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五代十国中的李嗣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代十国中的李嗣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起我国历史上最乱世时期,除了五胡乱华,就是五代十国了;五代十国群雄割据,你方唱罢,我出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一个枭雄和豪杰并起的时代,荒淫无道的朱温纂唐建后梁,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引契丹,半生英雄、半生魔鬼的李存勖;这里也有开明君主,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周世宗柴荣;还有一个明君鲜为人知,还颇具争议;他是谁呢?他就是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 李嗣源是谁?史书很少提起,他是动画片《画江湖之不良人》中人物李星云的原型,《媚者无疆》中姽婳城主人宁王的原型;历史剧中,李嗣源在五代时期十三太保中排名第一位,李克用的义子,李存勖的哥哥;“王不过项、力不过霸、将不过李”分别讲的是项羽、李元霸和李存孝,李嗣源是五代第一战神李存孝的哥哥。说他是开明君主,他继位后整治吏治,减免税赋,接纳谏言,严惩贪污,是得到百姓拥护的好皇帝;说他具有争议性,他的皇位来源不正,他是在李存勖被杀的情况下被拥戴继位的,这与郭威、赵匡胤的继续位如出一辙。 真实的李嗣源底是什么样人?在画江湖之不良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角色—通文馆圣主李嗣源。在画江湖当中,李嗣源是一个心胸狭隘阴险狡诈的人物,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并且手段都十分的毒辣,动漫中也丝毫看不出他任何的治国之才,他最终也只是做了不良人的一个下属。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李嗣源真的是这样的一个人吗?事实上真实的李嗣源与不良人当中塑造的角色相去甚远差别巨大。 首先第一点,李嗣源在真正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李嗣源对于自己的兄弟李存勖实际上是非常忠心的。在李存勖征讨天下的过程当中他也是立了大功的,许多次李存勖派遣李嗣源征战,李嗣源都是一马当先冲在前列。 可以说他的军功在整个后唐也是数一数二的,并且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代替李存勖坐上皇帝的位子,这一点与不良人当中塑造的千方百计的想要去陷害刺杀李存勖的形象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最终李嗣源确实是登上了后唐的皇位,但是却是因为李存勖被乱军所害,李嗣源才不得已登上了皇位,并非他自己设计策划杀害李存勖之后才登上了皇位的。

2,历史上虽不识字但是却堪称明君的皇帝是谁

后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是五代时少有的明君,虽在位仅有七年,却政绩显著。主要表现为开明改革、惩贪反腐、以民为本和勤俭朴素。撇开历史已有的公论,对于一个大字不识基本上是睁眼瞎的少数民族帝王,其至少有以下几个事例足以证明其无愧于一代明君,一是判处了以偷盗唐朝皇陵为生的大军阀温韬死刑,温韬此人死有余辜,其在任藩镇时,遍发唐诸陵,唯乾陵幸免,此人是中国盗墓史上首恶之一,对中国文化的戕害其损失难以估量。二是尽去汉唐以来宦官为害恶弊,命令各地节度使杀尽阉宦。三是大量裁撤宫中冗员,消除庄宗以来的奢侈之风,其宫人只留百余人,当是历史上后宫人数最少的帝王。四是严惩贪官,史书载明宗皇帝尤恶贪货,对于税赋之外又巧立名目巧取豪夺者杀无赦,先后惩处了一大批素有功勋的贪官污吏,而对于权贵间的官官相护,明宗曾经说了一句很有正气的话“王法无私,岂可徇亲?”,明宗对于中国的古代法制建设也有贡献,部分程度实现了人治向法制的转变,其规定了“十条不赦之罪”,十恶不赦的成语就是打此而来。
李嗣源生于动乱之中,饱受流离之苦,当知道天下民众最大之饥苦,所以其施政大有以民为本的风范,他当皇帝后不久就废除了各地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直接把原来官员以“损耗”为名中饱私囊的征税方法进行了变革,这项官场潜规则的改变极大的解放了彼时的生产力,减轻了民众负担,也让官员盘剥底层民众失去了堂而皇之的借口。
更让人感到其卓有远见雄才大略的是他改革了赋税制度,变地方征税为中央征税,取消了地方税局,把税收全面交付于国家税务总局,这与几千年以后朱镕基总理改革税收制度的想法不谋而合,李嗣源的出发点是减少官员贪腐的机会和借口,但是其间接的实现了中央集中财力的目的,为后唐短暂中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嗣源还有一大突出政绩是稳定利率,禁止高利贷和高利息的出现,同时禁止买卖人口,坚决不靠微博打拐,严禁虐待父母,为现代人礼仪孝悌作了很好注解。
这些爱民措施于古代帝王之中极其罕见,其朴实重民的思想让他赢得了天下民众的爱戴,现在看来,这些简单有效的措施甚至堪比近现代。

3,有点任性的帝王,瞒着大臣迁了都,如此任性为何有人说其是一代明君?

在历史上,每朝每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都城,一般情况下,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迁移的,毕竟迁移都城过于麻烦,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动乱。然而,在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却瞒着手底下的大臣进行了都城的迁移,这种任性的行为,在后世却有着极高的评价,甚至许多人都说他是一代明君,这是为什么呢? 他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念,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我们知道北魏的都城原来是位于大同境内的,而且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所以在这些人的身上还有着许多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极大地影响着北魏的进步和发展,北魏孝文帝看在眼里,却急在心里。 孝文帝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要是他提议南迁的话,朝中的一些大臣甚至是全部大臣是断然不会同意的,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么一下就放弃了,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于是孝文帝就想出来了一个好方法,就是以向南出征作战为借口,率领将士们离开土地,来到了洛阳,就这样把都城从大同迁到了洛阳。 大同的地理位置过于偏远。 在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都城都是一些枢纽地带,像长安啊,洛阳,杭州什么的,都是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而大同位于我国的北方,过于偏远,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极为不便利,不利于长久发展,因此孝文帝选择了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