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简介
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简介 皇八子原封廉亲王允祀,其初行次为第十六,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时生,庶妃卫氏即良妃出。三十七年三月,封贝勒。四十七年九月,以谋夺储位削爵,逮治。十二月,赐还贝勒,仍系于畅春园侧。五十四年正月,停给爵俸。明年九月,以病释,令还家,给俸如故。六十一年十一月,与受末命。世宗即位,命总理事务。十二月,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三年二月,罢总理事务,独不予议叙。四年丙午正月,严旨历数罪状,削爵,除宗籍。二月,圈禁高墙。三月,改其名为阿其那。六月,廷臣复议其罪四十款,诏令宣示天下。九月初五日幽死,年四十有六。干隆四十三年正月,诏复其原名,收入宗籍。<br/>从小胤祀就因为身份问题吃尽苦头,因其母出身卑微,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并不得贵重,颇受冷遇。从小受过多少冷眼,多少不屑,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可是他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16岁领正蓝旗亲征大漠,康熙亲自制诗以赐;不仅亲近同宗贵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极好的口碑,称他“实为贤王”。所谓天妒英才,八爷最终还是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自己的额娘还被侮辱,自己的母亲被称为贱妇,身为人子会是怎样的心情。我觉得皇太子秘史里面那个八阿哥有句话说的不错,我是儿子,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母亲,但是他是皇帝啊,他可以选择自己的女人,为什么他要选那样一个卑贱的女人,再来生下我。 他知进退懂礼数,待人温和,才能出众,我觉得他足以和雍正相提并论。他是皇子,自然是有城府,但并不代表他很坏,难道雍正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他就不能奋斗了吗?!雍正是冷面王爷,他就是偏偏君子。 好一个“阿其那”,为了保住独子的性命,身为人父的八爷宁愿自取其辱,自请改名。大丈夫死有何惧?将死还被羞辱,身后不能正名,雍正做得够绝够无情。八爷死后都没留下什么,连画像也没几张……要说他有错,就错在他不够心狠手辣,不够冷酷无情,错在他千般算尽却算错了康熙的心,错在他生不逢时遇见这般冷酷残忍的对手与不懂他的父亲。 真是曾经如何做,如今都是错啊。康熙就是不喜欢他,他再什么”贤”又有什么用呢。说他是笼络人心,可他笼络得了那么多的人心吗?如果他没有才能没有实力就是有万贯家财又如何笼络人心?!李光地说得好,目下诸王,八王最贤。难道不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吗? 八爷有情有义,和雍正一样弑君屠弟夺嫡的事情,八爷不做,他上对父母,下对兄弟,对得起任何一个人!雍正初登基,羽翼未丰满,八爷党尚有很大的势力,掌八旗中的重要兵权,可是兄弟相残的事情,八爷不做,他要的是国家太平,黎民安康,而不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宝座。太子无能,难成大业,八爷争了;输了,八爷认了;雍正羞辱他,八爷忍了。他曾争过,进过,就对得起自己了,他心甘情愿地退了。 雍正为君,天下安,宫闱乱,我们承认他的政绩,可是也无法抹杀他的冷酷与残暴,他的才能够为明君,可是他的胸襟远远不及。雍正不爱才,他亲口承认,胤祀办事的能力是众兄弟中最让人放心也是可与自己匹敌的,可是为了一己私欲他置他于死地,年羹尧曾为他夺位争权保天下,为了自己的不悦,他也弃了。可是八爷不同,用句老土的话说,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八爷党的庞大,众多皇子的死心塌地,无数大臣的赞美举荐,难道还不能说明一切么?如果百年前,历史改写,八爷登基,那么,宫闱安,天下安。八爷不是弱者,也没有失败,他不需要被同情。几百年前连他自己都能将生死红尘看得那么云淡风轻了,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做到一笑而过。输了,就不是英雄吗?那么为何会有至今思项羽这样的诗句?难道岳飞,袁崇焕最终为人所害我们有不去崇拜推崇吗?有谁能说三国之中,周瑜,诸葛亮,孙权,曹操…他们不是英雄呢,他们的产业最终不是都归与司马家族之下了吗? 我们喜欢八爷是因为他优秀,正直,相对那场九龙夺嫡中的其他对手,他在我们心中显得那样儒雅睿智。其实我一直一直都在研究正史,而非什么野史。但是我觉得从正史中我真的不难看出雍正心胸狭窄的蛛丝马迹。我看待历史,要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记载历史的人说什么,我就认为是什么。历史记载说八爷阴柔成性,妄自菲薄…那是康熙,是雍正对于他的看法,但是我不是康熙,也不是雍正,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会用自己的眼光,想法去看待这些事情。八爷争储位,在康熙看来是十恶不赦,在我看来,是太子无能,他要救江山于 危亡。八爷凡事从剪,不拿亲王架子,在雍正看来是居心叵测拉拢人心,但是在我们看来,那不过是他出生卑微对生活在他们之下的人能更有体会和感触罢了。人说一百的读者,就有一百的哈姆雷特。关于历史亦是如此。一百个人,就有一个种对九龙夺嫡的解答。每每想到八爷,我就有种为他可惜,为他悲哀到想哭的冲动。很多人赞雍正够冷酷,够聪明,是个好皇帝,可是我却仍旧认为他是个残酷的禽兽。他没有情,没有心,爱心觉罗家尽出情种,清太宗皇太极为宸妃痛哭数天,睿亲王多尔衮为庄妃不要江山,福临为董鄂妃生死相随。可是爱心觉罗的这个情字,却完完全全的没有在雍正的身上体现,他对上轼君篡位,对下迫害兄弟,说他明,可是他在杀人的事情上从来都是个人喜好,雍正登基之后,且不说八爷党势力已经被他削弱了,就说老八自己的个性,夺位最后阶段,老八自己没什么希望了,他转而辅佐有希望的十四。同样道理,木已成舟的事情,他也会认命,好好辅佐老四,不会生反叛之心。综观八爷一生,他要的是国家昌盛,不是个人荣辱。他是个识大局的人,否则别说老四了,根本轮不到他登场,八爷早就弑君篡位了,当时朝中大部分的大臣都是八爷党,他还怕没人拥戴么?何苦最后忍受雍正的百般羞辱?但或许,这就是命,雍正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我相信如果是八爷,他会是个好皇帝,也是个好人。还是那句话,胤祀是个政治家,不是阴谋家,成王败寇,即便败了,他也败得光明磊落,或许九龙夺嫡本来说不清孰是孰非,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百年已过,对历史我们只能感叹句,既生禛,何生祀?故人已去,焚尸扬灰也好,名声被辱也罢,真相被雍正篡改都好,再去计较还有什么意义呢……雍正曾经那样光辉还不是最终殊途同归?死,是谁都没有办法抗拒的结局。生前悲惨也好,荣耀也罢,都随着生命一切风消云散了。雍和宫香火再旺盛,几百年过去了,有个人还是没有办法逃避良心的谴责,他的皇阿玛会看着他,他的含恨的额娘会看着他,他那么多因为他的利益谋权献出生命的兄弟会看着他。千人歌颂,万人景仰,他还是不敢在清东陵那片荒地中安息。八爷输了不见得他真的失去了很多,四爷赢了不代表他真的拥有很多。雍正拥有万里江山,但是除了大清国,他还得到了什么?兄弟背叛,母子失和,众叛亲离。或许坐在那个宝座上接受万人朝贺他真的觉得是值得的,但是转身一想,人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他全都失去了,良心,感情,以及信任,他不信任别人也不被别人信任,相互利用相互谋算,形影孤单,他的生活难道不可悲吗?八爷输掉了一切,家产,名誉,甚至性命,但是起码,他还保留了人应当具备的东西。只要仍有人,在逆境之中,对他不离不弃,即便不能共同赴死,我想多少,他还是幸福的。他有很多兄弟,无论强势弱势,直到最后也绝不背叛,有一些知己,哪怕没落,也坚持他们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他康熙末年,李光地还能说出”目下诸王,八王最贤”的政见。他没是失去自己的胸襟,没有失去人该有的感情,不会谋杀他的父亲,逼死他的母亲,迫害他的手足,更不会弃整个朝廷危亡于不顾去抢夺一己之欲…纵使廉亲王府无处可循,他的陵墓荡然无存,他的诗辞歌赋,琴棋书画都不曾留下,这么多年之后还有我们,还能有为他的历史感到质疑的人,还有我们这些相信他的人格的人,还有我们这些会为他长嘘短叹命运不公的人,还有八爷党,足以。我们可以说,八爷是个悲剧,因为宫廷太苍白,人心太复杂,谋权太乱眼,结局太悲哀。但是,人生的观点换一个角度去看,往往又是另一种光景。我想,当初笑对生死的八爷也会是这么想的,看破红尘,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可怜,悲伤。就像苏格拉底说过,死,不见得是坏事,活着,也不见得就幸福。虽然我自己现在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么豁达,但是,我们的八爷,是个君子,至于悲与不悲,很多时候,就像他自己一样,可以一笑了之。
康熙的八儿子简介
康熙的八儿子简介 皇八子原封廉亲王允祀 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允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康熙自然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允礽获释,允祀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嫡妻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妾张氏,张之碧之女;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爱新觉罗·胤祀 子一人女一人 嫡妻郭络罗氏,和硕额驸明尚之女; 妾张氏,张之碧之女; 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第一子弘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母妾张氏,张之碧之女;干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五十五岁。嫡妻舒穆禄氏,伦布之女;妾茂怡氏,马尔泰之女;妾完颜氏,四格之女;妾荣氏,荣禧之女。三子:长子永类,次子肃英额,三子总兵永明额。 第一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初八日巳时生,母为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雍正二年甲辰六月,嫁孙氏五福;女干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卒,年六十八岁。 爱新觉罗胤祀年谱 康熙二十年(辛酉) 二月初十(甲午),出生。其母卫氏,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康熙二十年(1681年) 1岁 二月初十日(甲午)未时出生(公历1681年3月29日),在康熙皇帝诸子中排行第八。其母卫氏,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内管领阿布鼐之女。 康熙三十年(1691年)10岁 七月,随康熙帝巡幸边外。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1岁 七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2岁 二月,随康熙帝巡视京畿。 八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13岁 七月, 随康熙帝巡幸边塞。 十一月, 随康熙帝谒暂安奉殿和孝殿。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14岁 八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5岁 正月,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随其谒暂安奉殿和孝陵。 二月,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九月,随康熙巡行北塞,经理军务。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16岁 七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7岁 三月初二日,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晋为多罗贝勒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18岁 二月,随康熙帝奉皇太后第三次南巡并视察河工。 闰七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是年, 康熙帝为成年诸皇子建府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9岁 七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十二月,生母册为良嫔,未几进为良妃。 康熙四十年(1701年)20岁 四月,随康熙帝巡幸永定河。 六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22岁 五月十九日 索额图获罪,与诸皇子觊觎储位有关。 六月二十六日 裕亲王福全逝世,其曾向康熙夸赞胤祀。康熙帝命诸皇子俱穿孝。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23岁 六月, 随康熙巡幸塞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27岁 正月初五日寅时,长子弘旺出生,庶母张氏。 九月初四日,康熙于行猎途中废立皇太子胤礽。 九月初七日,受命署内务府总管事。 九月二十五日,康熙闻皇长子胤禔言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祀后必大贵,随命胤禔将张明德拿交刑部审问。 九月二十八日,奉旨查原内务府总管凌普家产后回奏。康熙称其所查未尽,到处妄博虚名,是又一出皇太子。 九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召众皇子至干清官,言其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欲著将其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后由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舍身相救,方才未果。 十月初二日,因张明德案,被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 十月初四,再受康熙帝责,谓其自幼性奸心妄,邀结苏努为党羽,并言其妻“嫉妒行恶”。按,胤祀之妻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 十月二十三日,受康熙召见。时帝病,自南苑回官,回忆往事,流涕伤怀,因复召见。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令满汉文武举奏皇太子,诸大臣皆举胤祀,康熙未允,诸大臣皆不敢再议。 十一月十六日,废太子胤礽被释。 十一月二十八日,复封为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28岁 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召满汉文武大臣,查问去年为何一致举荐胤祀为皇太子事,重责佟国维、马齐等人。 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将马齐交于胤祀严行拘禁。 二月二十八日,随康熙巡畿甸。 三月初九日,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四月二十六日,随康熙帝往塞外避暑行猎,九月二十三日回京。 十二月,随康熙帝谒陵。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29岁 二月,随康熙帝巡游五台山。 五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十一月,随康熙帝谒陵。 康熙五十年(1711年)30岁 一月,随康熙帝巡视通州河堤。 四月,随康熙巡幸塞外。 十一月二十日,其母良妃薨,心甚悲痛,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31岁 五月,随康熙帝巡塞。 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废。 十一月,随康熙帝谒陵。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32岁 二月,随康熙帝巡畿甸。 二月十七日,其母良妃奉安。 五月初十日,随康熙帝往热河避暑,九月二十日回京。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33岁 十一月二十六日,因其母逝世二周年往祭,未赴康熙热河行在请安,遣太监送两只将毙之鹰给康熙,康熙帝极为愤怒,召诸皇子至,重责于其。 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奏折诉冤。 十一月二十八日,再受康熙帝责。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34岁 正月二十九日,被停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执事人等银米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35岁 九月十二日,患伤寒病不起。 九月二十五日,因卧病处在康熙帝回京所必经之路,帝降旨将伊移回家中。 十月初五日,病愈。康熙帝命将其所停之俸银米仍照前支给。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36岁 二月初一日,随康熙帝巡视畿甸,本月十八日回京。 四月,随康熙帝巡塞外。 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37岁 十二月十二日 抚远大将军胤礻题率军起程。于太和殿前行颁给大将军敕印仪式。 本年,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38岁 四月十一日,随康熙帝往热河避暑,十月初八日回京。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39岁 四月十二日,随康熙帝往热河避暑,十月初十日回京。 康熙六十年 (1721年)40岁 三月,由康熙帝朱笔圈出前往太常寺登祀。 四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七月,随康熙帝行围。 康熙六十一年(1722)41岁 二月,随康熙帝巡畿甸。 五月,随康熙帝巡幸塞外。 十一月十三日(甲午),本日戊刻,康熙帝逝,终年六十九岁。 十一月十四日,受命与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受封为亲王。 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是为雍正帝。 十二月十一日,受封为和硕廉亲王。 十二月十三日,受命为理藩院尚书。 雍正元年(1723年)42岁 二月十七日,受命办理工部事务。 九月初四日,因奉圣祖皇帝及其上皇后神牌升附太庙事,于端门前设更衣帐房,因新制,油气薰蒸,雍正帝怒,命其跪太庙前一昼夜。 十一月二十一日,因为其母良妃之事丧事奢靡事受雍正责。 雍正二年(1724年)43岁 四月初七日,雍正帝责其“奏事并不亲到,敬且草率付之他人”。 四月初八日,因皇十弟敦郡王允[礻我]逗留张家口事,受雍正责。 五月二十日,并七十、马尔齐哈、常明等人雍正帝责为“夤缘妄乱之人”。 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帝责其与允禟、允禵等人于康熙年间“结为朋党”。 十一月初二日,因凡事减省,出门时不用引观受雍正责。 十一月十三日,受雍正责,言其阻挠政事。 十一月十四日,因议陵寝所用红土折银发往当地采买以省运费事受雍正责。 雍正三年 (1725年)44岁 二月十四日,因减省夫役、畜马等事受雍正帝责。 二月二十九日,并允禟、允禵、允[礻我]、阿灵阿、鄂伦岱等人受雍正责。 三月十三日,于工部行文时被抬写,被果亲王允礼等参奏。 三月二十三日,宗人府议将其革退王爵。雍正帝谕“尚望其回心归正”。 三月二十七日,议总理事务王大臣功过,雍正帝言其无功有罪,宽免。 三月,退总理事务。 四月十六日,因工部所制阿尔泰军用之兵器粗陋事,受雍正责。 十一月初二日,因内务府增减披甲人数事,受雍正责。 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议其应革去王爵,撤出佐领。有旨宽免。 十二月二十一日,护军九十六被毙事,遭宗人府参奏。雍正命每旗派马兵若干于其府周围防守。又于上三旗侍卫内每日派出四员,随其出入行走。 雍正四年 (1726年)45岁 正月初五日,与允禟、苏努、吴尔占等人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削除宗籍。 正月二十五日,受雍正命与允禵共议奏皇九弟允禟以密语与其子通信之罪。 正月二十七日申时,长孙永类出生,嫡母舒穆禄氏。 一月二十八日,将其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 二月初七日,遭囚禁。 二月,雍正令其之妻自尽,焚尸扬灰。 三月初四日,令其改名。 三月十二日,自改其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五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其与允禟等罪恶。 六月初一日,雍正将其于康熙、雍正两朝诸罪共四十款颁示全国。 七月二十二日亥时,孙肃英额出生,庶母茂怡氏。 九月初五日,其时已患呕病,病甚重。 九月初八日,因病身亡。按,《世宗实录》记为九月初十日殁,此处取其子弘旺所著《元功臣名录》载:“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薨。” 九月二十九日,诸王大臣议奏应戮尸****。雍正帝谕“既伏冥诛,其戮尸之罪著宽免”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八月二十三日,本日子刻,雍正帝逝世。 十月初八日,干隆帝命议其与允禟子孙屏除宗牒案。 十一月二十八日,干隆帝将其与允禟子孙均给出予红带,收入玉牒。 干隆四十三年 正月,干隆帝旨,令其复入宗室。
历史上的八阿哥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八阿哥是被雍正囚禁后折磨致死。 据史料记载,八阿哥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被雍正削去宗籍降为民王,圈禁于高墙之内。同年三月,雍正还下令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中“狗”之意)。雍正四年九月初十(1726年10月5日),受尽牢狱之苦的八阿哥饥寒交迫,胃中已没有任何食物,呕吐物中仅剩鲜血,最终惨死于禁所。 康熙末年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除皇长子、皇次子(废太子)是被康熙囚禁而死外,只有皇十三子允祥得到重用,最后善终,其他皇子的命运都不好,特别是皇八子、皇九子被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受尽折磨而死。 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的第八子)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 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八阿哥最后怎么死的
被幽禁至死。 八阿哥就是爱新觉罗·胤禩,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 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及苏努、吴尔占等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留太监二人。二月十八日,先时皇三子弘时因事得罪,交与胤禩为子。 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禩在被数度催促逼迫后被迫改其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胤禟、胤禵等罪。 六月初一日,雍正将胤禩、胤禟、胤禵之罪状颁示全国,议胤禩罪状四十款,议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议胤禵罪状十四款。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民间认为他们是被毒死。 扩展资料: 《宫锁心玉》里的故事主线就是历史上的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 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禩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附庸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 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遭到清算旧账。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子夺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