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钱穆的介绍

钱穆的介绍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1),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2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2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3,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2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4,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4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5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2)史学教授。5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2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6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6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2,钱穆的人物生平

父亲钱承沛考中秀才后,因体弱多病,无意科名。但对两个儿子却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读书入仕。钱穆7岁那年,被送到私塾读书。12岁时,41岁的父亲撒手尘世。母亲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于是钱穆得以继续就读。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 1901年,入私塾读书。1904年,进果育小学就读。1905年,父逝。1906年,入常州中学堂。1910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逢武昌起义,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年,任教无锡秦家渠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1918年,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1919年,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长。1922年,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1923年,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27年,转任教苏州中学。1928年,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授课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并在清华、北师大兼课,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1937年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1944年,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分子投笔从戎。1946年,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1948年,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8年,新任苏州城防司令孙鼎宸(孙鼎宸乃王耀武舅子)数次访问钱穆 。1949年4月,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从无锡南下广州。春假,抛家赴穗,曾以家事相托孙鼎宸。10月,钱穆随华侨大学再迁香港,出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1950年,与唐君毅、张丕介诸先生创办新亚书院,出任首任校长。1953年,创立新亚研究所任所长。 孙鼎宸举家来港,记录钱穆讲座,编为《新亚学术讲座》,“是为新亚有出版之第一书” 。1953年秋,孙鼎宸入新亚研究所,遵钱穆之嘱编《中国兵制史》,为该所诸生第一书 。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授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课余撰《论语新解》 ,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后去哥伦比亚大学为“丁龙讲座”作演讲。在美国停留七个月后,他应邀去英国访问,参观了牛津、剑桥大学。从英国到法国、意大利,最后回到香港。 王耀武之母(孙鼎宸岳母)辞世,登门吊唁 。 1963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三校合并为大学,钱穆亲定校名为“香港中文大学”。钱先生坚持香港中文大学应以发扬中国文化、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第一任校长必须为华人担任为宗旨,对港中大的发展方向贡献良多。 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 1967年10月,应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身份自港返台,定居台北,住金山街。 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7月迁至外双溪蒋中正所赠庭园小楼“素书楼”。 1969年,应张其昀之邀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又应蒋复璁之约,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77年冬,胃痛甚剧,次春患黄斑变性症,双目失明。 1978年,该年常病,目不能视,抱病赴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 讲稿结集为《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一书。 1979年,赴港出席新亚书院三十周年纪念会。 1980年夏,在夫人陪同下到香港与阔别三十二年之久、生活在大陆的三子(钱拙、钱行、钱逊)一女(钱辉)相见。次年再到香港与长女(钱易)长侄(钱伟长)相见。 1984年,钱穆90岁,在港门人举行寿庆活动,先生得以与二子、二女及孙(钱松)孙女(钱婉约)团聚了一个月,享受天伦之乐。 同年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章。 1986年6月9日下午,在素书楼讲最后一课,临别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至此告别杏坛。 1989年,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四十周年纪念会。 1990年,发生素书楼事件,钱穆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于杭州南路寓所过世。 1992年1月,钱夫人捧先生灵灰归葬于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

3,钱穆对人生又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钱穆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对人生问题有着深刻的感悟,并进行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思考。他的人生哲学随笔《人生十论》如一席丰富的盛宴,让我们品尝、感受什么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它还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根源。如在《人生的路向》一章里,钱穆开篇说:“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然后,他分别从宗教、科学的角度,通过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探讨人生向往的意义。又如在《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里,作者一针见血指出:“今试问人生何以有苦痛?殆缘人生本属有限。举其大者,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恨。人生一切苦痛,则全从此两大限生。”接下来,他对痛苦的起源、表现与解脱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生与死,痛与乐,乃至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4,钱穆父亲是谁

钱穆的父亲叫钱承沛,字季臣,1866年(清同治丙寅年)生。他3岁丧父,自幼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也许是老天捉弄的缘故,自幼体弱多病的钱承沛三次皆在考场中病倒,不终试而出。以后遂绝意仕途,无意功名,在七房桥设馆授徒。 钱穆从他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士绅所起的重要作用。钱穆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温情与敬意”,坚决反对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激进主张,这与他早年乡村生活的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钱穆出生这年为乙未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正是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之年。正因为钱穆的一生与甲午战败以来的时代忧患相终始,他的治学始终充满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家、爱民族的真情。 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对钱穆日后的成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钱穆的父亲是乡村教师,以教书为业,很慬得一套教育子女的方法。在钱穆的记忆中,父亲对他们从不疾言厉色,而是采取慈爱和启发引导的方式教育他们。

5,钱穆是什么时期的人

  近现代时期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1]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2]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2]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3]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2] 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4]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6,钱穆的著作有哪些?

廿四岁 论语文解 (子部)
卅二岁 论语要略 (子部)
卅六岁 刘向歆父子年谱 (子部)
卅六岁 墨子 (子部)
卅六岁 阳明学述要 理学
卅七岁 惠施公孙龙 (子部)
卅七岁 国学概论
卅七岁 周公
卅八岁 王守仁 理学
四十岁 孟子要略 (子部)
四一岁 先秦诸子系年 (子部)
四三岁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子部)
四五岁 国史大纲 (史部)
四七岁 史记地名考 考据(史部)
四八岁 文化与教育 中国文化
五十岁 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
五一岁 政学私言
五四岁 中国文化史导论
五四岁 湖上闲思录
五六岁 文化学大义 中国文化
五六岁 人生十论
五七岁 庄子纂笺 (子部)
五八岁 中国思想史
五八岁 中国历史精神
五九岁 四书释义 (子部)
五九岁 宋明理学概述 理学
六一岁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六三岁 庄老通辨 学术思想史(子部)
六三岁 秦汉史 (史部)
六四岁 学龠
六四岁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 学术思想史(经部)
六七岁 中国历史研究法
六七岁 论语新解 (子部)
六九岁 中国文学讲演集
七四岁 中华文化十二讲 中国文化
七五岁 朱子新学案 理学
七五岁 朱子学题纲 理学
七五岁 中国文化丛谈 中国文化
七六岁 史学导论
七七岁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七九岁 中国史学名著 为文化学院授课
讲辞之第一部书
八十岁 孔子与论语 (子部)
八十岁 孔子传 (子部)
八十岁 理学六家诗钞 (集部)
八二岁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学术思想史
八二岁 灵魂与心 学术思想史
八四岁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
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八五岁 历史与文化论丛 中国文化
八五岁 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八七岁 国史新论
八七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八七岁 双溪独语 为文化学院授课
讲辞之第二部书
八八岁 古史地理论丛 考据
八八岁 中国文学论丛
八八岁 中国学术通义 学术思想史
八九岁 宋代理学三书随札 理学
八九岁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
九二岁 晚学盲言
九五岁 新亚遗铎
九五岁 民族与文化 中国文化
九五岁 中国史学发微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民国八四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