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学院概况
在110余年的悠悠岁月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交大历史上曾涌现出诸如唐文治、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蒋梦麟、马衡、洪深、朱屺瞻、邹韬奋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改革开放揭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发展新篇章。1985年新建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和文学艺术系,开启了重振上海交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进程;1997年组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搭建新平台。进入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着手构建人文学科新布局。2002年起,以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相关学科为基础,先后分离出法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年6月,以人文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心为基础,又分离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5月12日,人文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合并为新的人文学院,开启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人文学院现有四个系三个中心(基地)。四个系为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三中心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基地)、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 人文学院现有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和艺术学5大学科。其中:博士点1个:科学技术史;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专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本科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方向) 党总支书记:刘建新院 长:杨庆存副院长:李玉尚、刘佳林、戴宝印、丁晓萍党总支副书记:汪雨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3 年6月28日改建为人文学院。2015年5月12日,人文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合并为新的人文学院,开启了学院发展的新篇章。人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挂靠学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鲁汶大学“欧洲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作为校级学术平台,挂靠人文学院管理。学科布局涵盖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艺术等五个一级学科。
大学学语文吗?
大学有一门课程是大学语文。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大学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的。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历史沿革 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国文科为高等学堂必修课,大学堂“随意科”(选修课)。 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亦规定国文为预科必修课。 1929年,民国教育部再次颁布《大学规程》,规定国文为“一年级学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后大学国文逐渐演变成“大一国文”。 1952年,国内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程从此消失,中断了近三十年。 1978年,南京大学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并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重新编定了大学语文教材。其后几年里,国内部分高校也相继恢复大学语文教学,并设为必修课。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学语文
大学里还有语文课么?
一般来说,大学是没有像初高中那样笼统的语文课,除非你是学语文专业的。当然也不是说大学的其他专业就没有语文课了,他的语文课可能体现在其他方面,就比如道德思想课和马克思主义课以及历史课里面。就像我是在大学里面学生物技术专业,我大一上学期学的是思政课,然后我大一下学期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政课上,主要就是体现,语文中的思想就天天给我们讲各种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而在下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我们主要了解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各个方面的作用。这些都是语文,因为语文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更表现的是一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