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古人有这么一句话,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有福气的人,走到哪里都有福气。福气可以理解为运气,也可以理解为命运,换句话说,有福气的人可以用自己的福气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因地理原因而改变。 福气福在古代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寿命,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四是美德,五是善终。这五个方面全占了的人,那就有福气的人,按这个标准来看,有福之人还是有不少人的,比如东汉末年的许靖就是这样一个人。许靖这个名字很多人感到很陌生,但是说起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一定很熟悉,这个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的这个评价就是当时一个著名的评论家许邵评价曹操的话,正因为许邵评价曹操的那句话而名声大振,而这个许靖就是许邵的堂兄。 月旦评东汉时期的人才推荐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制推荐人才最关注的就是这个人在当时的评价,这个评价一般是由当时的社会著名评论人士结合此人的生活事迹所做出的对人能力和道德的综合评价,这个评价的意义相当于现代大学毕业生写论文是否通过的意义一样。换句话说,东汉时期能够得到著名评论家的正面评价,就为将来在官场上升职打开了一扇门,所以很多人争着找著名评论家给自己做一个正面评论,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并且还开办人才评论活动,这个活动叫月旦评,就是每个月评论一次当时的人才。 许靖而许靖和许邵就是月旦评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当时的名士和著名评论家,这个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著名专家学者,而且是国家级的,许靖就是一个极有福气之人,在东汉那样一个乱世之中,不仅走到哪里都有人善待他,给他高官厚䘵,而且许靖最终地位尊崇,得以善终。许靖与许邵都是汝南人,袁绍的老乡,东汉陷入内乱后不能开月旦评后,许邵先当上汝南功曹,许靖还被许邵排斥,但没办法,人家许靖有福气,没多久就被汝南太守任命为尚书郎,还掌管官吏选拔,许靖后来还成为董卓手下选拔官吏的官员,许靖提拔任用了一大批名士为地方官,任命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东汉末年这些地方官吏基本上出自许靖之手,有福之人的许靖即使在残暴的董卓手上也是运气出奇的好。 刘备攻蜀关东联军反董卓后,许靖担心被董卓所杀,于是逃到了豫州刺史孔伷那里,孔伷可能是被李傕杀死的,于是许靖又投靠扬州刺史陈祎,陈祎去世后,许靖又被吴郡太守许贡和会稽太守王朗保护,许贡知道吧,就是他手下的三个门客刺杀了孙策,王朗就更有名了,后来投靠了曹操,最后升到三公之一的司徒,后代就更牛了,王朗的孙女嫁给了司马昭,是司马炎和司马攸的生母。当时地方上动乱一片,地方官也是相互攻伐,但许靖福人自有福气,一直有人保护。当时孙策攻打江东,江东乱成一片,许靖在江东没法待下去,就一路南下逃到了交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广西地区,许靖又受到了交趾太守士燮的厚待。 汉中王劝进许靖在交州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被益州牧刘璋征召入蜀地,被刘璋先后任命为巴郡、广汉、蜀地太守等职务,刘备入川与刘璋闹翻后,刘备开始攻打刘璋,后来打到了成都,把成都包围起来了,起初刘璋不愿意投降,但城中的许靖却翻出城墙来投降刘备,刘备本来不太喜欢读书人,又因为许靖没有骨气地来投降,因此有些看不起许靖。但是刘备所信任的法正劝谏刘备重用许靖,因为许靖名气很大,虽然才能不足,但也是招收天下名士的一面旗帜,于是刘备重用了许靖,任命他为左将军府长史,因为当时刘备的官职是左将军,长史就等于是刘备左将军府的秘书长,诸葛亮当时官职才是个军师将军,从名义上看许靖的官职高于诸葛亮,但诸葛亮是负责实际工作的,掌握实权。 许靖刘备升任汉中王时,许靖被任命为太傅,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刘备可是把许靖当成表面的老师,名高权轻,并且许靖在汉中王劝表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马超,高于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李严等人,许靖这个地位可以说是非常高了,许靖这个人实际才能确实不高,可以说就是福气非常高,而且地位非常高,就连后来的丞相诸葛亮都要向许靖下拜。许靖在益州也算过得非常好,最终在当地病逝,一生活了70多岁,从汝南到长安,从长安到豫州,从豫州到江东,从江东到交州,从交州到益州,最终在益州善终,许靖的足迹走遍大半个中国,走到哪里都有福气,走到哪里都有人厚待,无论是地处朝廷中心的长安,还是战乱不断的东东,还是地处偏远的交州,还是偏安一隅的益州,许靖靠着自己的福气,在寿命、富贵、健康、美德、善终五个方面都享受到了,他就是那个“有福气的人,走到哪里都有福气”的例子。

2,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是什么意思

真正有福气的人,不会落在没有福气的地方,意思是有福气的人不论到哪都有福气。 出自《老人言》,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卫红。 内容简介 《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是一本经过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草根智慧书,是收集了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老的老人言的人生哲学书,这些老人言堪称“不立文字的经典”,句句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 因为它们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正如俗话所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要从这些浓缩的精华中吸取一些智慧和知识,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感受生活的意义。 扩展资料: 赏析推荐 《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编辑推荐:“老人言”看似自言自语,却是人间至理,老人言堪称“不立文字的经典”。这些话虽然已经很老很老了,比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要老,但是仍然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 因为它们从生活中来,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最大程度地回避了各种思想毒素的污染,可以谓之最纯粹的智慧。 作者简介 胡卫红,一位从实践中走出来的社科学者,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且遍览群书,对人性人情、时事世道、成败规律有着自己独到的体验。曾在多家国企、外企、私企担任管理工作,后投身书坛,曾任文化公司编辑、策划编辑、总编。 现为专业作者,曾在多家出版社发表《课本上学不到的一百条人生经验》、《来自财富巅峰的声音》、《听佛学大师谈人生》、《活学活用道德经》、《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经》、《舍得,是富裕的开始》等社科类图书作品数十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人言

3,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 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 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 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扩展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 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 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 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 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 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 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 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 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 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 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4,法正的官职答还是诸葛亮大

诸葛亮官位大
诸葛亮
官职:丞相
爵位:武乡侯

法正
官职:尚书令、护军将军
爵位:翼侯
其实比起诸葛亮,刘备更信任法正。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

5,关羽真的是诸葛亮设计杀害的吗?

关二哥之死,有好几种说法: 其一:死于潘璋手下马忠! 其二,关羽是被诸葛亮借刀杀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虽然水淹七军,成镇华夏,但最终却导致荆州失守,自身也为刊、权所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个襄樊之战,首尾长达半年之久,从开始的吴魏使者往来不绝,到后来的曹操不断调遣于禁、庞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蜀汉方面竟没有采取任何对策,最后当关羽败走麦城,全军覆没之际,蜀军援兵也还是迟迟不至,这引起了后人的纷纷猜疑。最近,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专业期刊《史学集刊》上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 朱于彦在文中指出,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 退一步而言,即使刘备宠信、纵容关羽,不把《隆中对》放在心上,但襄樊战役打响后,刘备、渚葛亮不可能不全力关注战役进展的一举一动。尽管川、鄂之间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传播不甚畅通,但整个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东,首尾长达半午之久,蜀汉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兴政权,个可能没有任何信息传播渠道。关羽攻襄樊,守荆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时孙刘联盟已呈破裂之势,孙吴随叫可用奇兵偷袭荆州,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掉以轻心?众所周知,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弄险,他为何不提醒“疏慢”的刘备? 朱子彦认为,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臼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乐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不足别人,而是臼家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除掉关羽呢?这还要从渚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 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囚刺史、邢守一类官职皆小在诸葛亮眼小,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山。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尔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入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土”,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渚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缶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廾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关羽一直瞧不上士大夫,赤壁之战后对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彦接着指出,关羽骄横跋扈是出了名的,对此史书多有汜载、建安十九年,刘备攻益州,西凉马超来投,马超是当时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为下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间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门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末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以示宾客”。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寸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听了此事后,人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如此狂妄,诸葛亮为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山意逢迎,讨其欢心呢?朱子彦认为,这正是诸葛亮了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韬略。 亮、羽二人的关系如何?史无明文记载。然细加考察,亦可略窥一二,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奵日密,艾羽,张飞等就不悦”: 赤壁之战.诸葛亮建立奇功,不仅巩固厂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而且树立了—定的威信,使关,张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关羽却由过去的轻视变成了嫉妒,于夫子对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说:“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二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琦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下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襄樊之战,不失为诸葛亮除掉关羽的一个好机会 朱子彦认为,诮葛亮为何想除掉关羽,这和关羽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关羽和张飞的性格截然不同,史书上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说,张飞虽然不善待士卒,但对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关羽虽然爱抚士卒,但却对士人大始终心存芥蒂,盛气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当然也在具中。 诸葛亮对关羽目空一切的情况十分清楚,然顾虑其与刘备“恩若兄弟”的特殊关系,加之自已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得多,官职也比关羽低,故不得不“虚与委蛇”,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个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冒然发动襄樊战役,诸葛亮在这样的大好机会来临之时当然不会去提醒对战局“疏慢”的刘备。 其三嘛,大家都知道,三国五虎上将关羽-关云长-关二哥死于败走麦城跑路失败后被擒杀,可细节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人经历N年孜孜不倦的调查(翻阅三国系列小说)及实践(业余时间勤玩三国志游戏),终于发现了二哥真正的致命死因!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大家都知道,当年二哥是死于跑路途中,而跑路最重要的就是速度;速度慢了就不叫跑路,那是散步…… OK,我想某些聪明的朋友该想到问题的关键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