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这是什么虫子?
- 2,这是什么虫子?
- 3,请问这是什么昆虫啊?像蚊子,可是比蚊子大好多,而且嘴上没有吸血的管子。求科普。
- 4,有点像蚊子,但不咬人的湖虫是什么
- 5,蜉蝣生物是什么
- 6,蜉蝣是什么动物?
- 7,求问这是什么虫子,比一粒米小,能飞,不咬人,
- 8,(有图)这种褐色很小很小一毫米都不到的虫子,有触角,是什么虫子
- 9,蜉蝣是什么样子的有图最好
1,这是什么虫子?
从你的图片上看,这种虫子是青步甲。青步甲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属于益虫,对人没有什么危害。青步甲的特征比较明显,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很容易辨认,青步甲,成虫体长16毫米左右。头部、前胸背板深绿色,具光泽,前胸背板两侧缘赤褐色。鞘翅黑色。触角、上唇、颚须、唇须以及足赤褐色,上颚黑褐色,腹面棕褐色。
青步甲有趋光的习性,晚上会被我们家里面的灯光吸引来。
2,这是什么虫子?
图片不太清晰,初步观察是“天牛” 天牛是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昆虫的总称,咀嚼式口器,有很长的触角,常常超过身体的长度,全世界约有超过20,000种。 星天牛 一、简介 天牛是植食性昆虫,会危害木本植物,大部分松、柏、楮、柳、榆、核桃、柑橘、苹果、桃和茶等,一部分棉、麦、玉米、高粱、甘蔗和麻等,少数危害木材、建筑、房屋和家具等,是林业生产、作物栽培和建筑木材上的主要害虫。 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甲虫,约有40,000种,其英文俗名得自多数种的极长触角。分布全球,但热带最多。长0.4~18cm,不过,若把触角计算在内,长度可增加2~3倍。 许多成虫(如欧洲的蜂形虎天牛〔Clytus arietes〕)采花粉,体色黄、黑、橙相间,酷似黄蜂;有些虎天牛属(Clytus)的热带种类貌似蚁类;非洲的大天牛(Pterognatha gigas)则像一块带有几条线(伸出的触角)的苔藓或地衣。 天牛幼虫淡黄或白色,体前端扩展成圆形,似头状,故俗名圆头钻木虫,上腭强壮,能钻入树内生活两年以上,破坏木材。化蛹前向外钻一孔道,在树内化蛹,新羽化的成虫经此孔道而出。由于这种钻木习性,天牛危害木材和浆材树、景观树、果树以及木本观赏植物甚巨。 云斑天牛图片 二、形态特征 天牛成虫体呈长圆筒形,背部略扁;触角着生在额的突起(称触角基瘤)上,具有使触角自由转动和向后覆盖于虫体背上的功能。爪通常呈单齿式,少数呈附齿式。除锯天牛类外,中胸背板常具发音器。幼虫体粗肥,呈长圆形,略扁,少数体细长。头横阔或长椭圆形,常缩入前胸背板很深。 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又因它发出“咔嚓、咔嚓”之声,其声很象是锯树之声,故又被称作“锯树郎”。此外,中国南方有些地区称之为“水牯牛”,北方有些地区称之为“春牛儿”。种类与分布此虫因种类不同,体形的大小差别极大,最大者体长可达11cm,而小者体长仅0.4~0.5cm,此虫最特别的特征是其触角极长,中国华北有一种叫做长角灰天牛的,其触角长度可达自身体长的4~5倍,普通所见的天牛,其触须亦可达10cm左右。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它强有力的下巴。种类与分布天牛体色大多为黑色,体上具有金属的光泽,其成虫常见于林区、园林、果园等处,飞行时鞘翅张开不动,由内翅扇动,发出“嘤嘤”之声。它多数为1年发生1代,也有3年2代或2年一代的,是危害杨、柳、桑、槐、梧桐、苦楝等树木的害虫。 三、生活习性 天牛生活史因种类而异,有的1年完成1代或2代,有的2~3年甚至4~5年才能完成1代。 在同一地区,食料的多寡以及被害植物的老幼和干湿程度都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发生的代数。一般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有的需进行补充营养,取食花粉、嫩枝、嫩叶、树皮、树汁或果实、菌类等,有的不需补充营养。 成虫寿命一般10余天至1~2个月;但在蛹室内越冬的成虫可达7~8个月,雄虫寿命比雌虫短。成虫活动时间与复眼小眼面粗、细有关,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动,有趋光性;小眼面细的,多在白天活动。 曙虎天牛 成虫产卵方式与口器形式有关,一般前口式的成虫产卵时将卵直接产入粗糙树皮或裂缝中;下口式的成虫先在树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各种类产卵的刻槽不同,如粒肩天牛(桑天牛)和青杨楔天牛的刻槽呈“U”字形;光肩星天牛和墨天牛(松天牛)的刻槽呈椭圆或唇形;星天牛的刻槽呈“T”字或“I”字形。天牛主要以幼虫蛀食,生活时间最长,对树干为害最严重。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蛀入树干,最初在树皮下取食,待龄期增大后,即钻入木质部为害,有的种类仅停留在树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质部。幼虫在树干内活动,蛀食隧道的形状和长短随种类而异。 幼虫在树干或枝条上蛀食,在一定距离内向树皮上开口作为通气孔,向外推出排泄物和木屑。幼虫老熟后即筑成较宽的蛹室,两端以纤维和木屑堵塞,而在其中化蛹。蛹期约10~20多天。 四、防治办法 1、人工捕杀:成虫发生盛期要经常检查,利用成虫有趋光性、不喜飞翔、行动慢、受惊后发出声音的特点,傍晚持灯诱杀或早晨人工捕捉。 2、卵期防治:卵期寻找卵粒用刀挖或用锤子等物将卵砸死,卵孵化盛期在产卵刻槽处涂抹50%辛硫磷乳油5~10倍药液以杀死初孵化出的幼虫。 3、幼虫防治:发现树干上有粪屑排出时挖出幼虫消灭,或注入50%敌敌畏乳油100倍液后封死,也可以用药泥或浸药棉球堵塞、封严虫孔。 4、树干涂药:冬季或产卵前用石灰5千克、硫磺0.5千克、食盐0.25千克、水20千克拌匀后,涂刷树干基部,以防成虫产卵,也可杀灭幼虫。
3,请问这是什么昆虫啊?像蚊子,可是比蚊子大好多,而且嘴上没有吸血的管子。求科普。
水黾,是水生半翅目类昆虫, 半翅目,黾蝽科。栖息于静水面或溪流缓流水面上。身体细长,非常轻盈;前脚短,可以用来捕捉猎物;中脚和后脚很细长,长着具有油质的细毛,具有防水作用。体色黑褐色,体长约22mm。
水黾(一说读mǐn,一说读miǎn。无从考证其正确读音,通常“shuimin”会被输入法智能候选出该词。)是一种在湖水、池塘、水田和湿地中常见的小型水生昆虫。水黾科昆虫成虫长八至二十毫米,黑褐色,头部为三角形,稍长。体小型至大型,长形或椭圆形。口吻稍长,分为3节,第2节最长;触角丝状,4节,突出于头的前方。前胸延长,背面多为暗色而无光泽,无鲜明的花斑,前翅革质,无膜质部。身体腹面覆有一层极为细密的银白色短毛,外观呈银白色丝绒状,具有拒水作用。其躯干与宽黾蝽科类似。它们的躯干非常瘦长,躯干上被极细的毛,这些毛厌水。腹部具明显的侧接缘。
4,有点像蚊子,但不咬人的湖虫是什么
水黾。 这种“蚊子”它还真不是蚊子,它是一种昆虫,在农村,人称它为“水上漂”,名如其虫,这种昆虫真的可以在水上“漂”,它能快速地在水面上跑动,这可能并不奇怪,人可以在空中做少量踏步动作,也能在水上做跑动的动作。 昆虫“水上漂”,不但能够长时间在水面上跑动,最主要的是,它能够在水面上停留,这比动物界另外一个“水上漂”蛇怪蜥蜴更厉害,蛇怪蜥蜴能够快速地在水面上跑动,但它无法停留下来保持站立姿态,且它的水上漂脚会下沉一部分到水里,而中国的“水上漂”,完全连脚面都不浸水。 扩展资料水黾除了能在水上漂之外,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能力,由于它脚长,且站立于水面,因此,水面的轻微震动,它们都能感知到,每当死鱼漂浮于水面,或者小昆虫落水,鱼或小昆虫在水面挣扎,它们都会感知到,会迅速的漂过去。 在水上漂的速度非常快,能够达到150厘米每秒,还能做40厘米左右的跳高跳远运动,会用它们的“管状”嘴巴吸食死去或即将死去的动物的体液,因此,它们对于水面的清洁或水体的调节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是益虫,不是害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黾
5,蜉蝣生物是什么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份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蜉蝣栖于水溪和池塘中,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蜉蝣属古生翅类,号称活化石,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 蜉蝣目通称蜉蝣(mayfly),有翅亚纲的 1目。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8549.htm
6,蜉蝣是什么动物?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蜉蝣成虫不进食,蜕皮后,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 扩展资料: 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 1675年,伟大的荷兰生物学家简·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但是现在,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
7,求问这是什么虫子,比一粒米小,能飞,不咬人,
是果蝇 果蝇英文俗名fruit fly或vinegar fly ,果蝇广泛地存在于全球温带及热带气候区,由于其主食为酵母菌,且腐烂的水果易滋生酵母菌,因此在人类的栖息地内如果园,菜市场等地区内皆可见其踪迹。除了南北极外,目前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果蝇物种被发现,大部分的物种以腐烂的水果或植物体为食,少部分则只取用真菌,树液或花粉为其食物。 体型较小,身长3~4mm。近似种鉴定困难,主要特征是具有硕大的红色复眼。雌性体长2.5毫米, 雄性较之还要小。雄性有深色后肢,可以此来与雌性作区别。雌雄鉴别方法:雌果蝇体型大,末端尖。背面:环纹5节,无黑斑。腹面:腹片7节。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无性梳。雄果蝇体型小,末端钝。背面:环纹7节,延续到末端呈黑斑。腹面:腹片5节。第一对足跗节基部有黑色鬃毛状性梳。
8,(有图)这种褐色很小很小一毫米都不到的虫子,有触角,是什么虫子
是跳虫,跳虫形如跳蚤,弹跳灵活,体深灰色,体长1—2毫米,无翅,有弹尾,体表油质。保持室内干燥、清洁跳虫就会减少了。 跳虫终生无翅,仔虫酷似成虫,大多数种类分布于温带及极区,跳虫是一种小跳虫型的无翅非昆虫六足动物,它们之所以能跳,是靠腹部下力的弹器抵住所栖息的地面,再腾空跃起。向前跳跃的距离可达身长的15倍,在其腹部第四或第五节的这对弹器不用时,可将之把在第三腹节下方的攫器下,在腹部第一节的下方还有一根腹管。这类昆虫通常都是体躯柔软,腹部节数不超过六节,眼不发达,足的胫节,附节愈合成胫附节,尖端有爪,除非是有敌物接近或是受到侵扰,爪尖往往只是用来协助移动而已,在栽培作物上为害根、茎、叶或幼苗。雄性把精子产在地面上或放入雌性的生殖孔内。到达成虫需要经5到13次蜕皮,不过在成虫期仍继续蜕皮直到死亡。跳虫在落叶和土壤链中很重要,在1平方米内可发现成千上万只跳虫。 它是1种低等非昆虫六足动物,无变态发育,只有卵、若虫、成虫3个发育阶段。卵:球形,直径0.08~0.1mm,白色,半透明状。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一般体长1mm,足3对,细小,柔软,白色,半透明。成虫:足3对,细小。体长1~1.5mm,白色,半透明。触角与头约等长或略长。头部有单眼。前胸常退化。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腹部腹面有特殊的附肢,第一腹节具黏管,第二腹节有握弹器,第四腹节具弹器,因具弹器成虫弹跳自如。 跳虫是一种弹尾目的非昆虫六足动物,密集时形似烟灰,又称烟灰虫。跳虫多发生在培养料上,常密集在菇床表面上或阴暗潮湿处,咬食元蘑子实体,造成小洞,并携带、传播杂菌。此虫繁殖很快。 跳虫属内口纲、弹尾目、棘跳虫科(Onychiuridae)的1种小型非昆虫六足动物。跳虫在食用菌类及百合田间,凡阴暗潮湿、有腐殖质存在的地方都可发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B3%E8%99%AB/6300493
9,蜉蝣是什么样子的有图最好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栖于水溪和池塘中。近2,000种。前翅膜质,三角形;後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
寿命最短的昆虫,有翅亚纲的 1目。通称蜉蝣(mayfly)。小至中型昆虫,头小,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属古生翅类。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号称活化石。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蜉蝣目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形态特征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生活习性 蜉蝣稚虫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繁殖
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稚虫水生,常扁平。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其中气管鳃是适干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稚虫期一般1一3年,大部分每年1代或两三代,在温暖地区10~15 天能完成发育。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老熟稚虫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期虫体与成虫相似,但翅不透明或半透明,体表、翅、足常被细毛和缘缨,体色较成虫灰暗,前足和尾须短,行动不活泼,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之长短有相关现象,亚成虫期短者,成虫寿命则短;亚成虫期长者,成虫期则长。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最多为7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说