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 #教案# 导语】《落花生》散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课文原文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许地山,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理解“便宜、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榴”等6个生字,掌握“便”这个多音字;会写“亩、播”等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打一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猜谜语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落花生) 3.作者简介: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ū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4.“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出示课件2) 5.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课件3)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借助多媒体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出示课件4)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事? (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生讨论,并回答,师总结: 第一部分(1)写“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开辟空地种花生,居然收获了。 第二部分(2)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定下过节的地点。 第三部分(3—15)写“我们”和父亲吃花生、议花生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出示课件5)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6)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会写课后10个生字。 2.熟读课文。 3.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对比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代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出示课件7)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出示课件8)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出示课件9) (1)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出示课件10)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出示课件11)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板书:默默无闻地奉献最可贵) (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12)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板书: 对比的手法 落花生和桃子、石榴等对比。 师: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出示课件13)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其他事物具有花生这样的品质?你能用上“爱慕”一词说一说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出示课件14) ①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⑤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出示课件15) 种花生→( )→( )→( ) (板书:收花生 品花生 评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来写,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篇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落花生》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等8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理解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字词的理解,了解花生的特点和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弄清课文的主次。 2.难点是想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其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常识的资料。 2.教师准备落花生和其他果实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和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谁能猜出这是什么?(板书课题。)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花生的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2.导入新课。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本文的作者有一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疏通字词。 (1)要特别注意 ①正音:“榨”是翘舌音,读zhà,不读zà;“空地”的“空”读第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②写字:“慕”的中部是不要多写一横,不要写成“目”,下部不要少写一点,不要写成“小”;“亭”下面是“丁”,注意不要写成“子”;“吩咐”都是“口”字旁;“亩”和“播”都有一个“田”字。 排火车读生字:亩(mǔ) 播(bō) 浇(jiāo) 吩咐(fēnfu) 亭(tíng) 榨(zhà) 慕(mù) 矮(ǎi) (2)新词理解。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2.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围绕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课文以“落花生”为题,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和议花生的事。) (1)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写种花生、收花生。) (2)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事情发展顺序): a.课文先写(种花生、收花生),再写(吃花生),最后写(议花生)。 b.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3.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花生的特别。这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花生的特点及爸爸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默读课文,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思考:收获花生后,全家人的心情怎样?(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讨论:花生的特点是什么?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答:花生味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的 鲜红嫩绿 有无果实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子、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2)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3)出示父亲的话,启发思考:父亲借落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齐读父亲的话,感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回顾课文,开展活动 。 1.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小练笔: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地作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5篇
【 #教案# 导语】《落花生》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二、适用年级: 五年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 2、揭示课题: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计讲评)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 3、老师带四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 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3、公推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 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 (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请写一二百字片断,说一说自己的名字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己写的片断。 2.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两句话的含义,明确做人的道理。 2、学习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一下,作者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书:种收吃议 二、读文明理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议花生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议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读,可以出声读,可以默读,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少字,不唱读。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么议花生的? 2、你喜欢谁的议论?为什么? 相机引导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把谁和谁联系起来了?为什么要我们像花生? 为什么说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要外表美? 你从父亲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做? 作者懂得了父亲的话没有?他是怎么说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有用”对谁有用? “讲体面”“只讲体面”怎样理解?体面要不要讲? 你见没见过只讲体面的人? C:父亲让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在正确答案后划“✔”。 (1)虽然外表好看,可是没有实用。( ) (2)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 (3)外表好看,更有用。( )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没有用。( ) 在生活中有没有像花生那样的人?举例。 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启迪,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能举这样的例子? 3、小组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4、找一组同学汇报朗读。 三、梳理全文,分清主次。 1、本课按叙述的顺序依次写了种、收、吃、议,为什么把“议花生”做为重点? 2、次要内容可不可以不写? 今后在写作文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明理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2、谁愿意毛遂自荐?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评析:对于城市的孩子而言,单靠讲解很难讲清楚花生的成长过程,教师借助在网上查到的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尊重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评析:形象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强调新感受,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评析: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①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②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评析: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合作,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评析:这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4.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 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三、召开小辩论会,张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5.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落花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辟、茅、榨、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居然”、“爱慕之心”。 2、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关键: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突破重、难点。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花生) 板书课题、落花生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认识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学生读音。 3、本文主要内容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什么是“爱慕之心”,“之”什么意思?“生爱慕之心”什么意思? (2)父亲对什么产生爱慕之心?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 五、学生再读课文,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六、生活中有没有其它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它事物? 七、讲读“我”的话 1、什么叫只讲体面? 2、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我们要做怎样的人?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小结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许地山简介 - (10字左右)
许地山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落花生》;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与印度文学类有关的文章。 扩展资料: 许地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感所睹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入宗教的。
许地山简介50字急需要!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做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1893年2月,许地山(1893—1941)出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被占领后,举家迁回大陆,于福建龙溪落户。 三岁时,许地山随父漳州定居。 四岁时入私塾读书。 不多时,许地山家道中落,开始自谋生计。他在石码眉麓小学当过教员,也曾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 民国二年(1913年),许地山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 民国六年(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扩展资料: 他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感所睹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 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入宗教的。 许地山的出世恰恰是为了入世,他那建立在现实苦难之上的宗教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忧患意识。许地山尽管熟诸佛道经典,却从来不想避世隐居,始终把改造社会、拯救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