的女子。应该说,两人在最初的两年里,生活还是幸福的,并有了一个女儿。但后来两人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隙,关系恶化,最后不得不分手。关于这桩失败的婚姻,叶赛宁应该负主要责任,归咎于他狂放不羁、刚愎自用的性格,以及从不良的朋友圈里沾染的习气。另外战争的破坏、生活的不安定、经常性的分居也促成了这一事实。
后来,吉娜伊达带着孩子嫁给了著名戏剧梅耶尔荷德,家庭生活十分和睦幸福。叶赛宁悔恨莫及,但为时已晚,这期间他写了大量怀旧和忧伤的抒情诗。后来叶赛宁与梅耶尔荷德夫妇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并经常去看望他们。
叶赛宁去世周年之际,一个女子在诗人的坟头开枪自杀了。她留下一封遗书:“年12月 3日,我在这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尽管我知道在我死后会有人对叶赛宁无尽无休地狂吠,但这对于他,对于我都无所谓了。对我来说,一切最珍贵的东西都在这坟墓里……”
这位殉情的女子叫加丽雅·别尼斯拉夫卡娅,是诗人的秘书。她年生于彼得堡,中学毕业即获金质奖章,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国内战争期间曾越过的封锁线,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加丽雅为人正直、热情、落落大方,深得众人喜爱,正像有人在回忆录中所述的“她很聪慧、漂亮……每一次同她接触,都会被她的内在力量和心灵之美所吸引”。加丽雅初遇叶赛宁是在年彼得堡的一次文学晚会上,诗人忧郁深沉的朗诵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后来,她在莫斯科《贫农报》任编辑期间正式结识了叶赛宁,并成为诗人生活和事业中最亲密的助手。
加丽雅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她不仅是诗人忠实的听众和欣赏者,更是叶赛宁艺术构思的积极参与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智慧的朋友”。她默默地崇拜和痴恋着叶赛宁,但这是一种富有自我牺牲和献身精神的爱,她从未向诗人提出过任何自私的情感要求,只是把全部精力花在整理、编辑、出版叶赛宁的作品上。特别在诗人情场失落、意志消沉的时候,她更是悉心呵护,充当“温柔的港湾”。对于加丽雅这种“献身”的爱,叶赛宁不可能没有察觉,但他只能以尊敬和信任的态度来感激对方,却无力报之以爱。在这个问题上,加丽雅充分显示出一个高尚女性的美德,她认为只要能和叶赛宁在一起就是幸福的,爱应该是纯粹的付出,而不是索取……
年秋天,加丽雅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得不到维特尔省的农村去疗养。就在那里,她等来了叶赛宁的死讯。她的精神彻底垮了,那种只有在叶赛宁身上才能寄托的赖以生存的信念崩溃了……
对于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子在诗人心目中的位置,世人猜测不一。不过有一件遗物或许能揭示我们什么。年 4月15日,叶赛宁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说:“亲爱的加丽雅,我的朋友,我再对您说一遍,对我而言,您是极其宝贵的!再说,您也知道,在我的命运里要是缺少了您的参与,那该是多么凄凉……”
燃烧的·舞蹈家和诗人无声相拥
年夏天,已经42岁的邓肯典当了个人私产,怀着激动的报效之情,千里迢迢,向她心爱的莫斯科进发了。
邓肯在欧洲被誉为“手势皇后”,卢那察尔斯基曾这样评价:“她不顾威胁恫吓,毅然决定出访革命的,这可能是她全部手势中最美的一次,也是面对春雷般的掌声最当之无愧的一次!”
同时,邓肯也开始朝她一生中最珍爱的恋人——抒情诗人叶赛宁招手了。
叶赛宁与邓肯
年10月,邓肯应邀出席著名戏剧家雅库洛夫的一个晚会。突然,一个穿浅灰色装束的小伙子大步流星地闯进会厅,差点把客人撞倒,嘴里不住地喊:“邓肯在哪儿?邓肯在哪儿?”
“这个冒失鬼是谁?”邓肯笑着偷偷问翻译。翻译悄声地说:“叶赛宁……”
晚会快结束时,主人猛然发现女主角不见了,急忙寻找。在隔壁的一间小客厅里,竟看到她和叶赛宁单独在一起,她倚在沙发上,诗人跪在她身边。
“刚才,他给我朗诵了自己的诗篇。”邓肯对翻译说,“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我觉得很美,因为那是音乐,真正的音乐。”
从此,叶赛宁和邓肯几乎天天见面,耳鬓厮磨,形影不离。邓肯登台演出,诗人总要趴在前排位子的,孩子似的如醉如痴,邓肯赴外巡回演出,他也紧紧跟随……而舞蹈家也有空便请叶赛宁为她朗诵诗作,她被诗人那富有和音乐魅力的倾吐所吸引、迷醉。两个人的感情一天天如火如荼起来。
不久,邓肯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建议去欧美作巡回演出。建议很快被批准。但邓肯又提出:必须和叶赛宁同行。在临行前,他们商量好要办一件“大事”——到新设立的苏维埃婚姻登记处去。
当书记员微笑着问他们选择什么姓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希望用双姓——“邓肯·叶赛宁。”
这对伉俪整整相差了15岁。叶赛宁27岁,邓肯42岁。
风云突变·诗人燃尽了自己
这对世界闻名的明星夫妇在海外共呆了10个多月,直到次年 4月回国。应该说,最初一段日子里他们是幸福的。可美景不长,没多久,他们之间各方面的差异便明显暴露了出来,感情出现了裂痕。
过后的夫妻生活面临着现实的考验。无论出身还是所受的教育,无论年龄还是性格,矛盾都比较突出,再有语言不通的障碍,使得他们的交流和理解始终不尽理想。从本质上讲,叶赛宁是个“忧伤”的诗人,他身上凝聚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气质,他追求理想的幸福,可他对现实中存在的“幸福”却缺乏消化与吸收的能力。他患有周期性的抑郁症和神经激越症,经常莫名其妙地陷入哀伤,消沉绝望,或脾气暴躁,刚愎自用。由于不适应国外氛围的“挤压”,他经常冲“快乐的妻子”发火,大吵大闹,还时时喝得酩酊大醉,做些荒唐的行为出来。叶赛宁的性格弱点再次暴露无遗,尽管他时有悔恨的表示,但他缺乏自省的能力,驾驭不了思想中那匹脱缰的疯狂的野马。他是一个极端自我的人,痴恋着“想像中的婚姻”,又恣意地践踏着现实的婚姻内容,他似乎永远也无法在现实中品尝一匙“平静的天伦之乐”。
邓肯非常伤心,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男人这种近乎“自虐”的“儿童”式的表现,束手无策。作为一个女性,她所能给予丈夫的都给予了,但她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作为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她的智慧和悟性只能用来同情和怜惜另一位不幸的天才。
他们都努力过,宽容过,但失败了。
终于,在巴黎,他们达成“君子协议”:回到后临时以“朋友”相待,并许诺尽可能修复感情。
然而,对于邓肯来说,这只是一个梦幻而已,诗人再也没能回到她的身边。
年 3月初,在一个家庭晚会上,叶赛宁与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相遇了。诗人又导演了惊人的一幕,他闪电般爱慕上了这位豆蔻年华、血统高贵的美貌女子……半年之后,叶赛宁和索菲娅结婚,搬进了一座古色古香,装饰著华的宽大里。像早就注定的那样,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他感到压抑和束缚,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我所期待和希望的一切都幻灭了……看来,这个家给我的并不是轻松和快乐。”诗人再次陷入极度的抑郁和绝望之中。他离开了莫斯科的新居,去了地广人稀的高加索……
据一位熟悉叶赛宁的作家回忆说:他给人的感觉是一生都在恋爱……他崇尚爱情,渴望能在爱情中得以栖息和彻底摆脱什么,但他的爱情是虚幻的,现实的爱情仅仅满足了他暂时的激动,他须不断地逃离又不断地停下来喘息。
诗人突然的死令人震惊,也立即使人明白,失去了一位多么有价值的天才!当载着叶赛宁遗体的列车从格勒开来时,成千上万的莫斯科民涌往普希金广场,悼念这位曾给他们带来巨大精神财富的人……
。
F1赛道的英文名
F1赛道:famous F1 circuit。
F1是一种封闭式的赛事,比赛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封闭的范围内,以固定的路线绕圈进行。大部分举办F1的场地都是专门用来进行各类车辆比赛的赛车跑道,但也有以一般市街道路围成,每年只有在举办F1比赛时才特别封路做出的市街赛道,如摩纳哥蒙特卡罗赛道。
F1车赛对公用赛场的长度、宽度和路面环境等均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公用赛场为环形,每圈长3~7千米,赛道总长度不能太长,一般为305~320千米。为安全起见,赛道两旁铺设开阔的草地或沙地,以便将观众与赛道离隔。现在,在正式比赛的诸多赛场中,摩洛哥赛场的赛道最短(3.328千米),比利时的斯帕赛场的赛道最长(6.94千米)。FIA规定赛场不应有过多过长的直道,目的在于限制高速,以免发生危险。一般地,对于一个标准的F1赛场来说,以下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1、赛道宽7~11米,长3.0~7.0千米。为防止车速过高,必需设置较多弯道。
2、起步与起点,直道宽12米,长250米。能够并排安设两辆赛车,但又不可过于拥堵。
3、看台,需用1.2米高的护栏与赛道离隔。
4、摄像机与电视塔,用于电视转播。
5、大屏幕电视,置于看台对面,便于看台上的观众观看实况比赛。
6、安全人员察看站,位于隔离地段,以供安全人员处置各类意外状况、向车手出示旗语等信息。
7、直升飞机,以便对受伤车手进行紧急救护。
9、补给站,每队装备一个。
10、资助商欢迎看台,位于补给站前方的高台上,可俯瞰补给站。
11、围场,为运输车及宿营车泊车处。
12、管制塔,位于整个管制塔的第二层,能够俯瞰补给站进口,赛会人员在此经过无线电装置与安全人员获得联络。
F1赛场大多位于欧洲,在1950~1995年间,F1大赛共举办了580场比赛,其中在五大洲举行的次数分别为:欧洲407次(占70%);美洲125次(占22%);非洲24次(占4%);亚洲13次(占2%);大洋州11次(占2%)。在欧洲,举行F1较多的赛场是:意大利的蒙扎45次,摩纳哥42次,荷兰的赞德沃特30次,比利时的斯帕30次,英国的银石29次。
血糖英文名的缩写
血糖的英文为Blood glucose,但通常把血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缩写为:Glu 血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正常人体每天需要很多的糖来提供能量,为各种组织、脏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动力。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正常人血糖的产生和利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的结果。 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消化、吸收;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脂肪和蛋白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包括:氧化转变为能量;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 胰岛是体内调节血糖的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肝脏储存肝糖元。此外,血糖浓度还受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 扩展资料临床意义: 1、增高 (1)生理性增高:饭后1~2小时,注射葡萄糖后,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注射肾上腺素后,会使得血糖暂时性增高。 (2)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功能亢进、颅内出血等。 2、降低 (1)生理性降低:常见于饥饿、剧烈运动、注射胰岛素后、妊娠、哺乳和服用降糖药后。 (2)病理性降低: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糖代谢异常、严重肝病、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营养不良、注射胰岛素过量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