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翻译及赏析
春山夜月 于良史 〔唐代〕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山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间;拨弄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赏析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 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 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春山夜月翻译是什么?
译文: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原文: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出处: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赏析 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于良史春山月夜古诗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掬起一捧泉水,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抚弄山花,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下面是我整理的于良史春山月夜古诗,欢迎阅读。 春山夜月 作者: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赏析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从以上的解析看出,前两句讲的是喜欢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岚光飞翠中的青瓦楼台也很美,悠扬的钟声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现了对任何景色,不论远近、不论是何景都欣赏的心境,对于到处都是美景而不胜收的感叹;最后,第三句也呈现了景色的由远及近、由静到声、由自然到人工的层次。因此,第三句确实是诗的精髓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于良史《春山夜月》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于良史 于良史(生卒年、籍贯均不详),约天宝末年踏上仕途,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代宗大历年间任监察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泗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他的五言诗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如名句“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诗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风清淡高雅,当时很有诗名。存诗七首,都是佳作,其中以《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最为出色。 春山夜月 【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译文】 春天的山野景色真是美好,游览观赏至夜晚竟然忘记回家。双手掬起一捧清水便拥有了月亮,赏玩春花更使得衣裳沾满香气。兴致一来就不计较路途远近,即将离去舍不得花草芳菲。向南远望钟声传来之处,楼阁亭台隐藏在青翠的山色中。 【鉴赏】 这首描摹春夜美丽山景的五言律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首联写山中景致优美使人流连忘返。起始句就极力赞扬山中的景色,并说明逗留至夜间的原因,为下 *** 了铺垫。 颔联写了美妙的山中夜景图。在捧起山中清冽的泉水时,月亮也映照在水里,月光在手心游移,仿佛手中也捧着月亮;沿途是盛开的一树树繁花,香气扑面而来,穿行其中,不禁想张开双臂,轻柔抚过,这时花香已经沾满了衣服。这样的月光与花香让人觉得好像置身仙境。 颈联写因为兴致极高,沉醉于美丽的月下山景中,已经忘了走了多远的路,临别前,依依惜别那些一路相伴的花花草草。 尾联将视线投向远方。因听见南方传来的悠长的钟声,便向南望去,只见楼台深隐于山色之中,绰约朦胧。 此诗写景优美,情感真挚,语言清丽,风格淡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月夜山中美景的爱怜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