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什么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苏轼诗,挥洒自如,清新刚健,一帜独树,人称诗神。
为什么被称作
东西这个词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前人家把东西叫物事。有一天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翰林书院,翰林书生因不被赏识,闲得无聊正在打牌赌钱。乾隆很生气,心想你们这些知书达理之人竟然知法犯法,该当何罪!待四人收拾赌具放到一只柳条筐里之后,乾隆进去和他们闲聊。故意问及那柳条筐里是什么。四人十分紧张,一老翰林不慌不忙回答,“是东西”。 乾隆没听说过这词,就问,东西,怎么不叫南北?老翰林说,这可不行,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所以,只能叫东西不能叫南北,南就是火,要烧起来的,北就是水,要漏的。这是五行之道,妇孺皆知。乾隆一听,惊叹不已。回去以后,乾隆召见全体翰林书生,那四个赌钱的翰林一看乾隆就是微服私访者,惊吓不已,连忙下跪,没想到乾隆夸奖了这帮学士,说自己轻慢了国家栋梁之材。宣布“东西”这个词从此可以使用,于是,中国词典里,就有了“东西”一词。 一天,崇祯皇帝问大臣、人们去购置货物都说成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众大臣引经据典,答不圆。买东西一词起源于东汉,当时有东西两京,到东京买货物叫买“东”,到西京购货物叫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街头遇上好友盛温和,盛手提一竹篮子说自己急着去店铺,回头约朱到家长叙,朱望盛手中竹篮问:“贤弟手提竹篮何用?”盛答:“装东西”,朱问:“不能装南北吗?”盛答:“不可,东方属木,西方属金,竹篮子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竹篮子何装?”后世据此说,买货物称买东西。 “东西”属金木,不可入口,但宋元以后人们不但买东西,而且吃“东西”此语沿用至今。清代对此说有精到的解释:“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说,百姓的吃穿用都取之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不是直接得来,便是用金钱所买,所以“东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词。不管它的词源解释正确与否,反正吃“东西”的涵意还是人人可以理解的。
林灵素简介
林灵素(1075年—1119年)本名灵噩,字通叟。北宋末温州(今属浙江省)人,少时出家为僧,后弃佛从道,游淮四间。据《宋史‧林灵素传》、《宋史.方技传》、《宋会要》载,宋徽宗笃信道教,下诏求天下有道之士。左道录徐知常荐于朝廷,尊奉宋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降,深得宠信。政和六年(1116年)正月,赐号「通真达灵先生」。据赵与时《宾退录‧林灵素传》载:南宋温州天喜宫有徽宗亲笔题字:「太中大夫冲和殿侍宸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在京神霄玉清万寿宫管辖提举通真宫林灵素」。宋徽宗曾刻玉为降真召灵之宝自用,而锡林灵素涂金印文「通真达灵之印」,并建上清宝箓宫供其居住。政和七年(1117年)二月宣讲神霄秘箓,林灵素在上清宝箓宫宣讲青华帝君夜降宣和殿事,与会道士多达二千余人。宋徽宗命林灵素开神霄宝箓坛,令吏民受神霄秘箓,又诏天下皆建神霄玉清万寿宫。帝命立「道学」,排列三界仙位,订正道史、道典。校正丹经子书,主持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灵坛等,封为金门羽客。任冲和殿侍辰,授紫芝观居之。在其怂恿下,宣和元年(1119年)徽宗下诏改佛号为大觉金仙,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改佛寺为宫。同年因与皇太子争道,得罪徽宗,贬为太虚大夫,放归故里而死。时年四十五。
历史上的林灵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评价他呢?
林灵素,字通叟,温州人。此人是一名道士,因为法术高强得到宋徽宗的赏识,被宋徽宗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加号元妙先生、金门羽客。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道士,而且对于佛教特别的排挤,他作为道教神霄派领袖级人物,承接王文卿使神霄派从奠基到兴盛,打败佛教密宗高僧,修改佛祖称号。北宋年间重视道家,打击佛教,可以说北宋朝廷打击佛教和他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林灵素传》记载,林灵素在获得宋徽宗信赖后致力于弘扬道教神霄派,因此引起其他宗教不满,而当时的太子信任佛教,对他的做法特别的不满,于是找来十二个胡僧和五台山僧人道坚等共计十四人与林灵素斗法。结果这些僧人在林灵素面前不堪一击,大败而归。一时间名声大噪,也是更加的被宋徽宗信任。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看出他的作为。宋朝的著作多描述他是一个奇人异士,一位法力高强的道士,一位预测先知的人中龙凤。但是在元朝的著作中,却是这样描述他各种罪恶,因为元朝多信佛教,所以对于当时打击佛教的林灵素特别反感,多次描述他的各种罪恶。 元朝《宋史》“惑众僣妄,众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横不悛,斥还故里。”那么北宋的灭亡和他有没有关系呢?显然是没有关系的。相反他还帮助过北宋,只不过宋徽宗没有听从罢了。 事情是这样的:林灵素推算出京师有灾,上奏迁都,但此时宋正与金联兵灭辽,不仅不愿南迁,还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林灵素慢慢的淡出了政治舞台,结果事情果然如他所料,在他死后数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徽钦二帝,酿成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我们如今来评判历史人物,绝不能妄下定论,绝不能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去片面的评价历史人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嵌入那个时代,用历史的背景去衡量古人的是与非。像林灵素这样的道家大宗师,相必也不会对这些世俗而烦躁吧。 读历史,学道理。个人见解,坚持原创。我是小洲,感谢你的关注和点赞,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不妨点个关注,你的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