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鲜花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心连心鲜花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山东民歌有哪些
山东民歌有哪些
提示:

山东民歌有哪些

1、黄河硪号: 黄河硪号是产生在黄河两岸的劳动号子,因劳动工具“硪”而得名,它始于秦朝,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音乐曲调,唱词内容选材广泛。 2、包楞调: 包楞调是一种流行在山东成武的传统民歌。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田集镇小程楼村采访民间歌手周金英时,收集并记录了歌词,后由成武县第一中学教师孙啸天谱曲。 3、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 4、谁不说俺家乡好: 《谁不说俺家乡好》由吕其明、杨庶正、肖衍作词作曲,歌曲取材于胶东民歌《王二小赶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乐段作为写作手法,旋律音调具有典型的山东民歌的风格。被认为是一首山东新民歌,以山东民歌风味,唱出了沂蒙地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之情。 5、我的家乡沂蒙山: 《我的家乡沂蒙山》,山东民歌,所属专辑《珠穆朗玛》,是一首歌颂沂蒙山的歌曲。

包楞调是是优秀民歌吗
提示:

包楞调是是优秀民歌吗

是的

《包楞调》是流行于成武的民歌,1962年经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挖掘整理出来后,迅速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历史渊源:
历史上,成武的梁王庙、白浮图、九女集、天宫庙、孙寺、纪河寺、玉皇庙等寺庙都有庙会。每逢庙
会,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尤以妇女拜佛念经者多。一开始,庙前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
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这种形式被改成一头是个莲花盆,一头是个大鲤鱼(用布或绢制作的道具),担子用半寸宽的5尺多长的竹片制成,光滑而有弹性。也
有的用手抚着莲花盆,招来众人围观,边舞边唱小曲。唱词有的来自佛经、孝经、民间故事等,曲调有的是当地民歌,有的是地方戏曲,《包楞调》就是其中的一
首。清朝晚年以后,随着“担经”的人越来越少,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包楞调》这种曲调却以不同形式仍然在民间流传。
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大田集乡小程楼村采集民歌时,听说周金英会唱小
曲,他就找到了当时已经65岁的周金英,但第一次周金英不承认自己会唱。以后魏传经几次登门拜访,经过交谈和启发,周金英终于唱出了《包楞调》,周金英是
位好客的妇女,说书、唱戏、担经、耍艺、唱琴书的人常在她家做客,《包楞调》就是她跟担经、唱琴书的人学会的,她还说:“当年为琴书伴奏的古筝老艺人李师
傅演奏的《包楞调》曲子,更为动人。”《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唱词很多,一唱就是几十段,现在的《包楞调》只是其中的一首诗组成的词,这首诗是:晴空
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的每个字组成四段词,共六十四段。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
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歌词内容广泛:春夏秋冬、风云雨露、山水花草、名胜古迹、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君王贤士、文官武将、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书
画、格言哲理、土特产品、乡土民情、成武古迹等,犹如一副史诗画卷。当时,由于魏传经记谱能力有限,遂找到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一同进行了记谱。
1963年由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整理完成,也就是现在大家知道并广为传唱的《包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