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济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样 的理论认识,在实践上导致了原有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在经济调节方式上,只是采用指令性的计划手段,排斥市场手段对经济活 动的调节。这一体制在建立初期,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大规模经济建 设的展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关系日益复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调 节方式所固有的弊端也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理论的束缚,这一体 制在我国延续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调节方式仍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传统体制下我国经济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吸取了改革开放实践中创 造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探索成果,深人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社会 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包括以下主要观点。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不能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画等号,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画等号,资本主 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 矛盾。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实践证明,社会主义 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 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 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 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 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 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的规定性,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 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深化国有企 业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 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 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产权清晰。产权关系清晰,就是要用法律来界定出资者和企业法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 义务和责任。 二是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 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三方面,即资产受益权、重大 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人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三是政企分开。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 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是管理科学。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 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市场体系主要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 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种市场构成。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除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消费品 市场外,重点是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加强市场法规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 和封锁,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目标是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进一步改 革商品流通体系是培育市场体系的重要环节。根据商品流通需要,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 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发展连锁经营、配送制、代理制等经营方式,推动流通现代化。转换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机制,在竞争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化 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什么是“垄断贸易”? 通俗易懂一点,谢谢了!
垄断贸易对西方资本原始积累起了巨大作用,但不适合工业资本剥削的需要。垄断贸易公司继续把东方的产品大量运往西方,对西方制造业的发展不利,西方制造业急需在东方打开销路,垄断贸易公司却垄断东方市场,不许私商插足,再加上垄断公司统治殖民地只在表面掠夺,不思开拓,造成殖民地经济衰败,百业萎缩,严重影响了未来转变宗主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前景。新兴工业资本的代言人早就提出了打破垄断,实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但对于商业垄断权东印度公司商业寡头仍紧紧不放,并得到保守的政党势力的支持。但在工业资产阶级势力扩大后,在进步势力的压力下,1813年议会才通过法案,取消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垄断权,但茶叶贸易除外,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仍保留。1833年才全部被废除。从此,英商可以自由来往于东西方之间,不再有任何限制。当东印度公司仍作为殖民地政权存在,直到1858年。
应答时间:2021-12-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到底什么意思,如果是基础作用呢?希望能通俗易懂地解答。
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不能有任何力量高于甚至代替市场的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益分配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 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尚未发现任何力量比市场的作用更广泛、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因此,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扩展资料: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从广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各方面体制机制。 从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我们必须从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方面入手,在解决影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层次问题上着力,努力构建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法律体系、社会环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