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坂桓师团师团长是谁?
板垣征四郎 中将:昭和12年(1937年)3月1日 - 昭和13年5月25日
安藤利吉 中将:昭和13年(1938年)5月25日 - 昭和13年11月9日
今村均 中将:昭和13年(1938年)11月9日 - 昭和15年3月9日
中村明人 中将:昭和15年(1940年)3月9日 - 昭和15年10月15日
松井太久郎 中将:昭和15年(1940年)10月15日 - 昭和17年5月11日
山本务 中将:昭和17年(1942年)5月11日 - 昭和19年10月2日
山田清一 中将:昭和19年(1944年)10月2日 - 昭和20年8月15日
小堀金城 少将(师团长代理):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
日本的师团长有多大?
1938年徐州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失利而结束,5月19日鬼子先头部队进入徐州城,而仅仅六天之后,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就直接擢升陆军省陆军大臣,也就是二战日本内阁里的“陆相”,日本陆军最高军政机构的负责人,你说日军的师团长级别有多高官有多大? 而接手第5师团长职务的是“陆军三巨头”之一的教育总监安藤利吉中将,几乎可以说,日本陆军最早组建的六个师团以及近卫师团的师团长,都是是二战时期昭和军阀的骨干成员,在日军部队和东京军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军制早在1888年就已形成,当时的日本陆军为适应野战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逐步废除“镇台制”而改设师团制,仅有的六个镇台改编为六个野战师团。 日军在1888年就已经规定,师团长须由陆军中将担任,并且其直接听命于天皇。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日军总共也不过十七个常设师团,一名将领能够当上师团长,足以证明日本军部的重视程度。至当年底,算上日军恢复的番号、临时动员的特设番号,也不过24个师团的规模,所以这会的师团长是非常值钱的。 (稻叶四郎师团长) 到二战末期日军总共组建和扩建了168个陆军师团,所有的师团长全部是中将衔军官,后来中将不怎么够用了,也出现过个别少将衔师团军事主官,但只能担任“代理师团长”,多咱晋衔了才能转正。并且由于二战日军的军衔体系大将就已经封顶(元帅是荣誉衔),所以中将就是排行第二的高级军衔,因此一名师团长的级别是非常之高的。 按照旧日本军制,即便是军官晋升中将军衔后,一年内也不可以担任师团长职务,必须通过军部的考察期(战争后期有破例)。而中将军衔属于从四位的“敕任官”,就是必须由裕仁颁发任命状的高级军官,服役最高年龄为62岁,晋级“停年”为4年,可以拿到5800元日本旧币的年薪,大约是一名少尉小队长的七倍半(850元)。 (冈村宁次) 作为日本陆军的战役级兵团,战争期间一个四单位制的常设或者特设师团拥兵25000人以上,一个三单位制警备师团也有15000人以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出现的“甲级师团”平均兵力也在20000人左右。按照当时中日军队的战力比,一个常设或者甲级师团可以对抗我方一个野战集团军(2到4个军的编制),所以师团长的地位就相当于我方的一个集团军总司令。
日本的师团长是什么级别的官?
日本的师团长就是日本陆军的师团这一作战单位的最高军事长官。师团长为将级军官,军衔是中将,其军衔在日本仅此于元帅和大将,可以说地位不低。在当时的日本陆军战斗序列中,师团长的地位高于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和小队长,而仅只低于军司令官。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没啥可说的。根据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日本的师团长级别就是中将,也就是将级军官,想想看作为将军他的地位自然不会太低。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师团长的级别都是中将,但是他们这之间的地位却不一样,因为在日本师团这一作战单位分有4个等级,分别是甲乙丙丁,这其中甲类师团在军中的地位最高,而丁类军团在军中的地位最低。所以作为这些不同等级的师团的师团长,他们军中的地位也就会不一样。 其中一等甲类师团是日军的永久性常备师团,在未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甲类师团几乎就是日本陆军所拥有的全部武装力量。在当时甲类师团共有17个师团,分为近卫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这17个师团为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军队,在当时全日本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优先装备到这些军队中。 甲类师团人数均超过2.7万人,每个师团都拥有1个野战重炮旅团、1个高射炮联队等,此外有些甲类师团还有着独立的战车联队,如第一师团拥有战车第2联队,可以说从这点可以看出甲类师团的强大。而且在甲类师团中地位最高的非近卫师团莫属,由于这个师团是护卫京都最重要的防卫力量,所以这个师团的师团长几乎都是皇族中人亦或天皇最信任的近臣所担任,也就是如此在当时虽然近卫师团的师团长都为中将衔,但地位显然不是其他的师团长能比。
日本的师团长是什么级别的官?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是按照军、师、旅、团、营的编制,唯有韩国和日本,是按照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的编制。其中,师团可以理解为是由3--4个师组成的单位,而旅团则是由3--4个旅组成的单位。 在日本,师团的最高长官为师团长,军衔一般为中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的军衔,虽然也有元帅和大元帅,但一般作为荣誉军衔,因此,日军中真正掌握实权的最高军衔为大将,师团长作为仅次于大将的中将军衔,在日军的序列中已经是相当高,其地位类似于我们的军长。 明治维新时,日本废藩置县,开始建立统一的陆军兵团,并先后在全国设立了六个镇台,也就相当于日本的六大军区,分别是东京、仙台(即东北镇台,后改名为仙台镇台)、名古屋、大阪、广岛和熊本。等到1888年,日本借鉴德国的军事制度,将这六个镇台改编为师团。 其中,东京镇台改称第1师团,仙台镇台改称第2师团,名古屋镇台改称第3师团,大阪镇台改称第3师团,广岛镇台改称第5师团,熊本镇台改称第6师团。另外,日本在外北海道还有一支屯田军,日本将其改为第7师团,外号北镇部队。 这七个师团,是日本陆军中资历最老的七支部队,也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成立的七个师团(不包括1891年12月14日成立的近卫师团)。后来他们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为日本的崛起立下赫赫战功,其中第6师团更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元凶。 甲午战争后,日本陆续扩充到17个常设师团,但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满足日军疯狂扩张的贪婪野心,日军疯狂扩充到100多个师团。 这些规模庞大的部队,为适应不同战斗的需求,日军也将其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甲级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辎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甲级师团是日军的永久性常备师团,组建时间最早,武器装备都先进,因此战斗力也最强悍。 比较有名气的甲级师团有近卫师团、第一师团至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十六师团、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共17个师团。作为日本最有战斗力的师团,其师团长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陆军大臣都是从这些师团长里面提拔上去的。 乙级师团:又称驮马师团,辖2旅团,工、炮、辎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乙级师团组建于全面侵华战争后,因为战争的扩大,甲级师团的兵力开始显得不足,并且将甲种师团用来守卫城市或者跟中国军队拼消耗,非常不划算。 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乙级师团被组建起来,其兵源主要是各种退役或者预备役的军人,战斗力和装备仅次于甲级师团。比较有名气的师团有第13师团、第15师团、第17师团、第18师团至第109师团等。 丙级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丙级师团大部分是在1940年以后成立,主要是为了应付中国的敌后战场,包括对占领区的抗日武装进行围剿,其主要角色是充当后援部队和炮灰。 丁级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主要用于维持占领区的日常治安工作,战斗力一般。等到1944年以后,日本将丁级师团全部合并到丙级师团中,丁级师团也就不复存在。 最后,从上面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哪怕时日军最低级的丁级师团,人数依然有11000余人,丝毫不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甲种师。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军队,除了中央军嫡系部队,大多数师的人物都在三千到七千人之间。 同时,中国当时一个满编军,也不过才三万人左右,仅和日本的甲级师团持平。但日本甲级师团的装备,那远远要超过中国的军队,这也为什么很多时候日本一个师团,就能够单挑中国一个集团军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