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戴震 清雍正年间,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见时,他紧张哆嗦,不能对答,于是推荐他的学生戴震。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清清楚楚。 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回答,为什么? 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皇上赞赏他的谦让精神,赐为翰林。 2、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在纽约河滨教堂所设的世界最伟大的学者的塑像中,爱因斯坦是惟一活着的人。 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 非凡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 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他还总结了这样一个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 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他认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 3、诺贝尔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 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 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 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 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 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4、法国画家贝罗尼 19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着画夹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儿,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儿,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5、孔圉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 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古代名人谦虚故事
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世代为仇。有次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求和,并答应了吴王的苛刻要求:要越王去吴国侍候吴王,勾践来到吴国,小心谨慎地侍候吴王,三年后才被释放回国。为雪此大恨,他刻苦自励,锻炼斗志,睡的是柴草,饭前睡前都要尝一尝苦胆,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复国计划。不出十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一举灭掉了吴国。 2、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3、扁鹊行医: 扁鹊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世人公认为“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有一天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请求扁鹊予以治疗。 秦武王的近臣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和眼睛之间,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把耳朵搞聋,把眼睛搞瞎。” 秦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 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这怎么能治好您的病呢?如果用这种法则来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4、贾黄中做官: 宋朝时有个很有学问的人,名叫贾黄中,他五岁起跟父亲读书。由于父亲的严格要求,贾黄中十五岁就考中进士,当了校书郎。贾黄中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时,有一年闹灾荒,百姓饿死不少。贾黄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饭,救活了几千人。 他在金陵任职的时候,发现府库内藏有几十匣金银宝贝,价值连城,马上清理上报朝廷。宋大宗十分高兴,夸奖他说,若不是他廉洁奉公,这些前朝的宝贝一定会丢失;此外还特地召见了贾黄中的母亲,赞扬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亲。但是,贾黄中办事过分认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当机立断。 后来他被派往外地任职,在向太宗辞行时,太宗告诫他说:“做事恭谦,小心谨慎,不论是做君的还是做臣的都应该这样,但是如果做得太过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贾黄中死时,家中很穷,皇帝特地赐钱三十万,又给他老母亲白银三百两,以表彰他为官廉洁无私,他母亲教子有方。 5、贤相季文子: 季文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出名的贤相。遇事总能“三思而后行”。正是因为他的三思而后行,才使他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 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 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 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 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