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范文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平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读了海姆·吉诺特博士写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海姆·吉诺特博士如何给那些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方法,我仿佛听到父母正在使用一种保护情绪而不是批评行为的语言在对自己的孩子说话,我也仿佛感受到了孩子渴望被父母理解的迫切心情。
这本书指导的沟通技巧很具体很实用,特别是那些承载着沟通技巧的语言,很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甚至背过,这对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情感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强烈的情感就像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不能被否定,无法讲道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空谈。试图忽略这些情感就会导致灾难,它们必须得到承认,它们的力量必须得到认可,必须重视它们,要机智地转移它们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疏导,强烈的情感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兴奋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快乐。”
这是海姆·吉诺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的文字,它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地沟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书中所讲授的那些沟通技巧正是帮助父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密钥,我希望在抚养思思长大的过程中我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把密匙,用语言来传递快乐、传递幸福。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海姆·G·吉诺特所着,是一本介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方法的书,告知家长爱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就像作者说的,“ 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不得不说书上很多案例都跟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基本吻合,很好懂也很好实践,我之前确实对小孩比较反感,觉得很吵,她们一旦犯错,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劈头盖脸的骂过去,我们好似不曾问过她们为什么犯错,她们犯错后内心的情感,在我们眼里所谓的“错误”真的是错的嘛?看完这本书后,我就会运用里面的沟通方式,譬如不再责骂,而是换成了“哎呀!琪琪,这件事情你是不是觉得做错了很难过呢?但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解决方案好不好”就这几句话,她很听话的点点头“好,小姨,你知道嘛?我还以为你会骂我呢?以后我不会犯错了,小姨你真好”是啊,6岁的小孩都知道犯错后是难过的,她们其实内心很怕父母的责备,但想想若跟我一样换个方式还让小孩子自己认识到自己犯得错,知道犯错不好,也学会了犯错后及时找出解决方案岂不是更好? 第一、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的语言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一旦到实际的生活中我们的言语就表现出了专制和不平等,如”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到一边去;或者“你的作业写完没有?都九点了,你还不去练钢琴?”等等这类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语言与行动表现,每一天大多数家庭里家长和孩子间都会出现叫嚷、争辩、甚至是吵闹、矛盾、冲突等。出现这些不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缺乏语言智慧,所以在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的语言是非常的重要的。 第二、大人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在书中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一个八岁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饭时生气的说:“我不要回学校了。”她妈妈没有跟她陈词滥调地讲,小孩子一定要上学,怎么不应该发脾气,而是理解的说:“你看上去很烦,能告诉我怎么了吗?”,“老师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么努力地答题,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妈妈说:“没有得到你的允许吗?怪不得你这么生气呢!”这位妈妈没有发表任何评论,也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她知道想帮助女儿消除怒气,就必须带着理解和同情跟她说话。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行为。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例如:那一定非常尴尬,那一定你很生气,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吧,那一定很伤你的心…… 第三、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第四、大人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父母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父母不应该用“打骂和训斥”来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而应该直接地、准确地把自己的感觉、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效果会更好。 最后,作为父母还要学会倾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不需要用嘴去说,而是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方法。有时我们作父母的,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让我们每一个作父母的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那么我们就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反思的经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此轻松,也如此沉重!本书的主要观点是让我们换位思考学会尊重孩子,将孩子当做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我学会的不仅仅是如何培育教育小孩,,更有我自身的净与升华。我自身也有许多曾经被人不重视那样这样的“缺点”。让我学会这本书是技巧,去改变之前不正确的沟通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把手交给你,让你带他领略四季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轻松自如 ……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读过相关亲子教育书籍譬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养育》《养育女孩》《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不得不说在看这些书当中,仿佛也看到了许多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我不希望我小时候遇到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父母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虽然没有当妈妈,但看到我姐两个宝贝女儿一个性格急躁易怒,一个比较乖巧礼仪方面都做的不错,我看着我姐用什么沟通方式我看着她们长大,所以感触很深,很庆幸好在都来的及,我看完书后告诉我姐也看看,虽然她总说她大多数时候还是改不过来,容易先对孩子发脾气,但她也知道不好,在运用书中技巧时她说效果还不错,她已经使用这些方法育儿两年,现在两个宝贝侄女都很活泼可爱,为人处世好像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了,也是很有意思的。
励志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内容简介
励志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内容简介 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作者是海姆·G·吉诺特,该书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超过500万册。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简介: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跟父母和孩子打交道,有时是以个人的形式,有时是以治疗小组的形式,有时以养育讲习班的形式。这本书就是这些经验的结晶。这是一个实用的指南,给所有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方法。它还给出一些从基本交流原则生发出来的具体建议,指导父母在跟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 作者简介: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 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他依靠他的职明才智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在他的书中、演讲中、专栏中宣传的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获得巨大反响。 产生的影响: 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陆续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很多国家。 如果说在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图书目录: 第1章 交流的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孩子的问题:隐藏的含义 毫无效果的对话: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 沟通: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混乱的感受,混乱的信息 映射情感:说出孩子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 第2章 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 称赞对孩子不再有用了吗?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当出了问题时:要回应,而不是反应 辱骂会伤害孩子 一致的交流:让言语和心情相符 如何得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发怒的三个步骤 对生气孩子的回就:方法最重要 总结 第3章 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作法 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 财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么”的谬误 许诺:为什么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每个人带来焦虑 挖苦:学习的严重障碍 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 对待谎言的政策:学会怎样才能不县助长谎言 对不诚实的处理: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吨的调查 偷窃:懂得所有权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不能用粗鲁方式教育孩子懂礼貌:培养礼貌的方法 总结 第4章 责任: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 责任感的源泉 预期的目标和日常实践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医治孩子的情感创伤 与孩子建立联系 映射孩子的感觉 预防“愤怒的葡萄” 不带抨击地陈述感受和想法 孩子的发言权和选择 家长会:把问题集中在如何帮助孩子上 朋友和玩伴:监督孩子的社交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第5章 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父母的矛盾心态:需要更好的方法 纪律的三个领域:鼓励、允许、禁止 第6章 积极的养育:孩子生活中的一天 好的开始 时间表的专制:高峰期 早餐:没有道德说教的进餐 抱怨:得理捻情绪 穿衣服:鞋带的战争 上学:帮助比长篇大论更好 放学:提供热情的欢迎 回家:在一天的最后阶段重新和孩子交流 就寝时间:战争还是和平 父母的特权:不需要孩子的许可证 电视:裸露和死亡 第7章 妒忌:不幸的传统 新生儿诞生:仿佛兄弟姐妹之间的入侵 诞生:介绍入侵者 表达妒忌:对话好于病症 同情的话语:妒忌的消除 质量或平等:爱要惟一,而人不均一 离婚和再婚:妒忌的另一个竞技场 因为担心被抛弃而产生的集虑:通过准备工作让孩子安心 由于内疚而产生的集虑:简洁更加有效 因不信任或者不耐烦而产生的集臣: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由于父母之间的冲突产生的焦虑:内战导致的后果 由于生命的终结而产生的集虑:神秘面纱下的谜团 第9章 性和人类价值观:需要审慎处理的重要问题 父母自己对性的态度 性感觉的开始 性和上厕所训练 回答问题 裸体 禁止的游戏 脏话 性教育 分享孩子的性经历 成熟的爱 第10章 总结:如何养育孩子 纪律: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关于而有效地对待孩子是可能的 后记 ;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摘抄
1.如果我们希望教育孩子诚实的品德,那么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既要听让人愉快的真话,也要听让人不愉快的真话。
(我们先要诚实,孩子才能说真话,才能诚实。)
2.在教育孩子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
(不要当着别人的面直接教育孩子,给孩子面子,不要当着外人的面对孩子大喊大叫。)
3.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不会负责任,他会学会谴责自己,学会寻找别人身上的缺点;学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力,轻视自己的能力,怀疑别人的意图。批评,会让孩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小。
(遇事而诲,遇物而教。利用生活中的人、事、物去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不翻老账,不唠叨以往的错误。)
4.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我们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5.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惹出麻烦,总是父母帮助找到解决的办法,要想让孩子长大,变得成熟、理智,应该给他们的机会,让他们解决自己的麻烦。
(我们一直在代替孩子成长,还在埋怨孩子长不大。)
6.家庭作业完全是孩子和老师的事。父母不应该就家庭作业的事跟孩子唠叨不休,他们不应该督促或者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除非孩子要求他们这样做。
(很多家长把作业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多孩子没有责任心,没把作业当成自己的事情。)
7.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家庭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做家庭作业就像是我们工作一样,这样的态度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乐趣,避免很多苦恼。
(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父母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孩子努力去做好自己的作业。)
8.父母对学校和老师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对家庭作业的态度,如果父母经常性地指责学校,轻视老师,孩子也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家庭作业。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要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感悟
以前,以为有了爱可以教育孩子,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爱是需要技巧和原则的。这本书讲解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地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和孩子、教师和孩子该如何相处。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这样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 “”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这样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慢慢的冷静了下来。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更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母亲,孩子平时犯了错误,我原来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却没有理会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我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理解他,这样孩子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母子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书中有一段话: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犯罪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一天晚上已经熟睡的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拿起电话一看是陌生号码,我试探性地接通电话,对方很不客气地问:你是某某的妈妈吗?我说是:您是哪位?对方说:我是某某的宿管老师,你来接下孩子吧!我们管不了了。老师怎么回事?现在这么晚了,明天可以吗?不行今天必须借走,我们学校有规定。你家孩子10;30了还不休息在宿舍说话,问他原因还撒谎,你来一趟吧!马上来到学校,儿子见到我:哭着说,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刚才我喝了咖啡睡不着,所以跑到同学床上玩,被老师发现了。我没对老师说实话怕老师骂我。妈妈我以前是个诚实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说谎了,妈妈我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儿子你永远是妈妈的好儿子,妈妈明白你说谎是怕老师生气,惩罚你对吗?儿子用尽点点头。事情过后其实我一直在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太严厉了,孩子很多时候为了讨父母和老师的开心,不敢说实话,作为妈妈和老师的我以后遇到任何事情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思考。
父母是爱孩子的,打孩子是因为孩子犯错,无理取闹,不听话。然而,在判断孩子「不听话」时,我们的评判标准大部分是仗着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多,走过的路比孩子远。换句话说,在父母看来,孩子有悖于自己标准的事情,都能称之为“不听话”。
下雨天,在雨里乱跳——“不听话”
到点睡觉的时候还要玩——“不听话”
不好好吃饭——“不听话”
孩子打了别的孩子——“不听话”
走着走着要抱,而自己双手又挂满东西时——“不听话”...
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事实上,大部分0-6岁孩子不听话只有两种原因:寻求关注、需求未满足。
孩子想自己吃饭,你不让,于是他哭了,你不耐烦所以你骂了他。——需求未满足
孩子想吃糖果,你限制了,于是他偷偷的拿钱去买,你恼火孩子的偷拿行为,所以你揍了他。——需求未满足
孩子的私有玩具被别人侵犯了,她想维护本能的冒犯了别人,你误解她,于是你揍了他。——寻求关注
到点该睡觉的时候他想玩,你又困又累,于是你耐不住脾气,怒吼了他。——需求未被满足
细分析孩子每一次犯错,每一次哭,你会发现孩子是很委屈的人。
不被理解,需求不被重视,反而招来了训斥。
0-4岁的孩子是他们最憋屈的几年。不会描述真实感受、不会正确表达需求。生气了,委屈了,不满了,反抗了,只会使用一种方式来表达,那就是哭闹。
解读孩子哭闹的确很费神,你得先守住心中的不耐烦和怒火,像侦探柯南一样将孩子哭之前的事,从头到尾的分析一遍,最后你才有资格判定他有错无错。
可惜我们都是普通父母,没有柯南的本事。那该怎么办呢?
深呼吸。孩子让你炸毛了,先不要对他喷火,走开深呼吸10次,再做柯南分析问题始末。冷静下来后,或许你会发现孩子并没有那么招人生气。
把孩子当做别人家的孩子看待。如果正在耍脾气的是客人的孩子,或者是别人家的小孩,你还会揍他吗?应该不会吧。
接受孩子的情绪。有些孩子属于撒起泼来没理智,你犟他比你更犟。那么我们是成年人只能让着他,暂且放下对错先安抚好孩子的崩溃的情绪。等孩子恢复理智的时候,再找机会跟他讲道理。
在情绪失控时讲道理,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说出伤害对方的话和不理智的行为。
有父母曾在后台留言问我,你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管教孩子应该很轻松吧?
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就呵呵。
愤怒、失控是人之本性,与生俱来,抑制本性是很难的。在女儿捣蛋耍泼的时候,我也会和你们一样失去理智,做河东狮吼。
我只能说,在脾气上来时,我尽量的避开对孩子喷火。在控制情绪修行这条路上,我功力还很薄弱。革命尚未成功,我等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