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按动能范围,车辆类型及主要技术特征分类有哪些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按动能范围,车辆类型及主要技术特征分类有哪些
提示:

简述城市轨道交通按动能范围,车辆类型及主要技术特征分类有哪些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分类
1、地铁
地铁
(Metro,Underground
Railway,Subway)是沿着地面铁路系统的形式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用电力牵引的快速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模式。其线路通常设在地下隧道内,有的也
设在城市中心以外,从地下转到地面或高架桥上。自1863年英国伦敦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蒸气机牵引)以来,地铁发展迅速。地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
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目前,世界上拥有地铁的城市已超过120多个,线路长度超过7000公里。
2、有轨电车
有轨电车(Tram)也是一种古老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1888年,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土满正式开通运行。自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有轨电车曾风行于欧美各国,并扩展到亚、非、南美的许多大城市。
3、轻轨

轨交通(Light Rail
Transit)是从有轨电车发展起来的,但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其技术标准已经接近于地铁。作为中等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轻轨技术成熟,运行速
度较高,以高架、地面线路为主,和地铁相比具有建设周期短、造价低(约为地铁的1/4到1/2)等优势。同时,由于结合了有轨电车和地铁的技术特点,轻轨
交通系统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更为实用和机动灵活,适用于市内、市郊、机场联络等中短距离运输,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4、市郊铁路

郊铁路(Suburban
Railway)是从干线铁路发展而来的。它是运行于市区、市郊以及卫星城之间,以地面专用线路为主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它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相
比,其共性是均为公交化客运的轨道交通,但在运营模式和管理体制、对乘客服务的地域和运距目标、产权归属和制式、列车运行密度的服务水平等方面却有较大的
差别。因此严格来说,市郊铁路不能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等同,但可以认为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另一个层次的补充。
市郊铁路以其运量大、速度高、污染少的优势,为城区及市郊地区或卫星城之间提供铁路客运服务,满足通勤、城市及郊区之间居民往来的需要。市郊铁路建设可利用既有铁路设施,相比其他城市轨道交通方式,可大幅降低建设成本,有效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问题。
5、单轨交通

轨交通(Monorail)是一种采用橡胶车轮的车辆跨座或悬挂在高架的轨道梁上运行的交通方式,按其走行模式和构造不同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车辆在轨道
梁上部运行的称作跨座式单轨;在轨道梁下部运行的称作悬挂式单轨。单轨交通与传统地铁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车辆的转向架、轨道梁和道岔三个方面。
6、自动导轨交通

动导轨交通(Automated Guideway
Transit,简称AGT)最早出现在美国,起初主要作为一种穿梭式或环形式往返运送乘客的短距离交通工具。其车辆采用橡胶车轮,利用侧式或中央导轨导
向,由计算机集中控制实行自动控制运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许多国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其成为城市中一种中等运量的客运交通系统。各国对这种新
型客运交通系统的分类及名称各不相同,比如,在日本称为新交通系统,在法国称为VAL系统。
7、磁浮交通

悬浮交通系统(Maglev)采用直线电机牵引、磁吸或磁斥悬浮、电磁导向,目前有多种制式,其主要技术特征差别在于:导体材料、工作温度、直线电机类
型、悬浮方式、驱动方式等。它是地面交通中运行速度最快的一种交通方式,2003年12月,日本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创造了581公里小时的地面交通速度记
录。中国上海磁悬浮线已于2002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采用德国TR系统技术,它是世界上目前惟一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浮交通线路。
8、直线电机轮轨交通

线电机轮轨交通(Linear
Metro)采用直线感应电机牵引,轮轨系统支撑导向。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和加拿大几乎同步开始对这一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在世界5个国家建成了10
多条线路。直线电机轮轨交通系统采用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牵引力不受物理粘着的存在限制,使其加、减速性能及爬坡能力均有较大的提高,最大坡度可达6%-8
%。同时由于没有了旋转动力源和机械变速传动系统,使得轴箱定位结构可以得到较大的简化,因此直线电机车辆一般都采用径向转向架,以便提高车辆的曲线通过
性能和运行平稳性。爬坡能力强和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是其两个主要优势。此外,直线电机车辆比传统地铁车辆尺寸小,所需横断面也较小。若在地下修建,可以较
大程度减小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数据中心纳入新基建,未来发展会怎样?
提示:

数据中心纳入新基建,未来发展会怎样?

加快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低碳化发展 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增加碳吸收量,将碳吸收量与碳排放量抵消,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是碳中和前必须经过的阶段。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数据中心规模扩大,能耗随之增加 数据中心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我国政府已将数据中心列为七大“新基建”领域之一,同时工信部也将其纳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范畴。受益于云计算、5G、物联网、VR/AR等新应用的广泛兴起,我国IDC业务收入连续高速增长,2020年全年规模实现2238.7亿元,同比增长43.3%。 数据中心是公认的高耗能行业,过去十年间,我国数据中心整体用电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1500亿千瓦时,达到了社会总用电量的2.19%。预计到2025年,占比将增加一倍,达到4.05%。 当前中国的电力结构仍以燃煤发电为主,在数据中心供电结构中,火电占比超过70%,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及其他污染物。 碳中和政策影响下,推进建设节能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政策陆续出台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强化数据中心能源配套机制,推进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中心行业碳减排。 北上广深为首的核心一线城市纷纷推出节能减排政策,对IDC的PUE能耗水平进行严格控制,在能耗总量限制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同时对核心土地指标进行管制。 政策限制高PUE值数据中心入场,数据中心降PUE大势所趋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是衡量数据中心运行效率的指标,其越接近于1,代表数据中心对于电能的利用越有效率。根据《全国数据中心应用发展指引》数据,2017-2019年,我国在用超大型、规划在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PUE值均呈下降趋势,说明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值并实现能耗降低成为发展趋势。 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北、西藏、江苏、山西、湖南等地数据中心PUE值处于较高水平。国家和地方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对数据中心PUE提出了明确指标,数据中心一直在加快绿色化发展,不少优秀数据中心获得了数据中心绿色等级4A、5A级,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政策及地方政策的逐步推进,未来,数据中心在降低PUE的同时,可通过自建或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绿电证书、碳排放交易等手段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根据《2019中国企业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企业数据中心PUE值有明显改善。PUE值大于2.0的企业从2012年的34.6%降至2019年的2%,小于1.5的企业从3.7%上升到12.9%。但依然有85%的受访企业数据中心的PUE值在1.5-2.0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互联网和通信领域较多 数据中心是未来为数不多能源消耗占社会总用电量比例持续增长的行业。因此,数据中心行业需要积极践行碳中和,对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因此,各地数据中心绿色化建设加快。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管局、银保监会、国家能源局确定了60家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如下: 分领域来看,互联网领域和通信领域绿色数据中心数量较多,分别有25个和21个,占比分别为41%和35%;此外金融领域有10个,占比17%,公共机构和能源领域分别占5%和2%。 碳中和背景下,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 《欧洲气候中立数据中心公约》指出到2025年12月31日,数据中心使用电力可再生能源将达到75%,到2030年12月31日达到100%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并达到无碳绿色数据中心水平。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国内来看,如果未来五年数据中心采用市电的比例维持2018年水平,而企业不采取额外措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到2023年数据中心用电五年内将新增6487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上网消纳以及数据中心企业更主动采购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1583万吨。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基建的大数据带来了哪些新的
提示:

新基建的大数据带来了哪些新的

在挑战方面:数据流动存在障碍壁垒,对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基建的推进将极大增加数据的规模和结构复杂度,企业需要更高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来处理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好数据存储查询、负载均衡、容灾备份等关键问题。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大数据应用规模日趋扩大,在数据采集、存储、开放共享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隐患,重要数据和个人数据泄露与滥用都给数据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魏凯认为,在新基建下,大数据产业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 一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将由前端技术研发转向各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如工信部今年公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民生大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的项目比重占到示范项目的大部分。二是大数据管理更加深层次。新基建下,数据采集更加多量和多样,分析应用能力也将会相应提升。大数据“大”的特性将会更加凸显,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处理方法也将更丰富和深层次,将带动大数据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三是数据流动加快。大数据的使用将逐步去中心化,实现跨界流通,政府和社会数据逐步融合,数据烟囱、数据孤岛逐步打破,数据要素实现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四是数据中心发展进入新阶段。数据中心会向核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双向发展,向超大型集中和边缘计算双向发展,数据中心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进程或将同步加快。 对于如何促进大数据产业应用,魏凯认为,要培育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土壤。需求拉动,探索更多大数据共享利用场景,要激发数据要素交易积极性和活力,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以数据要素流动的业务需求拉动数据应用落地。其次,要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基础。继续持续发力新基建,加快建设集约、开放的大数据平台,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硬件基础。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大数据关键技术,培育面向大数据的开源软件生态体系,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软件基础。再次,要做好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安全保障。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能力建设,推进数据脱敏、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研发,保障大数据产业应用顺利落地。【摘要】
新基建的大数据带来了哪些新的【提问】
新基建带来大数据产业新机遇【回答】
“新基建下,大数据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成为支撑新基建建设的重要基石。”【回答】
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魏凯认为,大数据产业将迎来新发展。一是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二是大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加深。三是大数据应用场景拓广。未来多类型数据跨界融合中,数据要素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结果对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做好数据资产管理。新基建下,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数据资产管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凯指出,新基建下,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在机遇方面:一是数据处理相关行业迎来利好。新基建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带来物联网设备相关数据的激增,传感器等数据采集相关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数据中心行业将迎来利好。二是行业应用进入爆发期。新基建将助推传统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在金融、通信、交通、医疗等行业应用潜力巨大,将催生更多的大数据应用场景,这些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将带来行业应用的爆发期。三是隐私计算等新技术迎来快速发展。隐私计算能够贯穿数据产生、收集、保存、分析、利用直至销毁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保护,规避泄露风险,可在新基建下从技术层面做好数据安全保护,保障数据安全与发展并重。【回答】
在挑战方面:数据流动存在障碍壁垒,对数据处理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新基建的推进将极大增加数据的规模和结构复杂度,企业需要更高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来处理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好数据存储查询、负载均衡、容灾备份等关键问题。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大数据应用规模日趋扩大,在数据采集、存储、开放共享等环节均存在安全隐患,重要数据和个人数据泄露与滥用都给数据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魏凯认为,在新基建下,大数据产业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 一是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侧重点将由前端技术研发转向各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如工信部今年公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在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民生大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的项目比重占到示范项目的大部分。二是大数据管理更加深层次。新基建下,数据采集更加多量和多样,分析应用能力也将会相应提升。大数据“大”的特性将会更加凸显,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处理方法也将更丰富和深层次,将带动大数据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产生。三是数据流动加快。大数据的使用将逐步去中心化,实现跨界流通,政府和社会数据逐步融合,数据烟囱、数据孤岛逐步打破,数据要素实现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四是数据中心发展进入新阶段。数据中心会向核心地区和周边地区双向发展,向超大型集中和边缘计算双向发展,数据中心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进程或将同步加快。 对于如何促进大数据产业应用,魏凯认为,要培育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土壤。需求拉动,探索更多大数据共享利用场景,要激发数据要素交易积极性和活力,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机制,以数据要素流动的业务需求拉动数据应用落地。其次,要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基础。继续持续发力新基建,加快建设集约、开放的大数据平台,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硬件基础。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关大数据关键技术,培育面向大数据的开源软件生态体系,打牢大数据产业应用的软件基础。再次,要做好大数据产业应用的安全保障。加强数据安全保护技术能力建设,推进数据脱敏、安全多方计算等技术研发,保障大数据产业应用顺利落地。【回答】
“新基建下,大数据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中央提出要加快推进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正成为支撑新基建建设的重要基石。”【回答】
大数据产业将迎来新发展。一是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二是大数据开放共享程度加深。三是大数据应用场景拓广。未来多类型数据跨界融合中,数据要素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结果对政府决策、企业管理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企业应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做好数据资产管理。新基建下,对于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数据资产管理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